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西风下的鸟巢》之序(随笔)
《西风下的鸟巢》共收集散文随笔78篇,基本按作者在江山文学网上所发表的散文随笔类作品的先后进行排序,长短文杂糅。其中标注的散文、随笔两类文没有另行归类分开,混合成书,且无分辑,只是在每篇前面加写了序号,以备查找方便。因作品来源于作者在江山文学网上的文集开始部分内容,原计划取名为作品的首篇《那心的呼唤》,但考虑到与江山文学网文集名字相同,则改换为其中一篇《西风下的鸟巢》为本书之名。从本书的思想脉络上考虑也比较符合,书名便由此敲定下来。
这部散文随笔集是在江山文学网有关领导和社团老师们的关心支持下才得以诞生,从文章的编辑发表到江山的认可,都浇灌了编辑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作为一名写文者,之所以能发表出这几十篇或短或长的文章,实在是在编辑和文友老师们的鼓励下经过两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的。至于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那另当别论。值此,一并衷心地感恩江山师友与版印单位的老师们,作者在此深表谢意!
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意志与心血凝合的结晶体。世间的生活故事种种不同,感受生活的心智也不一而论,在人性与道德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中的经历与见闻,再加上心境的升华,用文字进行表达,凝练或者俗套的告知于众,这不仅是作者的倾诉,更是人生历练的综合体会。慰藉心灵,开拓人生,把自己的路走好,把过去的往事梳理出头绪,以便警醒人生,丰富经验,寻找知音与某种默契……作者用心道出了期间的真情,释放后豁达了。偶有同趣的读者,读后产生共鸣,这便没有失去写作这篇文章或者著成一部作品的意义。若读文后有同感者,则写文者便真得没有白白耗费心血和时光。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印制,会给除我之外的读者产生何种影响。假如没有任何心情的交集与契合,我只能婉叹自己当初的写作,那纯粹是一种无用功。
这部作品的诞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既然有了孕育的过程,生产后无论是美还是丑,都不由自己了。美者被人赏眼,丑者令人厌烦;既然诞生了,就不怕别人的褒贬,随任评判。可在艰辛孕育的过程中,还是难免被视为宝贝的。
作者的笔名带一个“璞”字,这是五十年前小时候父亲为自己起名字时造定的,是父亲用字典查出的代表一种美玉意思的好字,后来经过诸多老师与领导的通假,变味了,由卓尔不群的美玉沦为了普遍的“普”字,人生经历更是五味据陈,惨淡不已。然生命犹存,心智不死,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美好的夙愿,就把这种心愿交给文字,开始业余写文垒集,构筑精神家园,虽辛苦惨淡,亦无悔。
不由想起鲁迅的文集以《呐喊》与《彷徨》起名,此时颇有理解。鲁迅是着眼于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而作者本人则是命运不济,又不肯变成哑巴,所以用发飙的文字来神神叨叨地倾诉,不至于憋屈成疾。怅然敲击键盘,或悲或喜,任随自由;不吝时间慢慢溜走,身心俱疲,走向衰老!
此书没名家作序,一则自己的文章不值得名家的赏识,二则觉得不至于白白浪费人家的时间。即便是有些熟悉的文友老师能承担此任,自己也羞得开口。我崇尚自然之道,一切听凭读者的心愿。于是作者本人闲扯几句,引以为序。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