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角色,脸谱及其他(国粹.随笔)
本人对戏剧颇有些偏爱,尤其以古装戏剧为最,对京剧爱之更甚。近来读到一篇剪报之“小资料”《戏剧角色趣谈》和一名史学者所撰《戏曲角色名称补说》,受益匪浅。不但对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的唱、念、做、打加深了理解,而且对角色名称的演义找到了出处。难怪把京剧称之为“国粹”、戏剧行当的高雅艺术。然而,在思考、分析、研究之余,忽然脑海里又生出了诸多思想来。
角色者,剧中人物也。生、旦、净、末、丑,上至皇帝,下至小卒、百姓,无一不是。经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艺术表演,将戏剧人物艺术化、性格化,生活化;使得观众从中既懂得了戏剧故事的来龙去脉,又受到了教育、启迪。令各层次的观众各得其所。
然而,在戏剧表演中,角色又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主角和配角只有配合默契方能把戏演好。否则就非演“砸”不可。曾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京剧团上演包公《陈州放粮》一折,饰演包公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演员,许多观众慕名而来。不巧,饰演小卒的有一人病了;开戏前见病者未到,舞台监督就临时拉了一个剧团内闲人,没来得及排练就上了场,觉得反正是演小卒子无所谓。然而,当包公出场一亮相,傻眼了,见王朝马汉站的还算好,可四个小卒,一边站了一个,另一边却站了三个!“包公”急了,就使眼色给临时上场的那个,令其站过来,可这位“小卒”硬是不听“使喚”,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此时,琴师的《西皮流水》过门已到该唱的时候了,幸亏“包公”随机应变,便唱道:“昨天出兵一边俩,今天为何一边一个一边仨,我使眼色你不怕,还得老夫把你拉,你过来吧!”接着一把将他拉了过来,两边平衡了,顺势走了个圆场,戏才继续演了下去。故事虽然有些滑稽,也许并非可信,但是却充分说明了每一个角色在戏剧中的重要性。因而,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出戏有好的主角,也要有好的配角。常言道,“红花还要绿叶配”,“丑不丑一合手”。由此看来,密切配合是演好戏剧乃至于搞好一切事业的基础。
由角色忽然又想到了脸谱。窃以为,脸谱者戏剧角色之模样也。生、旦、净、末、丑,均有各自的脸谱之定式,是来不得半点胡涂乱抹的。脸谱大多是表示其人物之性格和内心世界。就以京剧脸谱而言,忠臣、正面人物,多为红脸(并非关羽之朱砂红),如:文、武老生;文、武小生;可统称为俊生。小生,像赵云、杨宗保、岳飞、张生珙等等较为漂亮的属正面青年;老生,如:杨延昭、司马相如、诸葛亮等等属正生,无论年龄几何,都是忠臣。要是丑行,又多在鼻梁上或眉眼之间涂上一蝴蝶型白色,以示此人或生之丑陋,或滑稽幽默。要是有一定官职之人,则属赃官,贪官,或糊涂浆子官,其乌纱帽还配一尖形或圆形帽翅。至于花脸,也要分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如张飞,窦尔敦等等举不胜举。他们大多是表示了性情火爆,急躁,刚直,有的却是飞扬跋扈,凌强欺弱之辈。青衣,花旦其脸谱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还有彩旦,老旦之分。在众多脸谱之中,最有别于大众的就算包公和关羽了。据传,包公自幼生之脸黑,小时掉进枯井,脸碰破,留有“月牙”之印。成年后,考取功名,成为了大宋朝的“司法部长”。他主持正义,铁面无私,故后人称他为“包青天”。关羽则是朱砂赤红脸谱,象征着他英勇杀敌,忠心报国,忠主不二的典范……
脸谱,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脸谱与人物,基本上表里如一。难怪儿时看戏,角色一出场,见白脸便说是奸臣,大坏蛋;看见俊生、红脸就称之为好人……其实,这样泾渭分明,一目了然,倒也算一大好处。起码不至使观众在人物评价上大费脑筋去分辨忠奸。然而,事情总是相对的。不知啥时候起,一些角色的脸谱与内心世界不尽统一了。最突出的恐怕唯牛得草先生饰演的《七品芝麻官》之县令唐成和朱世慧先生饰演的徐九经莫属了。两位知县鼻梁上都“长”了“蝴蝶斑”,可他们既不糊涂,也不“浆子”,更不贪赃枉法。为了平民百姓的权利和利益,竟胆大包天地与一品诰命及皇上跟前的高官相抗争!结果,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取得了胜利,为民除了恶霸,伸张了正义。