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家】背叛(小说)
一
这几天,张顺的心里烦透了,他不是因为工作忙,也不是和家人闹别扭,而是连续收到几封匿名信,有恐吓的,也有骂他是王八蛋的,还有约他理论是非的,总之,人人都在埋怨他,他因此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下班回家后,张顺独自坐在沙发上发呆,一支一支地猛吸着香烟,一幕一幕地思索着往事,可是,心里却越发烦燥了起来。突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张顺一看,是个陌生号,心里难免就有些发毛,他担心被恐吓,担心被人骂。手指两次触到接听键都怯生生地缩了回去,可陌生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无奈之下,张顺鼓了鼓勇气,勇敢地按下了接听键,手机里顿时传出一个女高音,请问,您是张顺吗?
张顺连忙回答,是我!是我!请问有什么事?
女高音说,我是跑快递的,这有您的一个邮包,我在1号楼楼下。
张顺一听,顿时松了一大口气,原来是一场虚惊。他急忙下楼取邮包,可心里却还七上八下、惶恐不安:是谁给我送邮包了?我并没有网购什么啊!他取回邮包后,急不可耐地拿来剪刀打邮包,可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条绿色的蛇。张顺当即吓得大叫一声,随后机警地从茶几上拿起一个水杯,狠狠地砸向了绿蛇,旋即又用其它物品连续猛砸了过去,蛇终于被砸死了。可张顺并没有停手,而是拿起了凳子、烟灰缸、水果盘子等物品接连不断地砸向窗户、茶几、电视机、家俱、墙壁,把个家砸得一塌糊涂。而后,大声吼叫着,快来救我!快来救我!就手舞足蹈地冲出了家门。
张顺疯了,他本是盲乐县最年轻的副县长,今年刚满四十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发疯前,官员们都说张顺是政府的“小诸葛”、未来的盲乐县长。
张顺的疯,渐渐地成为盲乐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议题,有的说张顺得罪了老百姓,是被吓疯的;也有的说张顺的疯与机关官员有关,是被逼疯的;还有的说张顺背叛了自己的初衷,是自作自受而疯。然而,人们猜测最多的还是张顺所处的施政环境。事实上,张顺的疯都与这些猜测毫无关系,而是他自己背叛信仰后作出错误选择的结果。
二
在盲乐县的政府机关,大致有两种官员:一种是随大流者。他们做工作只看上级意图,从不顾及百姓感受和工作实效,机关官员们大都属此类。有人调侃说,他们的眼睛长在了头顶上,只看到上面的天,从不看黎民百姓,是货真价实的跟屁虫、官油子;另一种是独树一帜者。他们做工作与随大流者正好相反,人数不多,却都有独立的思维,办事总把民意摆在首位,并用实施效果来衡量工作的得失,有时,还为此使小性子。老百姓们说,他们的眼睛能向下看,做工作都很接地气,是百里挑一的好官员。两种官员在仕途上大相径庭,随大流者,一生平平淡淡,职务却随着资历的增长而升高,但却都是些庸官,一辈子也就是混了个级别;独树一帜者,在仕途上出现了两极化,有的出类拔萃,成了大人物,当了大官,有的却一生不得提拔,以致在退休时还仍是一个小干事,常被同事们耻笑。
两种官员经常打口水仗,随大流者指责独树一帜者不识时务、不懂变通,是典型的一根筋。独树一帜者则极力反驳,说随大流者不办实事、投机钻营,和废物一般无二,是对民众的犯罪、造孽。两种官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貌似铁板一块、牢不可破,可事实上却有背叛者鱼贯出现,官员张顺便是其中的一个。起初,张顺特别反感随大流者,且反感到了厌恶。可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地感觉到吃亏,于是,便灵机一动走向了对立的一面,死心塌地地干起了叛逆者的行当。张顺说,这叫理智,不这样,哪有前途可言啊?!
