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里反映的民俗(赏析)
商周时期,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普及,使得开垦荒地的规模日益扩大。如《周颂•载芟》所歌:“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芟除乱草,砍伐树木,数千人一起劳作,在低泽和高地耦耕除草。大量荒地不断被垦为良田。与此同时,周人也更加重视稼穑技术的创新,耕作技术也有了发展,已知深耕、密植、选种。如《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大雅•生民》:“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弗厥丰草,种之黄茂。”又《周颂•良耜》中有句:“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荼蓼杂草腐烂了,黍稷长得很茂盛。可知周人已知制造和使用农肥,将耨掉的杂草沤制成绿肥,以壮稼禾生长。
(三)农产品种类
《诗经》中所涉及的农产品数量和种类十分丰富。如《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周颂•载芟》中也有“其实其积,万亿及秭”的诗句,可见当时农作物收获的数量之多。又如《周颂•载芟》和《周颂•良耜》都有“播厥百谷(播撒各种各样的种子)”的话,可见当时的农作物品种之丰富。从《诗经》时代来看,主要的作物是“五谷”。关于“五谷”,说法不尽相同,《周礼•天官•疾医》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说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豆五种谷物,此外还有“六谷”“九谷”之称。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十分丰富的粮食作物。
禾、苗,百谷的通称。
黍、稷,今称小米。《王风•黍离》中写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又《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麦。《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魏风•硕鼠》“无食我麦”,《邶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稌、稻,都指稻子。《豳风•七月》“十月获稻”,《周颂•丰年》载“丰年多黍多稌”。
菽,豆子。《豳风•七月》载:“七月葵及菽。”
麻。《豳风•七月》“禾麻菽麦”,《大雅•生民》“麻麦幪幪”。
(四)农时安排
《诗经》最早以诗歌体裁来总结和传授物候知识,其中《豳风•七月》被认为是最早有关物候学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先民根据季节特点。有步骤地安排农业生产环节的情况,农事活动有一定的节令性。《豳风•七月》记述的物候及其相联系的农事,从正月到腊月,终年不停。农业生产完全按节令来安排,季节性非常强。劳动者从年初至年末,按时序、节令不同进行各项农事活动。
如“一之日觱发(十一月,北风呼呼作响)”,“于貉(打貉子)”,“二之日栗烈(腊月天,寒风凛冽)”,“其同(大伙聚集)”,“凿冰冲冲(打冰冲冲响)”,“三之日于耜(正月开始修理修农具)”“纳于凌阴(藏在冰窖里)”,“四之日举趾(二月里来去耕地)”,“献羔祭韭(上韭菜,献羔羊)”。“蚕月条桑(三月养蚕去理桑)”,“采蘩祁祁(人们忙着采蒿)”,“四月秀葽(四月苦菜开花)”,“五月鸣蜩(五月蝉鸣叫)”,“六月莎鸡振羽(六月蝗虫振翅飞)”,“食郁及薁(吃野果和山葡萄)”,“七月流火(七月火星沉向西)”,“(蟋蟀)在野”,“烹葵及菽(煮野菜和大豆)”,“食瓜(吃瓜)”,“八月(蟋蟀)在宇(向屋檐下移)”,“萑苇(芦苇正茂盛)”,“载绩(纺丝)”,“其获(忙收获)”,“剥枣(打枣)”,“断壶(割葫芦)”,“九月肃霜(九月天气肃爽)”,“(蟋蟀)在户(来在门口)”,“叔苴(拾麻子)”,“采荼薪樗(摘苦菜来吃,砍臭椿来烧)”,“筑场圃(修好打谷场)”,“授衣(发寒衣)”,“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蟋蟀藏入我床底)”,“陨箨(树叶落)”,“获稻(收水稻)”,“纳禾稼(庄稼进仓)”。
在《豳风•七月》中还可以看到采桑、养蚕、纺织、染布、狩猎、酿酒、修屋、藏冰等劳作的安排也多是依时序、节令而行,如:“九月授衣”、“春日载阳,爰求柔桑”,“八月萑苇,蚕月条桑”,“七月载绩,载玄载黄;二农耕信仰习俗;在先民看来,任何成功的种植和丰硕的收获,不仅仅要合理安排农时,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农业生产。另外,他们把祭祀活动看得很重要。
(五)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先民看来,任何成功的种植和丰硕的收获,不仅仅要靠辛勤的耕作和丰富的经验,同时还需要神灵、祖先的佑助,因此,播种、耕耘、收割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劳动行为,与之相伴的还有受信仰支配的仪式行为。既然耕种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协作进行的事情,那么要想让超出自然的力量发挥作用,让大自然向人类贡献出丰盛的产物,人必须虔敬地举行隆重的祭舆,向神灵和先祖们献上珍洁的祭品,全然获得他们的欢欣和默许。于是,为了让丰收的企盼变为现实,先民从事农业生产时,既运用科学方法也举行典礼仪式,从而形成一系列农耕信仰习俗。
1.藉田劝农
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除了及时发布农作命令外,自己也是诸多农耕生产礼俗场合中的重要角色,几乎介入谷类粮食作物种植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系列农作之礼,特别是王亲自参与的春播活动,《周颂•载芟》诗序云:“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传:“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未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1]。《国语•周语上》记载宣王时卿士虢文公叙述古昔藉田礼,相当繁琐,由准备过程和藉礼仪式过程组成,可分为五个步骤:
