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镇随想
关于箭板,它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我对它的了解只是源于一本书――《箭板记忆》,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正在消失的边缘小镇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化故事和当地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平淡而细腻,给人一丝淡淡的忧伤和感动。也是从那一次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总想着要去一次这里,亲自感觉一下走在那长长的石板路上的感觉。
这次借助调研的机会,我终于踏上了箭板的旅程。踏上前往沐川的大巴后,身后高楼大厦的渐行渐远,公路在绵延的山中不断地延伸,路上的风景也在不停的变化。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只有红砖瓦房,袅袅的炊烟在蔚蓝的天空中消失得无影无迹。收割后的稻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稻茬,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各种各样的竹子布满山野,放眼望去,都是竹子,我们都置身在竹的海洋里。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我想这儿的人真好,天天都有竹子相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远离了城市,少了一些奔波,却多了一份宁静。
过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箭板,它与我想象中的不谋而合,一条河,一条街,一方人,仅此而已,不多不少。我下车后就直奔那条让我魂牵梦萦的顺河古街。一座石拱桥横跨在龙溪河上,倒影映在水中,与洁白的天空相互映衬,融为一体。龙溪河边的石板上被河水冲刷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臼,我在想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么硬的石头屈服呢?在水臼旁边还凌乱的散布着一些铁环,据说是当时人们停船的固锚索,我似乎看到了当时往来在龙溪河上的商船,它们运载着来自各个地方的东西来到这里交易,然后又从这里运上当地的菜油、黄姜沿河而下,来来往往,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与荣光。
一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曲曲折折的在古镇中间穿梭着。路旁两边的房子紧致地架在龙溪河畔,当我一踏上这条路的时候,我便嗅到了一股厚重的气息。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早已发黑的木门板和那锈迹斑斑的铁索,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淡淡的忧伤。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许多老人坐在自家的门口,坐在竹椅上聊着天,喝着盖碗茶,悠闲、随意!在这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出去了,他们不愿意留在这里,他们在外面安了家,要接老人们也过去住,但他们不愿意,他们要在这留住他们的根!他们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天亮起床,然后自己煮一碗面条或者吃两个“叶儿粑”外加两个鸭蛋,早饭就解决了。吃完饭,就拿着竹椅在门口坐着,等着其他人,有人过的话,留下来喝一杯盖碗茶,大家说一说话,讲起古老的传说,时光就这样不经意间溜走了。眼神好一点的老人家还忙着给孙子做鞋,虽然他们不常在身边,但是对孙子的这些感情却没有因距离的改变而生疏。男的老人们则每天早上拿着一个水瓶,三三两两的约在一起,找一个空阔的地方,打着当地特有的长牌,不时发出争吵的声音。他们的一天就这样重复而无序,无趣而平淡。
我喜欢做梦,我经常想着我以后也要在这样的地方安顿下来,不再奔波,每天在青石小路旁和三五好友聊天,喝茶,打一会牌,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回家生火,做饭,然后吃饭。晚饭过后,拿一把竹椅放在龙溪河畔,看着渔人撑着木船撒出长长的鱼网,然后又收网。看着远处的夕阳在平静的水面上洒下金色的阳光,落日的余晖投射在龙溪河面,静静地等待着黑夜的来临。然而,这却是我的一个美好想象……我经常说自己是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有了一颗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