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征文】消失的砖瓦窑废墟(散文)

精品 【流云征文】消失的砖瓦窑废墟(散文)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62发表时间:2017-11-13 23:42:45
摘要:梦,奇幻般的飘如脑海,晴空瓦蓝,白云飘渺,夕阳西下,余辉彩霞;西天黛青色的高山云崖,犬牙交错,苍茫伟岸,棋盘坨顶峰的五壮士傲然屹立、视死如归、坚强不屈!西南方向,一座老式砖瓦窑,似青烟袅袅,又如残垣土包,说不清蛇虫蜿蜒,还是热火朝天……

【流云征文】消失的砖瓦窑废墟(散文)
   常忆起小时候天很蓝,傍晚太阳下山时能看到西北天的青山,离老家三四百里远。一片山脉印在眼帘时,老人们说,高耸入云的那座山就是狼牙山。抗日时八路军的五名战士在狼牙山被鬼子追的跳了悬崖,摔死了仨,活了俩,其中一个摔坏了脑袋,伤好后变得有点痴呆了,这人还和我们村的一家有亲戚关系。这几个八路军是为掩护大部队往山里转移才被鬼子撵上的,完成了任务,眼看要被日本鬼子抓住,几个人一商量,就是不当俘虏,接着把枪砸了,把眼一闭就跳了悬崖……
   这毕竟是传说,只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的。后来我上小学时,偶然翻出三叔留下的中学语文课本,上面有《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很长的一篇文章,我是在认字不全的三四年级看的,看的眼睛都模糊了,其中主要是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打动,甚至泪流满面……后来自己当上了老师,这故事被精简后写进了小学课本,再后来五壮士的雕像也矗立在狼牙山顶峰。
   童年时的眼睛,视力非常好,再加上没有大气污染,赶上晴天,尤其是雨后天晴,傍晚斜阳余辉中,西北方高耸入云的山峰,藏青色,清晰地跃如视野。尤其是雨后,用“碧空如洗”来描述,是非常恰当的。落山之前的太阳,圆圆的、大大的、红红的,美丽耀眼。五壮士的塑像是后来才有的,要不然,少年时代的我,极有可能在那蓝天白云、碧空如洗的时刻,看到那五位巍峨屹立的壮士雄姿……
   童年时,我家盖了三间新房,位置在村外最西边,院子是西南门。傍晚日落前,出院门放眼望是开阔的田野。秋末冬初,或者夏日里来临,那时没有大田庄稼的遮拦,也没有村庄挡住视线,看正西是耀眼美丽的夕阳,西北面是群山,黛青苍茫,甚是巍峨壮观。再转眼看西南方向,几里外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椎体土丘,顶上有时还青烟缭绕,那是我们村的砖瓦大窑。从我家的门口望那几里外的窑疙瘩,总觉得像小山一样高大。因为我自己生活在平原区,少年时代就觉得那是一座小山包,高大、显赫,且充满神秘,记得从我会走路后不久,这座土窑就停止了烧砖。
   最早的记忆中,是父亲抱着刚会走路的我去的,还登临过大窑的半腰高度。那里靠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小窑洞,是装水坯和出砖的进出口,圆拱形的洞顶,高个的人刚好能立直身子不碰头顶,这是劳工们背着砖坯出入的必经之路。记忆深处,那些背上搭着条破麻包片,光着脊梁,脊梁上放着小山一样的青砖的年轻男人们,接连不断地负着重载从窑洞口走出,再围着盘旋的窄小坡路一步步下来,像重负的牤牛,默不作声,吭吭哧哧地劳作着;只有在肩头搭着麻包片,空着身子排队往上走时,才偶尔间斗嘴说话。高大的土窑下面,是堆砌着一排排黄土水坯和一垛垛青砖的场地。青砖堆旁,牛马车正在装砖运走,许多辆牲口车排着队忙于运输,马嘶牛鸣。车把式呐喊妖气,码砖的碰撞声“叮钢叮钢”的清脆悦耳,劳工们开玩笑甚至是不怀好意的叫骂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整个窑厂热火朝天,人气十足。
