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苍凉的夫子城遗址(散文)

精品 【流云】苍凉的夫子城遗址(散文)


作者:春晓大别山 举人,367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21发表时间:2017-11-21 16:20:05
摘要:当我们脚步再次踏上这片遗址,迈步在前人奠定的根基上一直走下去时,我们会感到,那脚步会更坚实,更豪迈。


   一
   安庆市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游凹带东段破碎带,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风景秀丽,景色怡人。
   这里人杰地灵,注定就是一个成就秘密铸就辉煌的地方。深秋的某一天,我们一行文人墨客来到了这里,探寻它的的秘密和辉煌。
   龙口村内的一菜地边,矗立着两块立碑,均为安庆市人民政府所立。立碑在四周民居的夹拥中显得渺小,在风雨的洗刷下显得沧桑,但字迹清晰可辨:夫子城遗址!两块立碑不同之处仅仅是立碑时间不同、保护级别不同,一块是1990年列为市级保护单位时所立,一块是2004年升级为省级保护单位时所立。我们一行,伫立碑前,深思良久,深有感慨。原来,我们是脚踏辉煌而灿烂的历史之上,身处厚重而丰富的文化之中。余秋雨先生说,“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因此,不能太轻易地进入”。此时此刻,我们来到了皖河历史的身边,但我们还没进入。面对地下的厚实历史,我们心中陡然生成一种特有的自豪感,也同时生出沉重感、苍凉感。我在它的周围一步步地走着,步子是那样的小心翼翼,生怕踩坏它那厚重的历史文化,生怕惊扰沉睡于地下的祖先。我探求的眼光凝视着它,从那一片寂寞苍凉的古遗址上,仿佛看到了古皖国那漫长岁月的历程,整个身心仿佛融进了古皖国和长江文明之中。
   滔滔皖河与滚滚长江在此交汇,环抱着这片丰美灵秀的土地,环拥着这片古老的遗址。深秋的阳光晒在这片遗址上,一片斑斓。这是一片热土。热土之上,生活着聪明勤劳热情洋溢的皖河人,热土之下,深藏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古文化。我们围绕着专家考古挖掘而留下的土坑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一汪积水填满了土坑,虽水草丛生,但在微风的轻抚下仍不失波光闪闪。土坑傍临古皖河,周围荒草凄凄,显得格外苍凉。皖河虽已改道,但此处的河面仍很宽阔,水流轻缓,波澜不惊,长年累月滋养着皖河两岸居民和地下夫子城。
  
   二
   夫子城,一个多么富含诗意和古典韵味的名字!夫子,年长而好学之人。夫子城,就是好学成风之城,好学之城必然辉煌。夫子城成为古皖国历史见证也就当属情理之中。早在五千五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己是人类繁衍生息繁华之地,是古人朝暮不离、神游不忘的住所。根据目前有限的发掘,我们就略知一二。夫子城遗址发现了十一座土坑竖穴墓及灰坑、柱洞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豆、壶,另见有较多彩绘陶。夫子城遗址的文化性质属薛家岗文化,年代相当于薛家岗遗址第二期,它的发掘,丰富了薛家岗文化,佐证了古皖国和长江文明的悠久。从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想见,几千年前,皖河两岸,长江北侧,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景色美丽怡人,先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地生产生活,繁荣了皖河两岸。使得夫子城一带的皖河河畔己是荣华热闹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好学成风、文明鼎盛。皖河两岸,私塾学堂遍布,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歌舞升平,河中舟船穿梭,游船画舫灯火通明,成为长江北岸佳丽之处。
   在那被岁月封存了五六千年的土层里,在那被漫长的时光和厚实的泥土掩盖的碎片中,我们窥视到远古祖先的一些秘密,我们感到好奇、惊讶: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原来是这样的……那些彩绘陶、石锛、石斧、石器、石人现今虽然静然无声,但它们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曾担任过劳动的号子,担负过生产中的重任,扮演过生活中的角色,它们伴随着那些久远的原始工具发出的叮当之声,在皖河这片热土上回荡……它们与古皖国潜山安庆的文明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形成了璀璨的薛家岗文化。然而,“六朝旧事如流水”,清幽的皖河水穿越时空,流淌着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抚过历史的沧桑,今天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薛家岗文化所展现的历史文明,不知何年何月隐藏地下。
   消逝的是岁月,远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文明。思考之中,感慨万千。历史的兴兴衰衰,都被无情的岁月埋在脚下。世事的风风雨雨,均被奔腾的皖河长江流向远方。正如古人所言,“逝者如斯夫”“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
   古遗址是久远的,是沧桑的,是深埋在地下的。发现这个古遗址是一件意外之事。意外之中有着必然,那就是发现它需要一种留意,需要一种眼光,需要一种底蕴,更需要一种无形的潜在的责任。
   1985年,皖河龙口村一名农民,在自家门前挖井取水,挖到几米深处,突然挖到了一只石斧,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同寻常,立即向皖河农场报告,农场领导颇具眼光,及时将信息上报市文物部门。于是,一处震惊考古界的遗址被发现了。经专业人员初步勘测判断,这个区域地下确实有“宝”,198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夫子城遗址进行开掘,试挖四乘一米深沟一条,发现有完整的陶器、石器计110多件,并发现了墓葬、房基、灰坑多处。据专家考证,夫子城遗址属薛家岗文化范畴,与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一脉相承,构成古皖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出土的文物为稀世珍宝,其中的彩陶瓷片为长江中下游罕见,对研究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源流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专家通过进一步考证,发现了地下部分文化堆积层分为宋、元、明、清文化层,秦、汉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新时器中晚期文化层,最早的文物距今约5500年,属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夫子城被安庆市政府定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又升级为省保单位。皖河农场十分珍视和保护夫子城这个文化遗产,负起了保护的责任,圈定了1.2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并在四周埋下界桩,指定专门的管理员负责保护。
   这个善良的有悟性的农民他哪里知道,他不经意间的发现,他及时的报告,竟揭开了皖河古文化的一个大秘密。
   这个发现,让皖河的历史悄然回归几千年,让皖河几千年前的辉煌展现于世,更让我们知道,皖河这个古遗址,曾是孕育皖河人生产、生活的系脉。
  
