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千里马在否,伯乐呼之
有个作者告诉我:“方老师,我今天在《圣经》上看到一句话:‘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诫: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现在的社会,多少人疲于工作、家庭的奔波,真正可以沉下心来挑一本好书阅读的人,确实不是很多。但是教育还是政府主推的,于是乎,多了很多草草阅读,然后匆匆写文章的例子。
物质化的社会,浮躁了几代人的心,我作为今古传奇《中华文学》杂志社的编辑,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但是真正可用的却寥寥无几,很多作者投了稿件,得知后期没有刊登后,有些很懊恼地直接在我的邮箱中留言:“你没有伯乐的眼力,还怪我不是真正的千里马。”我没有回复,只是当期的《中华文学》出刊后,看过的人又往往会为自己的鲁莽行为道歉。
不管是短篇创作还是长篇创作,作者内心的格局往往是影响作品呈现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从物理学上讲,格局是空间概念,也决定了作品的框架,就像是一栋房子的架子,钢筋水泥的有规律组合才可以构筑恢弘又坚实的外观。从文学创作上讲,格局的构成因素离不开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纯文学的创作群体大部分是文学爱好者,年少时候被生活压力所尘封的文学情怀,在人至中年,环境更为孤寂时,文字成为最好的诉说工具,一开始的格局只是因为“诉说”这个单纯的想法。但这个阶段的生活阅历是前几十年的积累,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写出相对于学生作品要高一层次的文章。
省刊的文章受众群体不是布置作业的老师,发刊至省刊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交一篇习作课的作业。省刊的文章必须具备导向性和传承性,导向性和编辑在编校稿件时的把关性是密不可分的,一些本身存在过多三俗情节的文字纯文学的创作者还是避开为好。传承性是由作者创作水平决定,需要有更加深厚的文化积淀,具备文学价值的文章并不是日常愁绪的随意堆砌,若省刊的小说、散文或者诗歌,仅仅是日常吐槽话语,那《中华文学》就没有脸面立足于文学大刊了,与朋友圈或者空间动态中的心灵鸡汤的话语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中华文学》包含“大家”“我是作家”“小说族”“汉诗”“访谈”“美文志”“传奇”“阅读与研究”“桃花渡”“太阳部落”十个栏目,秉承着“香象渡河,囊括大块”的办刊宗旨,延续着今古传奇做精品书籍、创品牌形象的精神,给现今的文坛巨擘和书香新秀们创造更好的平台。
《中华文学》作为湖北省省刊,文章出版后的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各位爱好文学的笔友们不用担心,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更不用担心审稿标准的偏差,对于任何一篇文稿,只要足够优秀,刊登的条件是不分学历的。当然,投稿后没录用的也必过于介怀,磨砺中成长,碰了壁之后还存留的自信才是无所畏惧的,当然在取得成功的那一刻也是最值得振奋的。
各位爱好以文会友、以笔抒情的朋友们,可以大胆尝试,我的邮箱一直在这里等候各位佳作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