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巴蔓子将军移山救洪(小说)
诗曰:生前忠义骨犹香,魂魄为神万古扬。
料得奸邪沉地狱,皇天果报自昭彰!
此诗是团堡本地一个诗人为祭奠巴蔓子将军所作。巴蔓子将军何许人也?相传从春秋战国开始,从现在的重庆、万州到我们恩施利川团堡一带,都属于巴国的领地。史记上说:周武王讨殷商,伐纣王时,“实得巴蜀之师”(《尚书》);“巴师勇锐,歌舞(战阵)以凌(压倒)殷人”。周天子立国,建周朝,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巴人之地,建都江州(今重庆),为当时“南土诸侯王国之首”。那时的巴国出现了一位英雄——名叫巴蔓子。因平息内乱有功,封为大将军,成为巴民族之魂。
巴蔓子就是巴国最有能力的大将军。《华阳国志·巴志》说“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从史料上可以得知,当时巴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动乱,还不断遭到了蜀国的攻伐(当时巴国与蜀国常为争夺盐井而相互征战),巴国将军巴蔓子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向楚国求救。当着楚王承诺,巴蔓子对楚王说:“楚王如果怀疑我的诚信,这个兵不借也罢!你如果还相信我,今天就让我把军队带回去。到时候你拿不到三座城,我把脑壳砍给你!我巴蔓子从来说话算话!”楚王见一向耿直的巴蔓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说什么,答应立即出兵。
巴蔓子带着楚军很快打垮了叛乱武装,恢复了国内秩序。过了些日子,楚王立即派出使臣找到巴蔓子,要求他兑现当初的承诺,将三座城池割让给楚国。巴蔓子对楚国使臣说:“不错,当初我的确答应过。但那是楚王乘我国遭遇危机强加给我的条件,我作为将军本来就守土有责,岂能私下将三座城池割让给外国呢。尽管如此,当初我答应了楚王,也一定要信守承诺,决不让你这个使臣为难。城不能割,但我的头可以割。用我之头,充我之城,以谢楚王,这样可以吧?”巴蔓子边说边抽出佩剑,一下将自己的头割下来。奇迹在这时发生了,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着。史籍记载的情节是,“蔓子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收巴国三城的任务,只得将巴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楚王听罢不禁深受感动,说:“假使我们楚国能得到巴蔓子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池呢!”于是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其无头之躯埋葬在国都江州,头颅埋葬在今天利川的都亭山上。任后人缅怀凭吊。
巴蔓子的故事在后世曾广为流传。《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就转载了《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的记述,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又说巴人“士颇尚气”,便显示了“有巴蔓子代节死义之遗风”的缘故。《大明一统志》卷六九也转引了巴蔓子的事迹,卷六六说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施州清江县都亭山。《蜀中名胜志》卷十九也记述说,忠州附近有蔓子冢,又说“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此外,传说重庆通远门内亦有巴蔓子墓。巴国举国上下对巴蔓子的壮烈行为深为敬佩,常璩编写的《华阳国志》记述的巴蔓子故事中评价说:“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这些都说明了巴蔓子将军的诗集是真实而具有长远广泛的影响的。
如今且说自从巴蔓子将军的头颅葬于利川都亭山上后,就从地下冒出一股奔涌的灵泉,滋润得山上草木四季葱茏,繁花盛开。具明代朝廷的风水大师考察说:“此地有巴将军灵魂护佑,非同一般气象也。”
且说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全国各地相继爆发洪水灾害。水灾对明代社会影响造成危害之重,它是前后任何一朝都不能相比的。1568年夏季的一个夜晚,从都亭的穿洞山突然出现一条大蟒蛟,粗约百围,长足有50米,眼如铜铃,口如血盆,乃是千年修炼的蛟王。只见蛟王在山前一摆尾巴,就扫出一个深有百米的大塘,(今天黄泥坡水库的原址),再一摆,就腾起百丈,向前穿越,接着三摆,就疯狂的直朝前窜去。蛟王所到之处,洪水奔腾,时而电闪雷鸣,天降大雨,雨点如利剑直射大地。顷刻之间,洪水遍地,只见那水,好不汹涌,好不厉害:
漫过山头,冲开石壁。漫过山头如海势,冲开石壁似汪洋。黑雾涨天全水气,沧波阴日晃寒光。遍崖冲玉浪,满海长金莲。野鸟惊吓乱飞起,禾苗湮灭成泡影。万叠波涛连山谷,只闻风吼水漫天。
水波到处,堤岸毁灭,禾苗卷光,房屋倒塌,一片凄惨。那蛟王顺着朱砂屯而下,稻田成为汪洋,朱氏人无法,只能登上附近小山避让,那洪水卷过大坝,朝石龙山扑去,冉如龙吓得心惊胆战,和同族站在石龙山上发抖......
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只见天上连续三声巨雷滚响,一道电光直劈蛟王头顶。云影里闪现出一个大将身影,手持利剑,压制着作乱的蛟王。洪水四处泛滥,眼看就湮灭冉氏家庙。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云中大将挥手移来一座大山将洪水挡住。蛟王发怒,更是孤注一掷,团身翻滚,洪水依旧铺天盖地。云中大将挥手又移来一座大山,与第一座山链接阻挡。不行,蛟王还想扑过去,云中大将又连连挥手,同时移来三座一样大小的青山。这样五坐山连城一排,将洪水压住。蛟王感到无赖,就暂时平息洪水。
云中大将见洪水平息,想将五座山返回原地,刚一动,蛟王又兴起洪水,向前卷去。云中大将将手中利剑向东天一指,喊声“仁义礼智信,一起来助阵。”只见五座大山一起移动,堵住洪水无法前移。云中大将喊道:各位山神,听我号令:“仁山压头,义山压颈,礼山压腰,智山压腿,信山压尾!”只见五座山连横起来,一起将蛟王死死压住,再也动弹不得。于是洪水渐渐退去。冉如龙看得真切,领着众人向云中大将叩拜,感激镇压蛟王,阻住洪水的大恩。“将军您是何方神圣?留个名号,我们四季供奉。”
云中大将说:“我是巴蔓子,供奉不需要,只要你把这一方百姓带领好就成。”巴蔓子将军隐去。
仁、义、礼、智、信五座青山,依次排列在团堡集镇,镇住蛟王,堵住了洪水。蛟王滚过的地方,后来化为一条数十里的团堡河,五座青山长期镇守在团堡的南山垭口下边,成为一道永久的风景。
这正是:浓情不移故乡土,万古忠魂永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