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廿二、远近忆泉声
我们选择的去文津阁的那条路,很远,很偏僻,也很荒凉。走着走着,无意中看沟渠边有一处庭院,以为到了,沿荒草丛生的小径过去一看,竟是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五景:“远近泉声”。记得以前听说,这里在日本占领时期被鬼子拆毁了,什么时候又重建了?
看了旁边的铭牌,知道这确实是二零零三年才修复的。
看这“远近泉声”的名字就知道,当年,这里是多么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山清水秀,花香泉响。既可以感受远处山谷中泉水奔涌,又能聆听对面瀑布叮咚。所以,乾隆在定景诗序中这样描写道:“北为趵突泉,涌也蹙沸;西为瀑布,银河倒泻,晶薕映崖,微风斜卷,珠玑散空。前后池墉,白莲万朵,花芬泉响,直入庐山胜境矣。”
走进庭院,只见依次排列着三进殿堂,前边一亭,南北通透,山墙与围廊相接,题额“招凉榭”,疑似门殿,其实它只是建于石阶之上,“面南高敞,水际风来”,穿亭而过,故曰“招凉”。
榭后是“远近泉声”的主殿,三楹南向,周围有廊连通。
东侧是“聚香斋”,康熙的书斋。据说,康熙非常喜爱这里,经常来此休息看书、静思观景。不但题了“四围山色连云汉,一径林边去暑风”的楹联,还赋诗:“引泉开瀑布,迸水起飞珠。锵玉云岩应,色空有若无。”
远近泉声前后都是荷塘,廊上休闲下棋的当地老人告诉我,要是早半月、一月,塘里满世界荷花,红的白的连成一片,来拍照的人络绎不绝。
这时,没有荷花,没有游人。池塘里只有翠绿的荷叶和一蓬蓬枯黄了的芦苇。走到后面池塘边,也是荒草丛生,一弯斑驳的小桥通往塘中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康熙称方亭为“听瀑”。联曰,“四面浮青开日景,一泓澄碧见天心”。可见,这里昔日有多么美。伫步“听瀑”,红荷碧水,白莲摇曳,荷塘飘香。对面“涌翠岩”上,瀑布如银河倒泻,溅水似珠玑散空。大盘小盘,落满叮叮咚咚的悦耳之声……
顺着石板小道,我爬上山崖,来到“涌翠岩”。原来,这是一座建在崖壁上的佛院,白墙、灰瓦、红窗,周围树木环绕,掩映在浓荫之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十四景。门前香案上香烟袅袅,石阶上两个身穿保洁服装的女人正在洒扫庭院。
前殿下,峡峪溪水从人工叠石砌成的石崖悬泻而下,成飞流瀑布,喷薄于翠树绿草丛中,康熙遂题额“涌翠岩”。进到殿后佛庐,二层楼供奉着举事能胜、可增威德的大黑天佛。乾隆题额为“自在天”,并书联“松径飞花雨,莲台霭法云。”
出殿向前,窄窄的山路上迎面走来一对摄影夫妇,听口音是北京人。他们告诉我,下山后沟渠对面是“石矶观鱼”,再走不远就到文津阁了。
“石矶观鱼”,康熙三十六景第三十一景,仿苏州沧浪园的“观鱼亭”而建。
我面前的就是一个倚山临水的三间敞殿,檐下柱子上有一联:“柳嫩牵诗舫,鸥眠稳钓矶”,周围长满了杂草,有点破旧不堪的样子,孤零零地躲在山坡上的树荫下。
据说,这里是康乾二帝都喜欢的地方,政务之余,都来此憩息垂钓,体验庄子的“知鱼之乐”。可是,我却找不到康熙说的“溪水清澈,修鳞衔尾,幡藻交枝,历历可数”的垂钓之处。溪已成为沟渠,荷塘里看不到多少水,更看不到“修鳞衔尾”的鱼,绿色的荷叶在冒着气泡、同样在绿色的水里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渠边叠石不少,只是不知哪一块是当年皇上所傍所倚所坐。那块专门竖起、涂为白色、用中英文刻着“石矶观鱼”的巨石显然不是。
当年,康熙曾赋诗记述在这里钓鱼的情景,“唱晚渔歌傍石矶,空中任鸟带云飞。羡鱼结网何须计?备有长竿坠钓肥。”他的孙子乾隆皇帝也曾赋诗和之:“重把青竿坐钓矶,闲看溪鸟惊波飞。渔歌漫忆吴江水,绝胜鲈鱼秋后肥。”
石矶如故,帝王不存。望着这曾经绝美的风景,老朽索性大胆一回,也仿皇上之韵,随口胡诌四句:
夕阳无力照石矶,
寻钓君王傍云飞。
明月不识沟渠水,
窃问何处鲈鱼肥。
