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生态美的内涵与创造(随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无论“美好生活”,还是“优美环境”都涉及到美。美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生态美有那些表现形式?我们又如何创造生态美呢?
美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归根结底,是通过劳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享受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了世界,创造出了美。同时,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包括审美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自然物的美的属性,并能利用这些属性来为实现自己的物质功利和精神功利服务。
人类对美的感知最初是因为物质的功利。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认知,是因为承载美的事物对人类来说是有用的。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就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在这个时期动物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具有象征意义的人面含鱼纹陶盆,可以看出,鱼是他们向往的一种食物。到了农耕文明,植物包括花草也进入了人类的审美殿堂。再后来,美渐渐地还与道德关联起来,比如孔子的“比德”。因为白玉是美的,所以有“君子比德如玉”一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美的事物赋予了情感。唐诗、宋词,有许多作品就以美的事物寄情,像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就是通过乡村的物象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的。
在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商品的二重性时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取决于社会的必要劳动。如今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洁净的水流等环境要素再不是大自然免费的馈赠,而是凝聚了社会的必要劳动。从这个意义说,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也为社会创造出了生态美。生态产品的美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是这种美是有区域性的,不可移动的;社会属性在于这种美具有普惠价值,任何人都不能独占。生态产品的美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物质层面上对健康生活的需要,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就是我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精神上的怀旧与向往。
美是一种具体的可以让人感觉舒适、愉悦的客观事物。美与任何事物一样,既有特定内容,又有其外在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的内容,或称内在美,是美的内在的所有要素的总和。美的形式,即外在美,是美的内容的表现方式。没有美的内容就不成为美,若是缺少了美的形式,也就失去了美的具体存在。优美环境是一种生态美,比如绿水青山,它们巍峨、蜿蜒的形状;清澈、葱茏的色彩是它的美的外在形式,而在优良的水质、清新的空气质量才是这种美的内容。美的内容与形式不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而且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某一种美的内容的形式,比如绿水青山落在画布上,就成为绘画美这种形式的内容。尽管如此,在美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中,美的内容处于决定的地位,形式必须服务内容,比如罂粟花长得再美,因其结出的果实可以用作制作鸦片,毒害人体,便不具审美趣味。理解生态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对掌握生态美的规律,以及增强欣赏生态美、创造生态美的能力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的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因为有了这种契合,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呈现和谐的状态,就产生出美感。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流、明媚的阳光等环境要素,是产生生态美的条件,具有美的潜能。当这种潜能还没有被人认识,或者没有被人利用时,还不能说就是美。只有当它与人发生某种关系,比如可以被人健康地呼吸、饮用,或供人休闲、观光、度假时,这种美的潜能才得到发掘,才表现出它的美学价值。
作为美的形态之一的形式美,如同其他审美对象一样,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们对待事物是从实用观点出发而先于审美观点。原始部族用动物的牙、毛、皮、爪来装饰自己,最初只是当做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志,后来才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畴。从实用向审美的转化,就是形式美产生的过程。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于它的样子能让人感觉愉快,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时,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状也就具有巨大的独立意义。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发觉事物的某些形式反复出现,而且悦人耳目,对实践活动又有积极意义,便把这种形式从具体的事物上分化和概括出来,使其脱离明显的功利内容而成为审美对象,并从比较狭隘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相当广泛的范围。如此,美的形式就完成了向形式美的过度,独立形态的形式美便产生了。比如直线,让人有一种挺拔感;曲线则有运动感;红色让人感到热烈,蓝色让人感觉清凉,它们都以一种形式方面的因素令人感到愉快。由此可见,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与一定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后者则脱离了一定的具体内容,致使后人在欣赏形式美时,往往不再去寻求或者寻求不出它所包涵的内容。形式美可以抽象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比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对比调和、多样性统一等,都是在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长久紧密的关系后才成为美的。
整齐一律是外表的一致性,是同一形状的一致重复。如直线、圆形等,就是整齐一律的。因为直线始终朝一个方向走;圆形的任何一点与圆心都是等距的。形式美的要素,照同样的方式组合,形成反复,可以产生整齐一律的美。当然,反复也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例如从不一律中见一律,从不整齐中见整齐。有规律的反复,还可以造成节奏感。在自然界,既有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等运动变化,还有声音的抑扬顿挫和形态上的虚实疏密。整齐一律虽然简单,但是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乡村民居、道路设计、园林造景方面,常常采用整齐一律的形式美。整齐一律的缺点是没有变化,单调乏味。