三
张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过惯了低层人的生活。他喜欢实实在在做事,反对搞花架子,特别厌恶那些打着官腔讲废话的官员们,他在农村生活的时候,还受到了随大流者的无情伤害。
有一年,省里要来盲乐县督察植树造林工作,县领导们自知工作不到位,都惴惴不安起来,但却不想失去这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便挖空心思地想对策,试图蒙混过关,可终究没想出个完美的办法来,无奈之下,就只好霸王硬上弓,强制农民们在国道两旁栽树。
县里的干部说,在国道两侧栽树是全省的大局,事关全县的整体利益和荣誉,要全民上阵才能应对好这次督察。于是就给乡镇干部下达了死命令:在国道两侧承包地二十米内统一栽树,让国道成为全县植树造林的一个亮点。并宣称,要按栽树的数量为农民补偿,所栽树木归农民自己所有。
乡干部接命令后,就都端起架子向村干部发号施令,国道两侧栽树是县里的政令,想办也得办,不想办也得办!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咱农民兄弟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要体现出博大胸怀来!
农民们一听,觉得在理,都纷纷表态说:既然上级有命令,咱就克服点困难栽树吧,要随大流啊!于是,纷纷将国道两侧的设施蔬菜、庄稼、苗圃、果树主动撤去,补栽上统一要求的树木,农民们都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张顺一家也响应号召撤去了自己的大棚蔬菜,补栽了上级要求的树木。
可是,省里的督察一结束,县里和乡里的官员们就都变了脸,再也不提及补偿之事了,对农民补偿的承诺也就都打了水漂。一些农民气愤不过,到政府去说理,可此时的领导们都众口一词:全省督察,好几年才一次,是全县的大事,必须毫不犹豫地响应,至于补偿一事,县里财政吃紧,我们是无可奈何啊!
上访的农民说,我们在承包地内栽了树,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了,而且以后延续下去也没有什么大的收入,这可咋办?
领导们回复说,现在省里的督察已经结束,已不再强调栽树了,你们所栽的树归你们所有,具体怎么处理?你们自行决断好了。
农民们一听都懵了:你们不管了!栽上树怎能与当初种庄稼、蔬菜的收入相比啊!于是纷纷将树砍掉,又换回到原来的种植模式。农民们都为此赔了一笔钱,但也只好认命了,张顺一家为此损失了五百多元。
嗣后,张顺就越来越厌恶起随大流的人来,并发誓做一个诚实可信之人,绝不能像那些官员一样被人唾弃、痛恨,也绝不能像随大流的农民一样被人愚弄、忽悠。
四
张顺大学毕业后,安排在县政府的一个业务局工作,由于肯吃苦又敢于负责,不久就当上了局办公室主任,这令同事李明十分羡慕。
李明与张顺都有低层生活经历,对随大流者也十分反感,甚至比张顺的反感还要强烈得多。
一次,李明与张顺一同参加县里组织的一个活动,活动的形式主义色彩很严重,但领导们居然还要求参会者签名支持,李明和张顺都很反感。领导话音刚落,参加活动的人为早点回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台签名。张顺虽然反感,但觉得不影响个人利益,就上台签了名。他本以为李明会随自己上台签名的,可一回头,发现李明根本就没有挪动地方,还愤愤不平地大声自言自语,签什么名啊!都是些走形式的把戏!张顺急忙招呼李明说,快上台签名吧,签了就能回家了。李明一脸不快地说,这活动真他妈的矫揉造作!我不随大流,我有自己的原则,我不签名了,咱们回家吧。说着就气鼓鼓地离开了现场。
张顺担任局办公室主任后,在工作上出现了不适应,且越来越感觉到不顺起来。
这天,局办公室接到县政府的通知,要单位组织三次政治学习,嗣后,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督查。张顺说,这好办,从明天开始,咱召集全体职工开三次学习会。于是,在张顺的组织下,职工们开了三次学习会,为应付上级,张顺都做了会议记录。
一周后,相关部门来督查,向张顺索要组织政治学习的材料,张顺胸有成竹地拿出了三份会议记录,让督查人员过目。督查人员看后不满地说,就这些吗?没有其它材料了吗?
张顺说,我全拿出来了,就这些。随后又紧接着跟了一句,难道这材料还不够吗?
督查人员说,你这材料有点简单,你们抓政治学习就三个会议记录,也太差了,难道就没有体现出一点效果来吗?
张顺顿时觉得可笑:政治学习已组织过了,效果能整什么材料?便逆反地说,确实没有记录这些,一次学习竟要搞这么繁琐吗!
