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雷峰塔倒下与矗立(随笔)
1924年,因为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始建于吴越国公元975年左右的雷峰塔轰然倒下。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下》。因为到西湖,我再次看一遍大师关于西湖景点的文章,深为论述之精辟、语文之幽默、寓意之深刻而敬佩。关于雷峰塔之倒掉,鲁迅先生拍手称快,说这是早该倒掉的东西。他这样说,深刻隐寓了封建专制制度早就该被废弃,革命的新生的人性的自由早就该解放的意思。确实,多少年来,一处《白蛇传》打动了多少人。蛇精与许仙的爱情被代表正统的法海所干涉,一桩美好的爱情就这样被扼杀了。而雷峰塔在这里的作用,正是镇压白蛇之所在。在一定意义上,它的站立,代表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它的倒下,则有打破封建枷锁,解放人类自由性灵的化时代意义。
关于雷峰塔的倒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本身地基不稳,又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加速它倒掉的,是人为破坏。据说当地有个传说,雷峰塔上的砖,有辟邪、宜男、利蚕之功,所以市民频频前往盗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河北省委民主生活会上说,雷峰塔的倒掉不是偶然的,“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下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近的。”
北宋宣和二年,140多岁的雷峰塔因战乱第一次遭到重创。南宋初年,外观已经破烂不堪的雷峰塔,在宋兵与金兵以钱塘江为前线的争战中再次遭到摧残。明嘉庆年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纵火焚烧雷峰塔。到了宋朝庆元年间,官府出资重修为五层的雷峰塔。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雷峰塔的倒掉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从建立以来长期积累的结果。雷峰塔,一个用一千多年前工艺水平建设的建筑,能够矗立千年,已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它的倒掉,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从它代表的形象,都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据说当年它的倒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除了鲁迅先生写下欢呼倒掉的文章之外,还有著名文学家徐志摩写下了惋惜雷峰塔倒掉的文章,他悲伤地认为,从此再无雷峰夕照,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徐先生就略输鲁迅先生一筹。鲁迅先生虽然欢呼雷峰塔的倒下,并没有说今后还能不能看到雷峰夕照,没有感叹西湖风景的缺憾。我想,他一定会预料到,到某一天国泰民安之后,会有人来做这件事的。当然,这一次的建立一定不是代表封建专制的新塔,而是一座代表民主文明富强公平自由美丽的新塔。
千年美景一定要恢复,千年历史一定要传承,做到这些的前提正如鲁迅先生预料的那样,必须在盛世,在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大进程中。
2002年,历时两年,重建的雷峰塔应运而生。应运而生绝对不是一句形容词,而是个动词,它真切地描画出雷峰塔在倒下近80年后得以重建的风雨历程。
当然是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社会。这里有公平正义,废除包办婚姻,人民有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得到加速发展,人民富裕程度是有史以来最显著的。
国家安定、正通人和,在一张白纸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描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且这张画卷还在延续美丽。
当然,还有建筑工艺、材料技术的进步发展。新的雷峰塔是一座全面展示铜工艺最高水准的建筑物。现在走进它的人,无不被它的流光溢彩而震惊,无不被一方方铜雕《白蛇传》故事而感动。站在塔顶望“如美人”的保俶塔,一点也不为脚下的雷峰塔而自愧,相反,如果你是看过保俶塔再到雷峰塔的话,还会为新的雷峰塔而自豪。现代工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写实与虚拟相统一,新的雷峰塔当之无愧成为代表。
如果鲁迅有灵,徐志摩有眼,他们看到今天的雷峰塔会说什么呢?如果真有许仙、白蛇青蛇和法海,他们又会怎样在西湖上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呢?问题是,法海还有能力、有必要镇压谁吗?法制化的中国,即便有犯罪,也是公检法的事情,归不到那个得道仙人管辖。问题是,许仙与白素珍若有爱情,完全不受别人干涉,谁干涉谁违法,谁违法谁受惩罚。如果法海真做出干涉别人爱情的事情,被“镇”的应当是他本人!
站在雷峰塔上,西湖名景历历在目,断桥,白堤,苏堤,扬公堤,保俶塔如在眼前。站立起来的雷峰塔标志着国家的站立,人民的站立,法制的站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步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峰塔的下一个时代正在到来,千百年之后,才会有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今天它耸立的意义。
2017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