形式不能永远停留在这种固定的一致性里,要求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相结合,于是就有了平衡对称。要有平衡对称,就需有大小、高低、形状、颜色之类定性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还要以一致的形式结合起来。只有这种把彼此不一致的定性结合为一致的形式,才能产生平衡对称。对称,是指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称和相适应,它是以物体的中轴线而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有左右对称,有上下对称,又以左右对称的形式居多。在自然界,对称的物体很多,花草、叶脉、鸟翼等都是对称的。由于对称能给人以稳定感、安全感、庄严感,所以建筑美,特别是礼堂、宗教建筑大多采用对称的形式。
平衡是指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在质量或者程度上均等和大致均等。它比对称更允许左右形态有所不同,带有更加灵活的差异的特点。例如人的耳目左右是对称的,而鼻和口只有一个,因为居中不偏才出现了平衡。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中,平衡的艺术美很重要。在没有对称的地方,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在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也是一种平衡,一种食物链的稳定状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的后果是难以估计的。
对比与调和在形式美中,占有重要地位。宇宙间的事物都存在着差异,有显著差异的事物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对比关系,比如气候既有严寒又有酷暑,没有严寒与酷暑就成不了气候;空气质量有优良,有灰霾。又如强弱、繁简、明暗,动静、虚实、矛盾等,往往同时呈现在一个事物之中。为了突出地表现事物的矛盾和特点,对比在造型艺术上用得最为普遍。与突出矛盾的对比不同,调和是注重统一的。它是一种类似的变化,即按一定次序作连续的渐变所取得的效果,比如在图案设计、色彩调配上,把红与绿并列,这是对比,结果红的更红,绿的显得更绿。而把同种色或者类似的色相配合,就叫做调和。调和的种类很多,除色彩的调和外,还有声音、形体的调和,既有同一物体之间的调和,也有不同物体之间的调和。
形式美的最高要求是和谐。和谐是美好事物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来源于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同一。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对立的统一。把不协调的事物协调一致,就是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方面配合和协调一致,在多样化中实现特殊的统一,这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不论形式美的因素,还是形式美的规律,都源于物体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界的运动。因而要使这些因素和规律成为审美对象的形式美,就必须与具体的表现对象联系起来,还得靠人们去熟练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它们。形式美源于客观世界,又是人类文化历史的产物。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当我们走进美术馆或者博物院时,总是被那些造型精巧、色彩绚丽的形式美的物体所吸引,以致留恋不舍、沉醉其中。人人都能欣赏形式美,但并非人人都知道艺术家们为此付出了何等艰苦的劳动。唐代诗人留下许多形式美的诗作,绝非偶然的,都是他们勤奋磨练的结果。美要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而美丽乡村这类生态产品的艺术语言是房屋造型、色彩和装饰,其中造型是主要的,色彩和装饰从属于造型。如要塑造出具有形式美特征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非常精通所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这就是形象美。
形象美不仅具有某些自然属性,还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比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因为它们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上那些具有高风亮节的君子相似,因而被普遍视为美的形象。在风景名胜区,某一处的自然风景或许是平常的,但由于这里发生过著名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便具有审美趣味了。
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于内容有着重大的能动作用。美的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形:当美的形式适合于美的内容时,它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使内容更美。当美的形式不适合美的内容时,它将破坏美的内容,使内容减美,甚至变美为丑。比如在一座青山上建设凉亭,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可以增加青山的美。同样,若是在山坡上倾倒垃圾,则会损坏其美的形象。所以,重视美的内容时,不可忽视美的形式。善于适应美的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美的形式,以促进美的内容的发展,就是创造美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之所以不能忽视美的形式的积极作用,还因为美的形式存在着相对独立性。美的形式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其中存在某些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的成分,可以为新的内容所利用。旭日东升、电闪雷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景色,因为其内容朦胧不太确定,人们往往不追求其内容,而直接观赏其清晰生动的美的形式了。
形式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欧洲美人不会让一位传统的中国人乃至非洲人喜爱,因为中国人的美的概念和欧洲人不同,而欧洲人的美的概念和非洲人又有不同。在仪表方面,中国人常以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为美,而非洲人却“染其眼皮为黑色”,马来半岛上的人更以齿白为可耻的。即使在中华民族内部,汉族和其他民族也各有其喜闻乐见的形式美。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宝库当中所作的贡献。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于创造优质的生态产品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科学的高度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内容美在不断发展,形式美也要呼吸时代的空气,随着内容美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人而存在:它不破坏和谐,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人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会有他们自己的美、新的美。过去看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电影,看到乡村烟囱林立,冒出浓浓的黑烟,一种工业化的盛景,我们很羡慕,甚至觉得很有美感,但是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看到烟囱冒烟便情不自禁地与灰霾天气联系起来。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走在民族复兴征途上,我们要在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美的内涵,总结创造环境美、生态美的经验,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