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柔—老子的大智慧(随笔)
《老子》(《道德经》)里的大智慧没有谁会去怀疑,只是我们有时太过浅陋,参不透,悟不到罢了;《老子》的思想太过丰富,往往是我们钻研良久,也许才只是触及其皮毛。有时我们喜欢《老子》,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探访《老子》,也常常是无功而返。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大智慧!
说起大智慧,我倒是很想说说他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是“老聃贵柔”,《老子》“柔”的智慧。平素里,我们总是把“柔”跟“弱”放在一起,总认为柔弱是处于下风的,处于劣势,一般不愿意做,因而总是希望更加坚强、刚强,殊不知,在《老子》的哲学里,“柔”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柔代表着新生和生活。
《老子》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在出生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坚硬僵直了;树木初生时也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也就干枯了。当然,这里的“生”还代表着生活,也就是说,人在活着的时候往往是柔弱的,容易生病,极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因而生命显得非常脆弱。这样理解也是有道理了的,后文的“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便是对这一理解的进一步解释。坚硬僵直是代表着死亡的那一类东西,柔软脆弱是代表着活着的那一类事物。由此看来,“柔”是生命的初始阶段,代表着新的生命的开始,代表着生机,也代表着生活,代表着生存和生命,也因此具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虽然柔软脆弱,但,潜在的力量不容忽视。
柔预示着生存与长寿。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同样也可以反其义去理解。人一味强硬到底往往会招致灭亡,相反,有时讲究点策略,适度柔弱些反而会得以保全。当年老子阐明这个道理时,曾经张开没牙的嘴让弟子看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未免牵强些,我倒是很愿意把我知道的一种现象推荐给大家。
一座山的阴坡和阳坡同时种下了同样品种的松树。夏天,阳坡的松树因阳光水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因而长得异常茁壮,而阴坡的却相对瘦弱些。让人想不到的是,若干年后,阴坡的松树早已成材,而阳坡的却很少成材。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每年冬天这里都会下大雪,由于阳坡的松树在夏天里生长迅速,枝繁叶茂,枝条强劲,大雪下来,就会因支撑不住重压而折断。阴坡的呢,因为生长缓慢,枝条稀疏而柔韧,大雪下来覆盖少,而且,到了枝条承受不住的时候,它就会弯曲下去,让大雪滑落下来,于是那松树又重新挺立起来。
这就是“柔”的最好的生存哲学。
柔彰显着谦逊的美德。
《老子》所说的“柔”,其实不能简单理解为柔弱,在许多时候,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示弱”。《老子》是最擅长讲故事打比方的,在这里他说:“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什么意思呢?作战英勇的军队总会冲在最前面,因而总会不堪其苦;长得好的树木最终会做成大梁。也可以理解为一味强硬的军队不会取得最终胜利,强硬的树木必然会招来摧折(有的版本把“拱”写作“折”)。所以,强兵也要讲究策略,不能刚强毕露,还要学会避开敌人的锋芒。你看,最柔弱的海水经常在最低处,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博大;刚强的山峰总是高高耸立,因而最容易被风化剥蚀。因而,“示弱”就成了一种智慧,应用到人生,那就是虚怀若谷,那就成了一种美德。
柔才是真正的刚强。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这是以柔克刚的最好诠释。坚强者最终会处于下风,而柔弱者也最终会战胜刚强。因此看来,“柔”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克刚而柔。譬如太极拳,虽然它招招圆润,含而不露,但往往都能置强敌于死地。现代的不少学者都已经证实,一向代表阴柔的女性,要比一向刚强的男性的平均寿命高得多,你不能不说在这个只存在两个性别的人类斗争和进化中,阴柔一方是占据着上风的。
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史记》记载,在老子100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问。老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舌柔齿坚,但最后的结果是牙先掉了,舌头却仍然健在。
不必多说了吧,“柔”的确是一种大智慧,因为它饱含着人生的哲学。拥有智慧的事物总是会得到人们喜爱的,人们喜欢《老子》也是因为他的智慧。希腊语的“哲学”是philosophia,那意思就是“爱智慧”,也就是喜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