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定 海 神 针-回望百年国史,叩问党建工程(杂文)
题记:昨天是今天的前夜,历史是未来的镜子,成败得失,于是乎在。探索国史脉络,立足本土文化,拥护十九大,共筑中国梦。
作为党外人士,最近首次参加了统战部门牵头的党建会议,由于对时政素来缺乏关注,对党建一词颇感陌生。通过会议开拓了视野,引发了思考,发现党建并非党外人士的无关之事:从历史进程来看,党建关乎现代中国的社会整合方式和政治力量建构,维护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取决于大一统的国情。近代以来,革命政党的兴起及其发展,是国史脉络的一条主线,推动着中国社会政治进程的前行。从共和国的开国到治国,党的领导,正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建政方式和本质特征。
(上篇)回望:国史脉络与文化基因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迫纳入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悠久的天朝体制全面崩溃。从古典文明到现代文明,整个社会形态及其文化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一巨大转变中,传统的社会形态、社会意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维系大一统的皇权也趋于崩塌。直至清民之际,中国社会仍保留着传统的形态,民间以宗法力量自治,家族观念重,国家观念薄,民众与现代民族国家缺乏休戚之感。所谓乡土中国,面对国民的一盘散沙,时贤甚至产生了“中国之不像国家”的命题。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将国民团结起来、振作起来,成为一项关键的政治任务。在现代中国的开辟中,从孙中山时代便奠定了以党治国的政治格局,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其主义的宣传、政党的建设,从思想上、组织上改变着这一局面。
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大变局,能否形成一个强健的政治中枢,实现集中统一领导,国民的向心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时代的气运;不同性质的政治力量及其思想文化、精神面貌的盛衰,制约着历史进程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随着清朝的没落,湘军的崛起挽救着晚清的落日。其中,主要倚靠了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乡土观念与宗法制度等传统力量,在湘军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大国争雄的时代,暮气已沉的清朝深陷腐败不能自拔,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湘军及其继起的淮军同样暮气沉沉,很大程度上蜕化为官僚利益集团。政治生态,永远是时代气运的晴雨表。当太平不再、战祸连绵,随着军事集团、地方派系崛起,军政大权下移,近代中国形成了地方实权派的分裂倾向,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随着甲午战争失败,湘军、淮军集团与王朝的气运一同没落,直到庚子之乱,关乎立国精神的文化自信亦在深处瓦解,维系中央权威的传统皇权最终崩溃。
随着清朝人心的瓦解,革命派倚靠精英人士组织政党,最终联合立宪派精英集团,一举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组织涣散、党性不纯,无法形成有效的领导力量,却迅速面临着官僚化的蜕变。随着袁世凯独裁,辛亥革命很快归于失败。袁世凯集团则脱胎于晚清没落的官僚体系,以北洋新军为基础,延续了湘军以来旧的传统,提倡对个人的忠诚,一时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在共和国体的移植中,民国初年的政坛一度政党林立,好不热闹。其中,以梁启超先生为代表的改良派势力,先后选择支持清朝立宪和袁世凯开明专制,其中最重要的考虑,便是维系赖以统一的核心力量,避免国家因分裂而走向灭亡。然而,国家忧患之际,晚清腐败的官场文化却在深度蔓延,士习民风,萎靡不振,与东邻日本和西方列强的民族精神形成强烈对比。倘若精英阶层没有清风正气,谈何河清海晏?时代的衰落,总是集中体现为精英阶层的腐败,而腐败的本义,便是生命力的丧失。
一生深谙官场、精于权术的袁世凯,在攫取皇权中暴毙,最后维持全国大局的政治力量崩溃,国家终于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长期的分裂,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更大的痛苦与危机。回过头来看,一旦社会深度分裂、无法有效整合,便无法成为民主共和的基础,中国社会更深刻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后,国际国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即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通过建设革命政党、组建革命武装,逐步统一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面对艰巨的革命事业,吸取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建设中,尤其重视党的集中领导和思想建设,维护领袖的核心地位。相反,自由主义的思潮,遭到了孙中山先生明确的批评。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通过组织建设壮大起来的革命力量,利用北洋势力的长期分裂与衰落,迅速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由此可见,历史的转折点,便在于革命政党的建设。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新生的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代了强大而没落的旧势力。从共和制度的开辟到确立,以党治国的模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来自百年国史的沉淀。一种政治制度,只能在社会历史的洪流中产生,从来没有飞来峰。走自己的路——这个基本判断,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纲领到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后若一。一旦脱离国情,削足适履,只能误国。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固能成器长。”又说:“舍后且先,死矣!”内忧外患之际,中国社会思想分裂、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虽然在勉强恢复统一的基础上,赢得了抗战胜利,但国本不固,积弊丛生,既无暇建设,更无从发展,民国成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党风不振,未能继承“天下为公”的总理遗训,无法战胜与生俱来的分裂与腐败,在国民心目中信誉扫地,终于败给了拥有坚强组织力量、扎根乡土中国的共产党。
管子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共产党人的胜出,正是随着土地革命、社会革命的深入推进,以组织力量扎根群众,继承、发展孙中山先生以来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最广大人民,赢得了最大公约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由来是一个政权最根本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倘若没有生机勃勃的组织力量,没有鱼水相依的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人民战争,就不可能有农村包围城市。党的建设,对于共和国的开国、立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被并称“三大法宝”。如果说,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总钥匙,那么党建便是其中的总抓手。离开党的建设,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将无从着手。
总结历史,维护政治力量的统一及其思想文化的统一,从而整合中国社会,是大一统国情的内在需求。分析这种政治力量的性质,及其思想、精神的消长兴衰,正是理解近代中国历史脉络的一条主线。而历史脉络的里面,总是文化的基因。
在中华文化中,尤其重视一个看似简单的哲学概念:“一”,其中包含了统一、合一的意义。它的最高境界便是和,追求“和实生物”,避免“同则不继”。例如,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与西方哲学强调分立、竞争不同,在宇宙秩序的美好生成中,总要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在社会政治领域,人类社会合群聚众的过程中,荀子指出其中的权利中枢,“隆一而治,二而乱。”这种观点,在儒、法、道各大学派中具有代表性,反映了中国政治史的规律。关照当下,我们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无非人类文明的必然要求,但它不可能脱离国情,不可能简单复制,绝对不是不需要中心点,贩卖几个洋标签。相反,必须依靠一个集中统一、协调各方的权威力量。毕竟,在我们这样无比庞大的社会,倘若思想和政治不能健康统一,“中国号”的稳定尚且没有压舱石,遑论社会的进步。