   据说这青砖瓦窑,秋冬春烧窑时候多,正值夏季时就不烧了。一则天气热,人在窑洞里热得受不了,二则夏天爱下大雨,不适合烧窑,在春天烧窑时,留下最后一窑砖不出窑,进行封窑。等秋后凉爽了,扣制的水坯子干了,就开始把封窑的砖运出来,继续从窑洞往窑里运进晒干后的水坯子,装好窑后点火……时间安排紧密的话,烧一窑青砖,持续一个月时间。其中装窑要几天时间,烧火七天,后略等再从顶上压水湮窑几天时间,之后再闷窑几天,使水和热砖良好的接触,产生藏青的颜色,最后打开东西窑洞进行散温,开始出窑,出窑再耽误上几天时间。人马多,赶得紧也能把时间缩短,这期间有烧窑的把式和窑主说了算。听父亲说,这大窑,一窑砖能装上六七万块坯子。这老式土窑的规模已经不小了,所以土窑从远处看是个高建筑,从近处看似一座小山。
   后来随着“抓革命,促生产”被“以粮为纲”的政策方针所替代,窑厂便不再冒烟了。因为窑厂烧砖要开挖良田,使用地表下的黄泥做原料扣水坯,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接着,那窑坑下面的土地几经平整,又开始种地了。在平整土地的几年间,我经常被母亲背着到那远离住宅2公里远的地方去干活背土,母亲和生产队里的社员们,用肩背土筐的形式,生生把那个低洼的将近一人深的大片土坑填平了,运土的路程很远,甚至远离土坑二三百米。我和一些孩子们,颠颠地跟着各自的背土干活的母亲从高处到低处来回跑。上工或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大多站在筐头里,由各自的父母背来背去,还有大一点的孩子就跟着家长颠颠地跑,甚至哭着喊着赖在地上不走……那场面也类似大会战,全村劳力在秋后一齐出动,直到地面冻得土层锹镐都不能用了,这支以生产队为单位劳作的农业大军才停止平整土地的劳作,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再次动工。年复一年,数年后终于完成平整任务,大队部把窑坑周围的土地均分给下属的生产队耕种,从点黑豆黄豆到插秧种红薯,再从种红薯到种棉花,后来轮作小麦玉米,这里的土地逐渐水平肥沃,但终究还是一大片较低的地方,一则堆大土窑用的土,二则烧砖用去的土,都是就地采用,虽然平均到了周围二三百米远,还是能在大田里看得出那是一片低洼地带。现在想想,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队员,群策群力,没有机械,凭肩挑背担、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辛创业,声势浩大、气魄雄伟,称得上感天动地!那落后时代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是非常值得敬仰和称谓的。
   这已经是近五十年前的事情了,父辈人大都作古,母亲远离尘世也有数年。那时的母亲太年轻,背着我,领着在身边跟着小跑的姐姐,走路一阵风……
   上小学后,我曾经在星期天跟小伙伴们到土窑附近玩,互相攀比着看谁先能登上窑顶。三层楼高的土窑,顺着登窑的盘旋小路爬到上面后极目远眺:村庄变近、变小,远处的一切尽在眼底。我曾经上去过几次,那时窑顶已经坍塌,里面有一片二三十平米较平坦的空处,南面的窑皮土已经坍塌,原来烧煤供人运料进出的底部倾泻的大窑洞在南面,底部大窑洞坍塌,导致南面的窑皮土大面积塌方,上面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坡面,窑顶背风向阳。半腰中间东西两面的运砖的拱形洞也已经坍塌后被土覆盖填平,以前偌大的土窑变成了一个大土堆,成为废墟。
   就在那座废墟上,小伙伴们在秋后刨红薯期间,来到上面,面对四周远方大声呐喊,尽情表达自己登高之后的愉悦心情,呐喊声肯定传的非常远,在远处看土窑顶上的人影,也显得特别小。大家尽情地玩过后,又有人组织用土坷垃堆成烤红薯的小窑,在土坡下捡来已经焦干的豆秸和苞米皮,又跟在地里干活的抽烟老头要来火石火镰火绒,经火石火镰的摩擦后,把夹在上面的火绒点燃,再轻轻用嘴吹火,用冒烟的火绒把干柴草引燃,直到冒出火苗来。之后用柴草在土坷垃窑下不停地烧,随着噼啪噼啪的响声,柴草一抱抱被烧进去,半个多小时后,垒窑的土坷垃块开始发红变黑,向上啐几口吐沫,吐沫接触窑坷垃后发出嘶嘶的响声,这代表已经达到了在窑里装红薯的程度。这时,用一块大一点的尖头红薯轻轻地将窑顶上的红土坷垃碰下一两块,形成顶部小洞,再把洞口的土块少量推进洞里,随即在里面填红薯块,逐渐填红薯,逐渐往里面推烧红的土块,最后把红薯块装满了,再把剩余的红坷垃块一并填在上面,最后用手捧来一些土,堆在这片热土上,将窑埋好进行热焖……一个半小时候再刨开土挖掘红薯,红薯块已经变得软啪熟透,吃起来软软甜甜的,很烫嘴。出窑时你争我抢,有时为分的薯块大小,数量多少,孩子们连骂带抢,大打出手,甚至从高处的窑体上互相推搡着滚打下来。我向来没有为此打过架,人家大一点的孩子给分多少算多少。
