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楚风汉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楚汉 】 为什么全世界的华人都把华佗视为神医

编辑推荐 【楚汉 】 为什么全世界的华人都把华佗视为神医 ——神医华佗为什么这样名气大


作者:计朝晖 童生,96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7发表时间:2017-11-28 09:47:40
摘要:看看历史的故事

在全球的华人世界里,每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时,常常会给医生送上一幅锦旗。在锦旗上写得最多的两句话是: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中华民族的医学史上名医辈出,华佗之前有扁鹊,同时代名医有张仲景,后世有孙思藐、李时珍等一大批名医,为什么中国人总爱拿华佗作为神医的代称?
   我认为:世界华人总爱拿华佗作为神医代称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第二,治疗神奇,手到病除;
   第三,外科神奇,开刀剖腹;
   第四,医学流派,器重神奇。
   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原甘陵国(今山东临清)相夫人怀孕六个月时突发腹疼,非常难受。请华佗诊脉,华佗诊脉之后对她说:胎儿已经死了(佗视脉曰:胎已死矣)。于是,华佗让人摸了摸甘陵夫人的腹部,了解胎儿的位置。华佗说,胎儿在左边是男孩,在右边是女孩。此人回答华佗:在左边。于是,华佗备了汤药打胎,打下来的果然是个男孩,而且已经死了。死胎一下,甘陵夫人的腹部马上就不疼了。
   前任督邮顿子献得病已经康复,又去找华佗,华佗诊了脉之后,对他说:病好了,但是,你的身体还很虚弱,没有完全恢复,不能过于劳累。千万不要过夫妻生活,一有夫妻生活准会发生不测。而且,死前,舌头都会吐出来好几寸长。顿子献的妻子听说丈夫的病好了,跑了一百多里地来看望他。当天晚上,过了夫妻生活。三天之后,顿子献的病突然发作死亡,死前,果然舌头伸出来来有几寸长。
   广陵太守陈登是曹操非常信任的人,他得了一种病,胸中烦闷,面色发红,吃不下饭。陈登请华佗为他治病,华佗为陈登号了脉,然后对陈登说:您的胃中有几升虫,很快就会在腹内形成内疽(jū,居),这是因为您吃了生肉形成的。
   华佗立即配了两升药,先让陈登喝了一升。过了一会儿,又让他把剩下来的药喝了。大概停了一顿饭的时间,陈登一下子吐出来约三升虫子。这些虫子头都是红色的,还会动,半个身子像是生鱼肉。这一吐,陈登的病立即就好了。华佗告诉陈登,你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发。如果发作时能够遇到好医生,还能治好。三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发作了,当时华佗不在陈登身边,陈登的病无人能治,死了。
   华佗为什么能够准确判断甘陵夫人怀有死胎?为什么能够准确判断顿子献一有夫妻生活就会死亡?为什么能够断定广陵太守陈登体中有虫?为什么断定陈登的病好后三年还会复发?原因都是因为华佗对脉象的判断不但已经到了准确无误的阶段,而且还达了预知生死的境界了。
   华佗的这种神奇断病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我们不妨再看三例。
   第一例.盐渎县(今江苏盐城)有一个叫严昕的人和几位朋友一块儿去拜访华佗。刚到华佗的住所,华佗就问严昕:你身上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严昕说:没有啊!和平常一个样。华佗对他说:你得了急病,脸色已经表现出来了,别多喝酒。吃完饭,严昕和朋友们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家,走了几里地,严昕突然感到一阵头晕,从车上掉下来。同行的人赶快把他扶起来,用车把他送回家。半夜,严昕就死了(宿死)。
   第二例.有一个军吏梅平因为有病,被解除了军职回家。他家住在广陵,比较远,离家还有二百里时,他住在了一户人家。不一会儿,华佗刚好也来到这户人家。主人让华佗给梅平看病,华佗对梅平说:你要是早点让我看,病情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现在病已经太重了。赶快回家,和家人见个面,五天之后你就过世了。梅平一听,立刻往家赶,五天之后,梅平病故。
   第三例.督邮徐毅得了.病,华佗前去为他看病。徐毅对华佗说:昨天叫医官刘租给胃管扎了针以后,就咳嗽得非常难受,想睡都不得安宁。华佗说:针没有扎中胃管,误扎在肝上了。你的饭量会一天天减少,五天之后就没救了。结果和华佗预计的一样,五天之后,徐毅突然死了(遂如佗言)。
   治疗神奇手到病除
   华佗不仅诊病神奇,而且治病也非常神奇。