(下篇)叩问:党建工程与新的时代
现在,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在担任执政中枢、整合社会资源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当代政治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建作为基础工程,在十八大的历史性成就及十九大的经典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十八大期间,从打老虎、拍苍蝇,到反四风、八项规定,中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出实招、求实效,党的建设全面展开。在最高领袖的带领下,以坚定的意志、高超的艺术,以敢于胜利、自我革命的精神,有力改变了党建领域长期以来“宽松软”的局面,挽回了失落的民心,时代面貌为之丕变。在中国政治哲学中,所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没有规矩,无以方圆”——倘若没有党的建设,没有治党管党、从严治党,没有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取得今天的成就、今天的气象,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国家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国家”。历史证明,我们的国家能不能凝聚有力,时代的面貌如何,关键在于政治核心力量,在现代中国便是党的建设。说到底,在中华文化里,党的含义就是人的结合,就是传统的合群聚众之道,解决的就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凝聚问题。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中包含了“同明相照,同气相求”、“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哲学命题。只有当它的成员及所团结的人民,真正明确了志因何而同,明白了这项事业究竟是依靠谁、为了谁,从而调动起积极昂扬的姿态、真正走在时代前列,人心所向,便是一往无前的力量。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伟大纲领,站在了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制高点上,代表着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奋勇前进的方向,以国民心中唤醒的大爱为力量,为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着基础。这样的纲领,足以凝聚全国人民、振奋全国人民,直面伟大斗争,追求伟大梦想。这项事业无非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只要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在,所谓大道之源,就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吴子云:“夫道者,所以返本复始。”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根本,发挥自己的特质,决定着一项事物的生命力。这样的规律,同样体现在党的建设中,决定着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共产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乃与生俱来的规定性。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先进文化的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注定成为执政党理论建设的重大命题,进而关乎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在此问题上,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成为思想建党的基础,也是团结党和人民的同心结。其实,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本土政治思想,早在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著作中,便把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比作好朋友,把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比作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中华文化中,也从未放弃对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人类的终极追求,总是寄托着最美好的价值。“夸父逐日”的寓言,乃中国精神最壮丽的象征,人类不能因理想而脱离时代,但也不能因时代而忘记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两代人的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延续着历史进程,推动着时代发展,改变着我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正在向强起来迈进。历尽沧海横流,百年波折,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能否明确时代方位、持续发展下去,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怎么办?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历经了艰辛地探索,终于超越党派和信仰,凝聚着国人的政治共识,成为共同理想。所谓“道一风同”,能否维系国民共识、深入国民意识,由来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命题。
组织的建设,说到底是人的问题,组织总是人的组织。塑造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执政党的建设,关乎国运兴替。而今太平即久,人心易懈,自古坐天下之难,“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在中国政治文明中,历来重视这样一对重大命题:进士与治吏。
早在《礼记》中,所谓“司马辩论官才,论进士之贤者”,先贤主张“士心得,斯得天下矣”。选人用人,不仅关系到人才战略和事业成败,也关系到政权的向心力。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察举制、科举制等在选才的同时,不仅向精英人士打开了政权的大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有利于避免门阀势力盘踞、利益集团固化。《六韬》云:“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其中的忧思,正在于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一旦失去了忠诚担当、廉洁奉公的精神风貌,具位虽众,等于无人。重典治吏,整饬官箴,重视巡按御史等制度,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一旦人才衰落或者腐败蔓延,都是时代的衰机。早在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里,便根据这些历史经验,提出了考试权、监察权的设想。我们看到,坚持选材标准、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完善监察体制、建设巡视制度,以及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打击腐败,体现在十九大报告中,继承着中国智慧,回应着时代要求。“这个社会会更好吗?”正是留给党建工程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方式,本身体现了群众性路线,它不是一支社会精英型的政党,而是扎根基层的群众性政党。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守住自己的根本,对于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通过基层组织,党的政治力量立足群众、深入社会,成为终端的毛细血管,向社会肌体输送着血液与养分。将群众纳入组织,将组织深入群众,基层组织贵在生活中发挥堡垒作用,体现组织的力量。这也就不难理解,党的建设贯穿于十九大报告,而其中专门强调了基层组织的建设。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幸作为党外人士,接触到以往颇觉遥远的党建工作。
总之,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从中华民族的解放到伟大复兴,从来都是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荣光,从来不是从天而降。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什么是我们的定海神针?这正是当代党建工程面对的课题。党的建设,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福祉,也便与我们党外人士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