   父母知道这样的事后,就不准我再去了,以防从高高的土窑上摔下来弄伤。此后慢慢长大,读初中,上高中,好多年再没有去过那里。时光荏苒,童年结束,少年远去,后来那里已经没有我们所在生产队的庄稼地,就再也没去过那里。后来还传说土窑上到处都是大蛇,就没人再敢登临土窑。这传言或许不假,因为那废弃的土窑底部还是有许多玄空的,造成的洞穴能冬眠这种动物,这东西只要做穴孵化,后代会无限量递增,形成群落。
   再说那里在秋收以前,到处是青纱帐遮蔽,远离村落和路边,除了农忙时田间有人劳作,大部分时间几乎不见人影,这荒凉的废墟更无人再去攀登,几十年来一直高高的矗立,寂寞着,无人理睬。
   大约二十年前,那时家中还养着一头毛驴,中秋时节,毛驴生病数日不食草料,叫来兽医用药灌胃,也不见好转。无奈中,父亲想起了毛驴这畜生爱吃新鲜的苇叶,这苇叶很难找到,听知情人说那座土窑半腰上长着这种旱苇子,正好用镰刀割来喂牲口,可就是那土窑上到处是大蛇,没人敢上去。我那时三十岁左右,还不信邪,就在青纱帐庄稼很深的秋天中午,艳阳火辣,晌午不见人影,我仗着胆子,怀着某种神秘的探险心理,只身一人拿着镰刀来到这二十年期间不曾拜访的高地,把自行车放到庄稼地里,徒步走了二百米的路程,赶到土窑上采割,割后捆好放在窑坡底下,没见大蛇的影子。自己鼓鼓劲,拿了镰刀,小心翼翼的攀爬到顶峰,却没见大蛇的影子,只是看到不少小动物洞穴,还有出没时的新土和印迹,或许此时气温和天气不适宜蛇这类软体动物在外界爬行,才不至于让我变得心惊胆战。怀着忐忑的心在土窑顶上略看一下,跟小时候看到的状况基本相似,就是比那时明显被雨水冲刷得严重了些,从上到下有几道深深的沟痕。我没敢走进窑顶内部,只是四处凝望了几眼。一个人不敢在此耽搁,赶紧小心翼翼地快速走下土窑,带着用镰刀割下的苇子苗,瞬间离开,犹如逃脱魔窟一般疾步远去。已经步出好远的距离,再回头张望,下意识的担心有尾随的蟒蛇。
   这光景是我而立之年的事情,距今早有二十年之久,而那时距少年时期登临窑顶也是二十年的光景。这时隔二十年的再次拜访,觉得已经失去了早年的童趣,因为这残缺不全的土窑应该不再有人敢于攀登,因为这通向窑顶的窄小路径被风雨年轮侵蚀得基本不见踪迹。我是小心翼翼地攀爬的,一只手用镰刀砍着窑皮坡上的土,另一只手揪着窑皮上的芦苇和野草,一步步谨慎登踩着挪移上去的;下来的时候采用坐式,也是借用镰刀和野草蹲行而下的。不过下来的时候还是比较快速的,有点连蹦带跳的样子,主要是自己有点胆怯和慌神,怕窑顶上或者窑皮的杂草中真得有大蛇,在不经意间会受到蛇虫的追击或侵害。其实这种担心也不见得是多余的,因为之后的几年间邻村有人开始用拖拉机在这里拉走部分坍塌的窑皮土,用于垫低洼的建筑地带。传说就在开窑装土的过程中,时不时挖出一些近于丈许长的大蛇,虽然不是毒蛇,可还是有些使人心生胆寒,就连在那种庄稼的妇女,在没有男人陪同的情况下都不敢去那里干活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见过那蛇虫的人毕竟不多。据说那些被人挖出来的蛇,却没有被挖土人用锹镐砍死或用其他方法加以伤害。不是砍不死,是挖土的不敢动用锹镐等器具进行伤害,人言说这些东西具有灵性,这些灵性的蛇虫散落到地面四处逃走,不见踪迹。胆小的拉土人就不敢再去装土了。自此后几年间,再在没有人前来动土。