廿三、东倒西歪亭
刚从远近泉声到文津阁的荒野小路走上大路,就看见前面苍松翠柏掩映中,有一座雄浑庄严的十六柱重檐攒尖顶大型方亭,矗立在乱石之上。走近一看,乱石非但不乱,还算得上是奇石。石呈青褐色,看似凌乱,其实独具匠心地环列成一个大“寿”字。旁边,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一棵大柏树,好像要倾倒下来,用一根比胳膊还粗的钢管支撑着。亭子里,抬头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脚下是清澈的水,弯弯的渠,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同时,也和这方方正正的亭子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不得不神思遐想。
这个亭子叫“曲水荷香”,仿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而建,康熙三十六景之十五景。康熙题诗曰:“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八珍旨酒前贤戒,空设流觞金玉羹。”诗中提到的兰亭就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说的是浙江绍兴有一个叫兰渚的沙洲,洲上有亭名兰亭,还有弯弯曲曲的河水。传说旧历三月三,王羲之和友人到河边游乐宴饮,把斟满酒的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逐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述了期间盛况及流觞曲水兰亭的景色,但康熙觉得那是徒有虚名,哪里比得上“曲水荷香”?我这里才是真正的曲水流杯呢!
所以,康熙又在这首诗的序中具体描写了这里的景色:“碧溪清浅,随石盘折,流为小池,藕花无数,绿叶高低,每新雨初过,平堤水足,落红波面,贴贴如泛杯。”据记载,康熙还多次在这里设宴,请王公大臣玩乐。至于在亭间宴乐时,会不会也像王羲之们那样流杯畅饮,则不得而知。
曲水荷香还有一个名字叫东倒西歪亭,我近看远看,围着亭子转了十八圈,也没看出亭子有哪里歪,往哪里倒。还是正在亭子里休息的环卫工告诉我,不是亭子歪,是亭子横梁上有一幅画,特别奇怪,那幅画画的是一个幽雅的庭院,院中有一个尖顶的亭子。人站在东边看,画上的亭子上的尖顶就往西歪;站到西边看,画上的亭子尖顶就往东倒。站的位置越偏,亭子尖顶歪斜的就越厉害。只有正面面对画的时候,亭子的尖顶才是端正的。环卫工一边说,一边指给我看梁上的画。我也试着挪动身子,亭子尖顶果然和他说的一样。于是,我站在不同位置,给这幅画拍了几张照片。随后,我又仔细查看了亭子里其它的画幅,发现不光画上的这个亭子,四面壁画中的所有人物、景色,都会随着你的移动而移动,都会随着你观察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你动,画就动;你静,画也静。
步移景变,“东倒西歪”。这才是曲水荷香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有人说,这是康熙皇帝告诫臣民,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都要正己正身,要行得端、走得正,不能走歪门邪道,才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旅途曾遇到来承德公干的公仆,两人说,办完事也要“顺便”来山庄游玩一天。不知他们是否知道这个“东倒西歪”亭。其实,多少年来,各地以各种名义来山庄的公仆不计其数,又有谁理会过这个“东倒西歪”亭呢?
踩着脚下一块块“随意”置放的石头,望着画中那亭子尖顶,我由衷的佩服建筑这座亭的能工巧匠——他们几百年前就知道“三D”了!这一倒一歪、一歪一倒,不就是用“三D”技术,让凹凸画面使人产生视觉错误,给我们制造出的惊奇吗?