   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重,谁治都治不好;最后,李将军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去找华佗。华佗来了,诊了脉说:你的妻子是怀孕时伤了胎,胎儿还留在肚子里。李将军一听,马上向华佗解释:当时确实伤了胎,但是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根据脉像,胎儿还没有下来。李将军认为这不可能。华佗看见李将军不相信自己,便走了。华佗走了以后,李将军妻子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过了一百多天,病又发作了。李将军没有办法,只好又叫华佗。华佗来了以后说:根据脉像,应当是两个胎儿。第一个孩子出来时失血太多,所以,第二个孩子就没有及时生下来。母亲当时没有感觉,其他人也不知道,不再继续为她接生,于是,第二个胎儿就没有产下来。后来,胎儿死了,干枯的胎儿附着在母亲的脊骨上,所以,母亲的脊椎才会经常疼。现在应当给她吃汤药,配合针灸,这个死胎才能打下来。等药喝下去,针也扎下去,李将军的妻子疼得像要生孩子一样。华佗一看这种情况,立即对李将军说:这个死胎时间太长了,不会自己产下来,应当让人把它取出来。最后,按照华佗的说法,果然取出了一个已经死了很久的一个男胎,手脚都长全了,颜色发黑,身长有一尺左右。
   还有一位军吏叫李成,咳嗽得非常厉害,昼夜都不能入睡,还常常吐脓血。被咳嗽折磨得困苦不堪的李成只好去找华佗。华佗听了之后,告诉李成:你的病不在肺,而在肠痈。
   华佗做出这种判断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某一脏腑有病,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脏腑:比如肺和大肠就相互为表里。所以,一旦发病时,二者就会有连带关系。
   华佗对李成说:我给你两钱药粉,吃下去之后会吐出两升多脓血。只要你好好调养,一个月之后你就会好起来。但是,十八年后这个病还会有一次轻微的复发。你服下我给你的另一付两钱粉药,以后就不会再复发了。如果没有我配的这种药,仍然会出现意外。说完之后,给了李成两包药粉。李成吃了一包,病就好了。另一包,他一直珍藏着。五、六年后,李成的亲戚中有一个人得了和李成一样的病。这个人知道李成收藏有华佗的这种药,便对李成说:你现在这么健康,我却要死了。你怎么能忍心收藏着这种药为自己将来用却不救我呢?你先把药拿出来给我用,治好了我的病,你再找华佗要呗。李成听了这话,不忍心看着这个亲戚死去,便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救命药给了这位亲戚。亲戚得救了,可是李成却没了救命药。于是,李成专门跑到谯县去找华佗。正好遇到华佗被曹操抓起来了,李成不愿在华佗危难的时候再给他添麻烦,便没有去狱中找华佗。十八年后,李成的病发作了,由于没有华佗给他的药,结果李成病死了。
   这两个医案非常神奇。第一,前者是诊脉而知死胎没有产下来,后者是听诊而知道病因在哪儿;第二,治疗准确。华佗不但通过诊脉、听诊知道了病人的病情,而且还通过汤药、粉剂和针灸治疗好疾病。
   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陈叔山的小儿子两岁时拉肚子,先哭后拉,总治不好,人也一天天瘦下来。最后,他们找到了华佗,华佗听后,告诉他们:孩子的母亲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阳气在体内养护着婴儿,导致母亲的乳汁虚寒。孩子吃了母亲寒性的乳汁,所以拉肚子不止。华佗开了“四物女宛丸”,让孩子的母亲服用,十天的功夫孩子的病就好了。
   这个医案非常典型。它的典型就在于它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
   本来,孩子拉肚子,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把视线盯住了孩子,给孩子开药;但是,华佗判断孩子的病却看到了母亲的乳汁虚寒。所以,华佗给孩子的母亲开药。仅仅是一种“四物女宛丸”,解决了母亲乳汁的虚寒问题,孩子的拉肚子也全治好了。
   病在孩子身上,根子母亲身上。这叫做群众有病,领导吃药。这种诊断医术、治病医术,正是中医的特点:中医理论的特点是整体医学思想。这个思想是《黄帝内经》奠定的。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相联、内外相通、整体协调的统一的有机体。某一个脏腑的疾病可能通过经络和五行关系相互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进行调治。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的这一观点,吃奶的孩子和喂奶的母亲不能分离。病在此而根在彼,病在彼而根在此。没有这种辩证的视点,华佗怎么能够想到从喂奶的母亲入手治疗拉肚子的孩子?
   还有一位郡守得了病,华佗认为他是因为生了大气而得病,于是,他收了太守很多钱而不给太守治病。等钱收足了,干脆开蹓。这还不算,临蹓之前还留下一封信,把这个郡守臭骂了一通。你想想,这位郡守能受得了吗?这位郡守气死了,勃然大怒,下令追杀华佗。但是,郡守的儿子知道华佗是一位深深懂得情志疗法的名医,华佗是用情志疗法为他父亲治病,私下嘱咐不准追杀华佗。郡守气得半死,吐黑血吐了好几升,但是,血一吐,他的病也好了。
   这是华佗非常经典的一例情志疗法。
   情志疗法是华佗的创造吗?
   不是!