首先是准备过程。太史通过观气(土气)观星(农祥),察知。“土乃脉发”,在立春前九天把情况报告给大农官稷,稷禀告天子,司空建坛于藉。在耕前五天,臀史向王报告和风已至,于是王与百官到斋宫斋戒三天。
其次,举行飨礼。行藉礼之日,在出发前举行飨礼仪式。郁入上呈鬯酒,牺人献醴,天子将鬯泼地,祭祀耒耜。
再次,王亲耕。飨礼毕后,天子率百官庶民来到藉田,待膳夫、农正宣布议程安排后,王亲耕,公卿大夫继之,庶民完成耕播。王耕仅在于其示意性,真正显赫而可观的为庶民之耕,在藉田礼上,是由成千上万的庶民去最终完成这一年中带有启发意义的春季始耕的.然后飨食。庶民耕完藉田后,稷检查藉田的翻土完成情况,大司徒清点参加藉礼的人数,然后举行礼毕的宴会。
最后诫农事.稷告诫大家努力耕种,并布置监督农作、生产任务。按照宗周的祭祀飨宴用乐舞来看,藉礼仪式中应该有乐舞的成分。《周颂•思文》、《周颂•载芟》是用于“陈藉礼”仪式时的乐歌,《周颂•噫嘻》是用于王亲耕仪式中的乐歌,描绘了藉田典礼的盛况:“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成王率领人民播种百谷,安排农事,开发私田,出现了万人耦耕的劳动场景。《周颂•臣工》为告诫农官之辞,是藉礼仪式中最后一个阶段所唱的乐歌,周王告诫所有的人必须努力于农事,前四句诫臣工,中间八句诫保介,后三句诫众人。
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至重的现实需要的上古社会中,天子藉田典礼实际上超越了其仪式行为本身的意义,而具有率先示范的社会导向作用。王者所以亲耕、后亲桑何?以率天下农蚕也。”[2]作为王者农本意识的形象体现,在古代农业社会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感召作用。所以说,藉田礼的意义在于重农、劝农,天子以亲耕为表率,显示“纪农协功”、“恪恭于农”两和于民意。此外,先民还认为用天子亲耕丽获得的谷物来祭神,能更加媚于神灵,于是可保障国家财用不乏,繁荣发展。
2.祈报求丰
农业生产的收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先民在不断认识和遵循生产规律的同时,也寄希望于神祗的保佑,于是向天地和心目中的农业保护神如社神、谷神、田神,农神以及祖先等表达敬仰、感激与崇拜之情,以求得他们的庇护和佑助,从而实现丰产、获得丰年。这类祈求一般表现为于春季行迎毒祈谷之礼,于秋季行报秋登尝之礼。《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曲“元日”指吉日,这个吉日一般选为辛日,于此日通过隆重的典礼仪式,祈求吴天上帝保佑农业丰收。《周颂•良耜》诗序云:。秋报社稷也。”孔颖达正义:“《良耜》诗者,秋报社稷之乐歌也。为周公成王太平之时,年谷丰稔,以为由社稷之所佑,故于秋物既成,王者乃祭社稷之神,以报生长之功。”《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郭沫若先生认为,“报”乃报祭之报,“报以介福”即是报祭先祖以求幸福。其中包括:祈天地、祷社稷、御田祖、祀祖先。
3.预卜祈雨
降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乃至国家安危,所以先民尤为关注。《小雅•甫田》记载了祈雨:“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这是期望以琴音鼓声的美妙动听取悦于田祖,求其降雨。向天祈雨除旱的活动叫“雩祭”。《大雅•云汉》记载的是通过奠酒、埋玉、献牲以祈甘雨,“靡爱斯牲,圭璧既足”、“上下奠瘗”。雩祭一般由女巫负责,《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早蹊则舞雩”,女巫舞雩接神,偶有应验,实为巧合,有时则会因为祈雨失败而成了雩祭的牺牲。
另外,《诗经》传承了大量成语,反映了民俗的方方面面。《诗经》成语是指首创于《诗经》之中和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凡是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即可判定为《诗经》成语。本文先以《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诗篇为原典,再参考目前国内收录成语数目最广泛的由刘洁修主编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来收录整理源于《诗经》的成语。根据整理筛选,出自《诗经》的成语共有343则,其中出自“国风”的成语共153则,出自“大雅”、“小雅”的成语共172则,出自“颂”的成语共20则。
例如,表现日常生活民俗方面的成语,“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赞美仲山甫相貌和善有威仪,办事谨慎守法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称道他聪明而富有智慧,保全节操尽职责;“夙夜不懈”赞扬他白天黑夜不懈怠,勤奋忠君。均出自《大雅•烝民》。
成语“逃之夭夭”、“宜室宜家”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婚礼赞美诗,用桃花鲜艳比喻新娘的貌美,用桃子的肥大、树叶茂盛来比喻给家族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隆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新嫁娘的赞美并不止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诗经》是一部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民俗风情的画卷,今天我们阅读和研究《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民俗,领会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弘扬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