督查人员一听很不高兴: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能一步一步地推敲出来,难道你不懂?而且,每个单位都这么做了,你们就不行。
最后,单位的政治学习被定性为“较差”档次,局长因此受到批评,事后,张顺被局长骂了好几次。
张顺对这次督查很有微词:一个屁大的事还要这要哪的,真他妈的形式主义!从此,他就对这些工作产生了抵触,并渐渐地表露了出来。但不管怎样,张顺该做的业务工作都做了,并未影响到什么。
一个月后,局办公室又接到市局的一个通知,要求单位组织工作业务讨论会,并要求整理好材料入档。
张顺向局长汇报后,局长旋即指示说,这次活动一定要整好材料,咱单位在这方面是应该领先的。
按照局长的指示,张顺立即组织了工作业务讨论会。会后,他整理出了会议记录,还特意系统汇集起业务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张顺认为,这些工作材料已经很全面了。可就在这时,一位副局长提示张顺说,你最好还是弄个计划和方案?这样一来,上级就感到材料齐全了,完美了。否则,人家各县都有,就咱没有,怎么行?。
张顺一听顿生反感,具体问题都整成材料了,还弄什么计划和方案!于是就说,工作业务讨论会已结束了,当初既没有做计划,也没有写方案,难道还整个假的出来?这对工作业务讨论会已经没有用了。既然没有用,为什么还要又麻烦、又废劲地去造假呢?!
副局长说,我知道没用,这不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么!上级历来都是这样个弄法。弄个假的存入档案就完美了!万无一失了!年轻人,随大流吧!
张顺一听造假,心头又顿生怨气,可当着副局长的面也不便发作,就拐弯抹角地说了那些窝在心里的怨言。张顺说,我认为不能人云亦云,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听列宁的教导吧!我看咱这计划、方案还是不做为好,也省得废劲。
副局长一听有点生气,便说,我是提醒你,是为你好,这项工作不归我管,不关我事,你就看着办吧。
由于张顺刻意抵触,没有搞那个计划和方案材料,在上级检查时,就抓住了这个不放,还说,全市无论那个县都有计划和方案,就你们县没有这个材料。结果,这次工作业务讨论会活动被评为差的等次,张顺因此受了严厉批评。
五
张顺的工作抵触越来越明显,以致让一些检查工作人员当场下不来台,上级对局里的影响越来越差,局长也因此背上了处分。
局长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就把张顺叫到自己办公室训斥了起来,张顺,你是不是不想干了?把工作搞成这个样子,今年的年终奖不能给你发了。局长在训斥时,还特意暗示张顺:如不改正工作态度,就调离单位。并让他认真考虑几天后再回复。
张顺挨训后,感觉自己面临经济损失,又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心里紧张又痛苦。他似乎感悟到当今社会的坚持原则就是吃亏,而且丢人,当初那种抵制不正之风的勇气早已荡然无存。几天后,张顺慎重回复局长说,我认真考虑过了,知道自己的做法错了,不光单位跟着受损,我自己也很吃亏,我太幼稚了,从今往后,我要在工作上来个大转变,绝不再用那种态度工作了,我说到做到,您就等着瞧好吧!。
局长一听很高兴,心想:这个张顺知错能改,也有决心改,肯定能干出个名堂来,用好这枚棋子,对自己的职务提升绝对有利。于是就对张顺许诺说,你这样就对了,要适应社会么!如果你能把咱单位工作做好、做完美,我一定设法提拔你当个副局长。
张顺一听,转忧为喜,暗暗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此时的他再也不反对随大流了,做工作也不顾及民意和效果了。在此后的工作中,张顺简直像换了一个人,比那些自己曾经反对过的随大流者还要随大流,且在工作中经常刻意表露自己的小聪明和机灵。然而,在工作上伪造证据、材料造假的行为却越来越多了,档案几乎成了完美无缺的虚假材料。一年后,张顺声誉鹊起,成了闻名政府机关的“小诸葛”和单位领导眼中的红人。
有一天,局里收到一份文件,上级要对一项民生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民意测评,并安排先由各县自行测评,然后再由市里抽查验收。局领导们阅文后忧心忡忡,都发愁过群众这一关。局长说,这项政策关系民生,很敏感,执行几年,靠拉关系、走后门享受待遇的情况不少,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十分突出,群众意见很大,恐怕这次测评要受批评了,甚至还有当作反面典型的可能,这可咋办?
局长正发愁之时,张顺来到局长办公室请示工作,局长顺便向张顺征求意见说,张顺,你对这次民意测评有什么好主意没有?
张顺胸有成竹地说,其实这个好办,说是让民意测评,貌似由群众民主评判,实则还是由咱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