   四
   我们踏在凹凸不平的遗址上,穿行在建于遗址之上的屋舍间,它成了一种令我惊骇的铺陈,使我有了这样一种理解,这些屋舍和我们脚下也许是远古皖河人的坟庙之地,也许是居民们的房屋之基,也许是商人的商铺之所,也许是学子们的私塾之堂……这里,承载着皖河古人的辉煌,也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遗址上,那些农耕者,那些能工巧匠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谱写了皖河当年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纵然当今归隐于地,归于寂寞,归于苍凉,但厚土遮不住历史文明的光芒。
   夫子城古遗址静静地躺在皖河与长江交汇处的这片热土上,它从历史的深处蜿蜒而来,又曲曲折折地通向历史的前方。石斧、石锛、石刀、石人、彩绘陶……只是一个见证。曾经来往、居住的人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都已经过去,而远古人留下的足迹、印迹,留下的古文化是永远的辉煌的。这些辉煌,不仅是我们祖先的荣耀,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余秋雨先生从某种角度对历史的认识定位我很赞成,历史是坎坷、是幽暗、是秘藏的奢侈、是大雨中的泥泞。正因如此,夫子城遗址才是珍贵的厚重的。但我们应该如何进入如此厚重的历史内核,如何更好地发掘它、保护它,发扬它,让历史的辉煌和当今的文明充分融合而永久传承?面对这么珍贵的遗址我们该怎么做呢?如何让它走出民居之下,走出荒凉之中,走出厚土而走向世界呢?这也许是古皖夫子城苍凉寂寞的原因之一吧。好在我们有关方面已经有所行动。我坚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一座厚重的闻名于世的历史博物馆。
   当我们下次再来,脚步再次踏上这片遗址,迈步在前人奠定的根基上一直走下去时,我们会感到,那脚步会更坚实,更豪迈。

共 30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人类最早发源活动栖息之地。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流传下来的灿烂的文化,留给我们地面上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地下埋藏着许多珍贵宝藏,这些都构筑了中华的古代文明。这篇文章作者详细给我们介绍了皖河和长江交汇出夫子城的遗址。从开挖的墓葬,从发掘的许多历史文物,石器,陶瓷等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可以看出遗址最早可以追朔到五六千前,而且遗址堆积了商周,西汉,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它对研究皖河长江流域历史民俗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已经加大对它的保护,不久将来这里将是闻名于世的历史博物馆。作者文化底蕴深厚,观察仔细,文章论证充足,描写细致入微,呼吁我们爱自己家乡,保护好历史文物。从文章中可以想象出夫子城历史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珍惜最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欣赏佳作,推荐共阅!【编辑:临沟听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22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1-24 15:29:47
  作品通过叙写夫子古城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把二者融为一体,赞美着两河流域上那不可磨灭的文化底蕴和璀璨夺目的历史遗产,委实可贵,我们应该保护之。
   问好作者,创作愉快!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