   可有人就不信邪,邻村和本村需要垫低洼大坑盖新房的,盖好房子后需要土方垫院子的,还有其他用途用土的农户,或者村外扩大某种实用场地需要用土的,又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圆都能看到的高窑土堆上。挖掘机、翻斗车,三马车、拖拉机开始在春后初冬季节进行光顾,土窑下的土地承包户也开始进行监工看守,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窑皮外围的土方,从而扩大自己的土地面积;后来便收取邻村拉土人的几条烟为交换筹码;再后来就是拉土者花钱买土了,土窑逐渐变小。就在前几年,本村的一家养猪户为在门前垫大坑扩大养猪场,一连几天动用铲车翻斗从那里廉价买土,所余剩的土窑堆最后的土丘被完全运走,原来占地几亩近三层楼房高的砖瓦窑废墟几天后被夷为平地,后经开垦改造成了农田。
   土窑的废墟就这样彻底离开了人们的视线,那座砖瓦窑在父亲小时候砍柴打草时就已经存在,究竟历经几代人的历史,我难以考证。父亲说那砖瓦窑也是烧烧停停的,历经抗日解放战争直至后来归到人民公社的大队部管理,又重新修建后开火烧制砖瓦。按那周围用过土的地势的低洼程度推断,这土窑不见得很古老,也就是一二百年的历史,并且在这些历史阶段中,不一定都是始终开着火烧砖瓦的。比如这停窑后坍塌,直至消失时这近五十年的时间内,只是一座停用后坍塌的废墟,成了一座乡村历史的标志物。偶尔推想它的早期建造以及后来的修复过程:人们群情热烈,欢声笑语,或沉闷干活,肩背担挑,那么大的土堆和完善的设计施工,成年累月的用人力来完成,这也是老年间穷苦贫瘠的乡村难以完成的大事情。想象着那些衣衫褴褛、不能饱食的庄稼人拼尽力气,用原始的手段进行堆土建造的过程,不禁令人由衷赞叹。这种赞叹,源自心中,跨越历史年轮,来自灵魂的深处。
   中华民族的精神最顽强,骨头最硬,信念最坚定,最有忍耐力,承受重负的能力最持久。这便是感念所在,来自思维的底蕴。
   碧空如洗的蓝天,夕阳落山时西天耸立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村子西南边四华里外的高大砖瓦窑遗址,以及随自己写文时脑海闪现的过往人物、历史……更忆起我少小时年轻的慈母等人与自己成长经历中的连缀往事,虽为风影,但确确实实地经历过。
   今天是农历九月二十五,夜已深沉。再过四十二分就是二十六的凌晨。此刻,睡意开始侵袭,午夜还在延续……
   晚饭前,姐姐打来了电话,说明天到坟前为母亲烧寒衣纸。这寒衣纸,一般赶在在农历十月一之前。每年此时,大量的冥币、金银箔、以及印刷着冥币的纸张,还有电光彩纸模拟的、先人阴间备用的衣裤等火化之物,随着仙逝者的儿女们在坟前的堆堆烟火和祭品,变成灰烬,散落在那近处村边或远处田野中的坟茔边沿。
   再不能回到童年,童年及往事在心中随风飘走,越飘越远,最后云烟般消散,直到把心拉回现实。午夜,静悄悄的。静的只能听到电子钟的滴答声,听到老父从睡床上传来的呼吸声……
   梦,奇幻般的飘如脑海,晴空瓦蓝,白云飘渺,夕阳西下,余辉彩霞;西天黛青色的高山云崖,犬牙交错,苍茫伟岸,棋盘坨顶峰的五壮士傲然屹立、视死如归、坚强不屈!西南方向,一座老式砖瓦窑,似青烟袅袅,又如残垣土包,说不清蛇虫蜿蜒,还是热火朝天……
  
  

共 56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座高高的土丘,曾经是砖窑,如今是废墟。想起当年生产青砖时的劳动场面,俨然是激烈紧张的,那气势是如此浩大,真可谓感天动地,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勤劳的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段历史。后来,砖窑被关闭了,仅留下一处废墟,成为孩子们玩耍的阵地,人们在那里烤过红薯,打过野草,建房取过土,那里也有跟随母亲劳动的一幕幕难忘的记忆。作者追寻这远去的记忆时,联想到了狼崖山五壮士,让这座早已消失的砖窑增加了许多神奇的色彩。十月一日送寒衣,再次目睹于此,难免让人重新想起过往,想起故去的老娘,想起渐渐淡去的斑驳记忆和故事,难免会产生诸多的乡愁。作者文笔细腻,叙事真切,情节感人,是一篇上乘的精美佳作。力荐赏读!【编辑:艺苑奇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15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1-13 23:45:13
