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手机(随笔)
自从会用智能移动电话后,我的“智能移动电话”便越来越少了。
智能方面,遇到问题,不是请教身边的人,而是找度娘解决,离了度娘,好像什么都解释不正确。遇到问题翻书查找或是上门请教的人能有几个?
至于移动,凭什么要频繁地移动呢?除非上班,除非回家,除非聚会喝酒,除非参加活动或者开会,干嘛非要移动双腿去呢?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车子在移动。人到哪,手机随人到哪,大多都是在不移动的状况下解决了,要移动也是从左手移到右手,从右耳移到左耳,这不奇怪,因为天上有网,谁也挣脱不了。
电话就更少了,每月的话费,其实大多是在买流量,能通几个电话?微信随时随地为你服务。有人不刷屏,好像失联了,偏偏要找他,才通个话。
智能移动电话,让人们上厕所的时间平均至少要多十几分种,连口香糖的销售额都受到影响。手机干掉了太多的传统、文明、习惯、习俗、礼仪、社交、文化、亲情、友谊、情感……
里面的内容太多,脱不了玩的干系,于是,那怕你老了,那怕你正在掌上阅读,被一篇文章或是新闻吸引得抬不起头来,给人的影响是你正在玩手机,把你跟年轻人划为一类,跟手机控成为一族。
手机啊手机,只要有手,就离不开那机,包括二三岁幼童。
有个学生说,我小时候以为大人有空就拿着手机,都在一本正经地学习,或者是做正经事,现在长大了才知道,他们大多时候不过是在消磨时光,却在花一辈子的时间装大人,哄我们小孩不能玩手机。
我有个朋友说,他若忙一天,每次回家到楼下,都要在车里坐一会,赶快掏出手机,快速流览一下朋友圈,点赞的点赞,回话的回话,再到各群里,刷刷大家都说了些啥,因为回到家,你再抱着手机,家里谁也抱着手机,手机干不了家务活啊!
那么,男人每次回到家,应该是怎样地呢?应该是在车里坐一会儿,抽上一根烟,想上一会事,解压放松一下。因为回到家,你就变成了爸爸、变成了丈夫,你是顶梁柱,是擎天柱,是穆铁柱,就是不是你自己。
手机啥也不是,既不是这柱那柱,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恰似如漆似胶的情人,让人机不离身,人不离机,整天跟你腻在一起。
男人年轻时怕寂寞,中年时愿独处,手机善解人意,寂寞有它不怕,独处更离不开它。
衣柜里的衣服上百件,只有新的最好看,女士们总盯着手机,只为快递来一款与众不同的,除了炫耀,顺带还想艳羡够同事,气死闺蜜。
手机里的表情包多么丰富,但我们盯着手机时,脸上却没任何表情。
在这个快速的时代,若一周没打开过手机,就会觉得落伍了。若没个手机,似乎被世界抛弃了。
江苏省消协曾对外发布消息称:手机早就不是手机了,而是手持监听器,简称“手监”。因为大量手机APP在安装时,未经用户选择,就自动获取了很多个人信息,比如精确定位、通讯录、发送短消息等。
手机让你足不出户就可阅尽天下大事,骗子同样坐在家里遥控骗你。
你本来只要有空就打开手机,学习、写作、阅读,但不管你多么真诚、认真,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在玩手机,所以,关键不是你盯着手机对不对,而是你身边的人在干什么。
而你身边的人,都在低头盯着手机。
激动人心的新闻,与生活细节的实质改变相比就是泡沫。
中外学者们的研究都表明,视频化的信息很难被记住,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观众看了一个视频新闻,几分钟后无法回忆起其中的任何一则新闻,这将导致文明逐渐消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人民日报》就曾刊发过评论《看视频能代替阅读吗》。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十来个朋友和几十个熟人已经是自然社交的极限了。每人手机里连着几百个人,满足的不是人的社交需要,而是人的焦虑,虚荣,贪婪,空虚,无聊,枯躁,最终光阴就在低头凝视中溜走了,成为一场虚空。
如果你真的打算学点什么,最好的办法依然是找本靠谱的书,一页一页,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
(2017.12.2.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