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凭吊新圣女公墓(散文)
与其说是墓地,不如说是一个雕塑艺术博物馆。当你从莫斯科东郊的新圣女公墓经过,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树木苍翠,草坪如茵,鲜花绽放,幽径蜿蜒,各式雕塑造型、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尽情展示,雕塑家的创作在这里发挥到极致。不像我国的墓地那么恐怖,那么阴森,一座座坟头,千篇一律的墓碑,再搜索枯肠地找些词句,把离开这个世界的人赞美一番。
这个公墓没有等级制度,既葬有国家元首,也葬有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设计师、医生、军人,凡是对俄罗斯做出贡献的人,死后都能葬在这个公墓。墓碑只有名字和生卒年月,没有记述生平事迹的文字。他们的贡献本来就没有必要刻在石头上,而是永远铭刻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我们见到有人前往公墓献花祭奠。
新圣女公墓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总面积7.5公顷,安葬着26000多个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遗骨。而且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
一块很大的长方体红褐色花岗石上刻着肖斯塔科维奇的俄文名字,下边是一行五线谱。他创作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大气磅礴,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和意志,那充满战斗激情音符体现了俄罗斯人的精神和灵魂。杜那耶夫斯基雕像,浑身的音乐细胞,依然是旋律的表情,一脸严肃,这是他对待音乐创作的一贯态度,他创作的《祖国进行曲》《红梅花儿开》《伏尔加之歌》《快乐的人们》《青年歌》等歌曲,已成为俄罗斯的经典。舞蹈家乌兰诺娃双目微闭,翩然起舞,浪漫飘逸。她陶醉了,陶醉于芭蕾舞蹈艺术,她那优美的舞姿永远凝固在一块白色大理石上。播音员列维坦,西装、领带、高高的鼻梁上架一副眼镜,显出几分斯文。在二战期间,是他那带有磁性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激励着无数苏联将士奋勇杀敌。穿越时空,来到著名作家果戈里、契可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奥斯托诺夫斯基面前,他们的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节选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影响了几代人。最矮小、最普通、最朴素的就是军人墓碑,一方不大的石头上刻着几个俄文字母,可能是他们的姓名,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献出了生命。有的只能在公墓的红墙上留下死者的名字和一帧不大的照片。政治人物米高扬、波德戈尔内、冈卡洛维奇、布尔加宁等也选择了这里作为归宿。赫鲁晓夫、叶利钦这些很有个性、在政治舞台十分张扬的人物,同样没有能逾越自然法则,安静地躺在这里,等待历史评说。健在的戈尔巴乔夫也在这里为自己选了一块墓地,便于将来永久地陪伴在他夫人身旁。从墓园走过,突发联想,当生前的辉煌变成冰冷的墓碑时,是感慨生命的短暂或是精神的永恒?
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5块黑白两色几何形状的大理石穿插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嵌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据说赫鲁晓夫在任期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现代派知名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进行批评、斥责、羞辱,但每次都遭到了雕塑家的反驳。赫鲁晓夫后来年事已高,他让夫人请那个雕塑家为自己设计墓碑,宽容的雕塑家欣然答应,创作出现在这样的作品,意在毁誉参半。在公墓中有王明的雕像,并镌刻有两行俄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王明同志”。对面埋葬着王明的夫人和女儿,是公墓中唯一的三个中国人。其间有的墓碑,可能是没有子女亲友的缘故,已经倾倒、坍塌。
虽是一座座墓碑,实则是一尊尊鲜活的雕塑,神态、气质、身份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影雕、浮雕也在这里彰显出了艺术光彩,是俄罗斯的雕塑精品荟萃。数以万计的墓碑,竟然没有一座是相同的,从不同角度去过细审视,可以读出他们的高傲、谦逊、平凡、孤寂、向往和遗憾,生前的理想、贡献、功过都定格在这种千姿百态的雕塑造型之中。
新圣女公墓是生物生命的告别,而是精神生命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