  感谢作者赐稿流云,遥祝创作愉快,冬安!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4 06:39:19
  感谢艺苑奇葩老师辛苦编辑,美按引人精洗,赏心悦目。老师编文及时神速,张璞敬服羡慕。问编冬安,文丰雅韵,快乐康健!
2 楼        文友:鱼在游        2017-11-14 06:55:59
  学习欣赏张老师的美文,问安!!!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4 11:59:44
  问好鱼在游老师,感谢您在从事出庭工作的百忙之中抽时间阅读我的拙作,祝老师从业顺利,出庭圆满达到预期效果。
3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11-14 17:03:57
  感谢张老师赐稿流云,真是一位热爱写作的人。深夜回忆过往,一切人和事浮现在脑海。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佩服老师的精神,对文学的热爱令我敬佩!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4 18:19:18
  感谢老师的支持,望莫道老师予以赐教。问候祝福!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14 18:03:53
  文章写得真好!消失的砖瓦窑那是对家乡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一篇深沉的好文章,点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4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4 18:29:44
  感谢追梦老师的赏文及赞誉,拙文出于心情与回忆的记录,有感而做。
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14 18:06:06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云参加征文比赛,祝在征文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6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14 18:06:45
  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6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4 18:40:02
  愿共同努力,相互协助提高写文水平,使文缘与友缘递进增长。祝老师笔健文丰,康泰顺达!
7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1-16 10:05:35
  祝贺老师文章获得精品!令人深受鼓舞,流云有你更精彩!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回复7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6 10:28:30
  多谢艺苑奇葩老师的精心编文与有力推举,张璞感恩老师!
8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16 10:38:00
  恭喜获得精品,问好!流云因您更精彩,期待老师的更多精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8 楼        文友:张璞        2017-11-16 11:12:12
  这是流云社团大家的功劳,感谢大家!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