其次,还有陕西眉户剧《屠夫状元》中的胡山。他虽然是个屠夫,可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舍命搭救了虽然长得漂亮,却认贼作父,残害生母的党金龙的母亲。后来好心得到了好报,他被封为状元。但他不失忠良心地,不失劳动人民本色。坐官不忘劳动,官庭不忘初心。他上任后,把忘恩负义,残害生母的党金龙像杀猪一样给宰了!观众无不拍手叫好,无不感到十分解气……由此,又得到了一种启示:今后我们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看人,看事,既不能概念化,也不能脸谱化。
故而,不由得又想到了现实生活。窃以为,社会也是个偌大舞台,生活也就是一幕幕戏剧,在生活的戏剧中,每一个人也都是一个角色。无论城市、乡村、机关、团体;无论领导、群众、上级,下级;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自然的形成了“主角”和“配角”的关系。在进入角色的“演出”中,不论主角还是配角,当不忘初心,密切配合,生活的戏剧方能演义精彩,才能大获成功!国家机关如此,工厂企业如此,军队、学校亦是如此。谁要是总以“主角”自居,而瞧不起“配角”,乃至于忘掉“配角”,这戏就会演不下去。如果“配角”不配合,甚至都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戏”也就无从谈起,要是主角和配角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即使免强演出,“戏”也定会演“砸”。道理可謂显而易见。
事情总是相对的。社会人在既当主角,又当配角的同时,生活中每个人又都是一名“观众”。如何当好一名“负责任”的“观众”也并非易事。其最大难点在于,首先要配合好“主角”的同时,还要充分识别生活中各人物、角色及其脸谱。这是因为生活中的“角色”,其脸谱不同于戏剧舞台角色的脸谱那样容易辨别忠奸、真伪,尤其实难测其内心世界。不是吗?有的“小丑”也许长的可謂颜值颇高,一表人才,但是,做起事来却是伤天害理,倒行逆使,酷似《屠夫状元》中的党金龙,“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有的人尽管颜值不高,手上沾满油垢,身上沾着牛粪,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更令人难测的还有另一种“角色”。这种“角色”,或许是吸取了舞台角色红白脸谱之特长,为自己涂成了一种特殊“脸谱”,人们起名曰:“阴阳脸”。这种“角色”的“脸谱”,戏剧中少见。然而,涂这种“脸谱”的“角色”,在生活中却常有。他们让“观众”识不透其内心,阴一套,阳一套,看人“下菜”,见风使舵,欺上瞒下,左右逢源,对上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行贿受贿;对下打击报复,不屑一顾;对自己有利时是红脸、俊生;无利时是白脸、奸像;用得着别人时是红脸,用不着时便是白脸;其招数举不胜举。
不过,“观众”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涂着“阴阳脸”的“角色”,并非无法识别,尽管有很大难度,但在实践中却得出了一定经验,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从其“表演”的过程中加以综合分析,看其唱的,做的,是否合乎“剧情”、人情。也许人们常觉得社会之复杂大概源于此处吧!
品味戏剧,纵观世事,得出这样一种启示:在社会生活的“戏剧”中,每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既要当好“主角”,也要做好“配角”。有一定职务的,则更应以“社稷”为重,体察民情,为百姓作主,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官职的“观众”,也要当个出彩的“配角”。在识别脸谱上,虽不可概念化,脸谱化,却要时刻警惕相悖社会的“阴阳脸”!但愿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多一些“红脸”、“黑脸”、俊生,少一些“白脸”、“阴阳脸”。在当今深化改革,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应如此!各角色,团结协作,各尽其责,配合默契,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和谐,更发达,小康社会就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