   中国古代的先贤早就知道情志疗法。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
   齐王害病,派人去请当时最有名的宋国名医文挚。文挚来了以后,看了看齐王的病,便对齐王的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愈,但是,大王的病治好了,一定会杀我。太子很奇怪,便问:为什么呢?文挚回答,我要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而我激怒大王,我一定会被杀(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一听,赶忙给文挚叩头说,假如能治好大王的病,我和我母亲拼死也要和父王相争,保全您的性命。希望先生千万不要因此而有顾虑(苟巳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看太子说得这么诚恳,便对太子说:好吧,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病吧。但是,文挚和太子商量好了去给齐王看病的时间,到时候却不去。一连好多次,都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太子很纳闷,齐王也憋了一肚子火。等到文挚真来看病了,不换鞋就进了齐王的卧室。走到齐王的跟前,文挚踩着齐王的衣服问病,把齐王气得快晕过去了。文挚问啥他都不说话。文挚又说了一些非常刺激齐王的话才出来,齐王气得高声怒骂,但是,齐王的病却因这一场大气而好了。
   病好之后,齐王的震怒未了,他并不知道文挚用情志疗法治好了自己的病,反而认为文挚太无礼,非要把文挚烹了。太子和王后死劝活劝,齐王就是不听。最终齐王把文挚扔到鼎里烹文挚,烹了三天三夜,文挚没有死,脸色都没有变。齐王也惊呆了。文挚对齐王说,你要真想杀我,为什么不把鼎的盖子扣上?盖子一扣,断了阴阳之气,我一定会死。齐王一听,立即派人盖上鼎的盖子,文挚这才死去。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记录情志疗法的医案。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批判文挚入鼎不死说是虚妄之说。
   这段文字中只有文挚之死写得太不靠谱,其余则是一条非常经典的医案。
   那么,什么是情志疗法呢?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叫作七情。七情一发生,人就会受到刺激。而情志是人体对外界七情刺激的一种反应。但是,如果人体受到外界的过激反应,就会导致人体的内分泌失常,产生疾病。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能刺激人体,如果这种刺激过度了,人体受不了,就会生病。华佗采用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因为情志的过度反应得了病,我再用情志疗法来治你的病。
   可见,华佗不但懂得用汤药、粉药、针灸为病人治病,而且懂得心理疗法,并能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为病人治病。
   在各种各样的病例中,同病异治,最见医生的功力。
   府吏兒(ní,泥)寻、李延一块儿来找华佗治病,他俩的症状都是头痛身热;但是,华佗在诊病后却说:兒寻应当用泻药,李延应当发汗。有人看不明白,就问华佗:他俩的病表现完全一样,为什么治疗的方法却不一样?华佗说:兒寻是内实(伤食积滯),李延是外实(外感风寒),所以俩的症状相同但是治疗的方法不一致。于是,华佗给他们两个人服了不同的药,第二天,两个人的病全好了。
   现象相同,不等于原因相同。华佗的高明正在于他从兒寻、李延相同的症状中看到了两人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药到病除。
   麻醉神奇开刀剖腹
   有一位士大夫感到身体不舒服,华佗看后对他说:你的病在身体内部,应该剖腹切除,但是,你的寿命不过再活十年。这个病不会要你的命,忍着点,十年后,你的病和你的命会一块儿结束,不必再做这个手术。华佗这个话其实说得很实在:生命只有十年,疾病又要不了命,忍一忍全过去了,何必再动刀?但是,这个人的耐受能力有限,他受不了疾病的折磨,非要华佗开刀切,华佗只好为他做了手术,病很快好了。但是,仅仅十年,这个士大夫的生命也结束了。
   华佗这个医案不仅是《华佗传》中最能说明他的外科手术神奇的医案,而且也是说明华佗高尚医德的医案。按说,华佗完全可以不说不用开刀,而是先收取高昂的检查费、手术费,再为病人动刀,动了刀,再收取治疗费。不论病人有没有钱,也不敢不开刀,因为不开刀就会要命,谁敢不开刀?病者慷慨解囊是必然的。那有像华佗这样的医生,告诉病人不用开刀,不用花钱,虽然此医案可以看出华佗不懂得医生的商业价值,但是,此医案同样道出了华佗高尚的医德。

共 64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以华佗行医中的事例来展示出华佗高超的医道和医术,从而体现出中华医学领域的光辉成就。从文字中还可感知出,华佗的医术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医学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华佗之所以名垂千古,之所以成为医学鼻祖,就是因为他能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外科神奇,开刀剖腹;医学流派,器重神奇。文字流畅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是的夹叙夹议相得益彰。文字显得丰实,也有深度。感谢赐稿,遥祝愉快,好文章推荐品读,期待更多的精彩。【编辑 周迎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周迎港        2017-11-28 10:12:02
  欣赏华佗精湛的医学水准,欣赏作者富有条理的文字。感谢赐稿,遥祝愉快,期待更多的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计朝晖        2017-11-28 13:15:28
  谢谢编辑同志的鼓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