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情元素(散文)
马路上扛着大包小包的人忽然多了起来,思绪从忙碌中苏醒,桌上的日历告诉我,又要过年了。越是接近过年,就越是想家,梦里的那些乡情元素啊……
大山
走过大江南北,还是觉得大山亲切。
一马平川的地势,总觉得过于空阔,不能让视觉享受一种实在的突兀之美。
只有在老家,每天早晨推开窗门,大山的雄浑扑面而来,那种视觉冲击,无与伦比。
大山是田垄与树林的组合拼图,大山是大自然执着的凝固的美。大山用自己厚重的背脊,承载着山里人世世代代的生生不息。
家乡的大山,总是匍匐在游子的心海。山里人用智慧装点她春夏秋冬的美丽,她没有浓妆艳抹的妖娆,但却有一股直冲云霄的正气。
历经千年荒芜,操守万载沉默,大山崔嵬的雄姿是大美湘西的写意。那依山而建的飞檐翘角的吊脚楼,唯有山的雄浑才能衬托她的多姿和美丽。大山里藏着阿妹甜美的山歌,大山里流传着阿哥凄美的传说。
蜿蜒的大山,就是山里人生命的脊梁!
小溪
小溪是大山里山泉水的汇聚。小时候听地理老师讲过,岩石缝里挤出的小溪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矿泉水,岩石丰富的矿物质被冲刷汇集。
家乡小溪的水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涸,那潺潺的水声,是流淌在山里人脑海的和旋乐曲,不管春夏秋冬,温柔而欢快地流着……
她从不羡慕江河的惊涛拍岸,只专注自己独特的韵味。
小溪用自己的执着,涓洗着山里人的纯洁和净美。
岸边大的,小的,尖的,圆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鹅卵石,镌刻着我童年千奇百怪的心事和记忆。
夹岸的竹林和垂杨柳,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红的,白的,绿的,各种颜色都有。这些花草,也为家乡的小溪增添了许多的诗情画意。
赶集
故乡的赶集时间是五天一次,就是村民说的油盐场,乡亲们几天就可以在集市碰面,它是各种商品包括湘西特产的汇集。
大家从四面八方自发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购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衣料,油,盐,酱,醋,等。赶集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山里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在我的记忆里,赶集就是家乡宗教节庆、纪念集会和民间娱乐的圣地,更是山里丰富土特产的展示平台。随处可见的腊肉、碣滩茶、板栗、麻辣牛肉干、糍粑、泡菜酸萝卜……看了都想流口水。
赶集也是村民们一个重要的感情交流场所,有些人可能根本就不买什么,只是想借这个机会会会三朋四友,摆摆龙门阵,吹吹生活的苦乐甜蜜。
熙熙攘攘的人群汇聚成一条购物长龙,大家说说笑笑,乱而有序。从他们的笑容里,我们能读出那份只属于山里人的温馨和惬意。
山里的孩子
因为打工,时代就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名字——留守儿童。
生活的畸形,造成我们的父辈竟然没有逻辑和怨言的要抚养两代人。
山里的孩子看着电视里的高楼大厦,总是会睁大好奇的眼神,然后通过隔三差五的联络,向在外打工的父母一遍遍询问山外世界的详情。
因为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所以他们就早早地懂得了山的伟岸,知道了大山的胜形,同样也明白了大山的孤独。他们稚嫩的双手,也就过早地经历了汗水的浸润。
山里的孩子,不会忘记在打谷场上贪玩,鸟儿都归巢了,最后在奶奶的千呼万唤,洒在回家路上的笑声;山里的孩子,不会忘记上学踩着泥泞的山路前行;山里的孩子,不会忘记砍柴路上,那一串串斑驳的脚印……
山里的孩子,就是自己流着泪也要笑着擦鼻涕,他最怕爷爷说自己是长不大的孩子;山里的孩子,野果的滋养,牛背上的摔打,跋山涉水的灵魂,让他从小就练就了和大山一样的气魄和坚韧。
父母
生活在大山里的父母,日晒雨淋的劳作,皮肤的细腻、红润从来就不属于他们。
风霜的侵袭,脸上爬满的皱纹总比城里人暗淡纵深。他们的年纪不足以佐证他们的衰老,但他们逐渐佝偻的身躯,的确在记录着一切,也诠释着他们的老去。
每次快过年回家的时候,父母总会在电话中经年不变地重复几句,问你想吃些啥,返城后要带些啥。这些熟悉的问候,总会让我的心惴惴不安。看着他们一天天地老去,自己漂泊的身影不能让他们得到安慰,他们充满爱的唠叨就会更让人心疼。
看着和他们朝夕相处健康活泼的孩子,我负罪的心,只能一遍遍地责骂自己,活到老忙到老,他们从来都不会埋怨一声,也从来不说一声“累”。
有时候真想说声感谢,可不知道为什么,越是涉及到自己心灵最柔软的情感,我的表白就越发苍白乏力。虽然身在异乡,可我们的心始终就在家的附近,而我们的脚步却总是越走越远。写到这里,忽然耳畔歌声响起: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