廿四、闲话文津阁
穿过曲水荷香亭就是文津阁的南门。门殿五楹,左手墙壁上挂有乾隆的画像,中间门上有乾隆题额,两边一副对联:“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乎地。”
有考证说,这里原没有对联。这幅联是乾隆《文津阁记》中的句子,后人取来放在了这里。析木,星次名,是日月相会之处。一年日月有十二次相会,故有十二个星次。也叫十二宫。从字面看,对联是说,析木是天河的渡口,附丽于天;龙门是黄河的渡口,标志在地。意思是,过河要找到渡口,学习知识要找到正确途径。这里,乾隆含蓄地表达了他组织编撰四库全书,就是学文之津。他在《文津阁记》里说:“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津,是水的渡口。文津,就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渡口。要获得知识,须由此问津。
文化知识有源有流,要追源溯流,就得先知道渡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有了这幅对联,我觉得倒是增添了不少雅趣,既让游人享受了山水之乐,又受到了文化熏陶,对文津阁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至于,原来有没有对联似乎就不重要了。说几句题外话,自从踏入山庄,处处都能看到楹联。楹联成了山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独有的特点。它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赋予山庄厚重的文化气息。楹联还是山庄的点睛之笔,更加深化了山庄的意境和主题,给游人以心灵的启迪。
文津阁是仿照著名的藏书楼——浙江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建筑形式修建的,实际上就是当年的皇家图书馆。它和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杭州文澜阁并称为中国四大藏书阁。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虽然乾隆不可能知道高尔基,更不可能知道高尔基说的话。但他组织编辑《四库全书》,并在塞外这么偏僻荒凉之地建这么大一个图书馆,用来珍藏全书,说明他不愧为一代明君,其功莫大焉!
包罗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是乾隆时代之前的知识总汇,也是中华文化知识积累的一个阶梯式平台。编成后曾抄写七部分别收藏。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电脑、扫描、影印、复印等先进的复制手段,全部近九万多卷、三万六千多册、二百三十万页、近十亿字完全用人工抄写七部,是多么浩瀚的工程啊!
担任抄写工作的,都是京城的举人,记载说前后有四千多人参加。规定每人每天抄写一千字,没有报酬,也不管饭,抄错了不但要重新抄写,还要赔偿纸墨。不过,抄写得好的有功,可以派到地方去做官。
抄写的人嫌一天抄一千字太少,要求多一些。上面不允。为了保证质量,一天只能抄一千字,一年抄三十三万字。这样做,也是防止有钱人请人代抄,穷人请人不起,不公平。还有就是,如果抄得太快,也没有那么多官位给。所以,一天只能抄写一千字。限抄五年,一百八十万字。五年期满,抄写二百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一百六十五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周判、县丞、主簿等官职。而字体不工整者,则记过一次,罚多写一万字。
乾隆诏谕编修的《四库全书》是世界编修史上最大的文化工程,相当
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四十四倍。由于参加编纂的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先抄完的四部,分别珍藏于“北四阁”,即故宫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和我们面前的文津阁。后抄完的三部,送往“南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
后来,圆明园的“文源阁”毁于英法联军的兵火,故宫的“文渊阁”被带到了台湾,有的荡然无存,其它也大量散失。唯有文津阁珍藏的最为完整,而且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一九一五年被运往北京,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顺便说一下,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北京图书馆从秘藏深阁二百多年的《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中,各取一函,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对外展示。这是唯一的一次、可能也是最后的一次对外展示,随后被移入为它专门新建的地下书库,永久保存起来。
文津阁因藏书而建,因藏书而扬名。每一个来避暑山庄的人,都要来这里看看。难怪当年它落成的时候,乾隆就说,文津阁为“塞外伊古荒略之地”增添了文采,使之更为“地灵境胜”。
廿五、日月同辉
走进文津阁南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嶙峋、参差错落的假山叠石。虽然说是假山,却也群峰耸立,巉岩崔嵬,怪石嶙峋。细细看去,竟虚实相生,拙巧相间,风姿卓约。如果用米芾“皱、漏、瘦、透”的赏石理论来评价,构建假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无价之宝。
钻进迎门的山洞,如同穿厅入室,曲折幽邃,别有洞天。顶上暗隐缝隙,有光射入,扑朔迷离,给人如临仙境般神秘之感。
爬上山顶,一边是座黄琉璃瓦小亭,名“趣亭”,红柱白墙,翘角飞檐。亭侧有一棵大树,为之遮风挡雨。另一边峰峦中是雕栏玉砌的赏月处,中间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有乾隆御书“月台”二字及帝诗三首。背后刻的“米家范式两兼奇”就是一份说明书。是说“文津阁”兼有宁波范钦的天一阁和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宝晋斋两座建筑的奇特风格。
从山顶看去,对面的一座宏大建筑被绿色罩网遮挡,上面挂着正在施工,抱歉、谅解之类的套话。看来,虽然进了文津阁庭院,却和文津阁无缘了。
从山顶爬下,跨过施工设置的围栏,走到文津阁前。阁前是一个三十多米长、九米宽的水池。池水清澈,水草丛生。不但假山倒映水中,远处山巅上的磬锤峰、蛤蟆石,甚至“鸡冠挂月三千丈”的鸡冠山、神秘莫测的双塔山也尽显其中。影随波动,壮观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