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吏一点同,百姓水火中 ——读杜甫诗“三吏”有感
杜甫“三吏”诗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安吏》写的是诗人在路途中碰到新安吏在大声点兵,发现所点的兵都是不够年龄的中男男子,诗人就问新安吏:为啥点不够年龄的中男子?县吏说:“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也就是说,上级有公文叫选不够年龄的中男子。
在当年的安史之乱中,因常年打仗去参军的人都丧生沙场,白骨荒野。哪还有人应征呢!这就是唐朝时期奸臣当道,贪官污吏把持朝政,蒙蔽朝廷,致使安禄山造反。皇上为了收复失地,不惜人民的生命代价,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把不够年龄的男子也要征走去前线打仗,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诗中说“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肥男有母送,一般送当兵有父亲送;可想而知,是父亲去战场了或者牺牲了,只有母亲去送了。瘦男没人送,孤苦伶仃的,勿用说是孤儿。多可怜呀!孤儿也是战争造成的恶果。真是“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对点兵的真实写照。
诗人又写了《石壕吏》,同样是写征兵的事。与《新安吏》不同的是不点兵了,更残酷、变成强行的抓壮丁了。请看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间,怒斥!苦苦哀求。那场面四句话就告诉你是怎样的情形。
一个老妇女苦苦告诉:家里三个男人都去当兵了,一个少来书信了,一个战死沙场了。现在家里没有人可以去了。“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欧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把年迈的老人都不放过,强制去当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可怜至极!残忍无情。
《潼关吏》也是写战争的事,但不同的是写的是筑城墙。诗曰:“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连年战争,节节败退,准备退避三舍了。“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真是又高又坚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修筑这样的工程,需要多大的劳动力,可想而知,需要多少民工老百姓去干?诗人没说,但可以想象得出老百姓在修筑中所受的疾苦,岂不是孟姜女哭长城类似的事情么!
另一层意思,潼关吏只认为,城墙修高是万能的,忽视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的重要性。由于不能知人善用,一度光靠贵族皇亲,致使奸臣当道,污吏把政,残害忠良。久而久之养成大错;把一个太平盛世至于战乱之中;把老百姓至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的“三吏”,写了三个不同场面,都是写老百姓在战争中所受的疾苦。另一方面,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的残忍。
20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