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来自于文字魅力的艺术享受 ——浅析《拐角那盏灯》
一篇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青睐,让读者读下去,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红叶老师的《拐角那盏灯》,标题很新颖,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顺着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地想去看看文章的内容。而这篇文章的开头也很出彩。
文章首先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让人辛酸的镜头。
为了生存,刚结婚的小夫妻正月里就要天各一方,但在难舍难离之际,送别的路上两个人却沉默不语。是男主人公向往外面广阔的天地愿意远走高飞,还是女主人公并不钟爱自己的丈夫无话可谈?男主人公临上车时“丢下”的一句话,解开了读者心中的迷惑。“在家好好照顾自己,还有爹妈。田里的活别逞强干,实在不行就雇人做。天高皇帝远的,我顾及不了你……”男人在分别最后时刻说出来的这句话不长,短短四十个字,但这四十个字非常简洁凝练,从中可以看到男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出他对家、对妻子的关心和牵挂。这句话的后面是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里作者完全可以体验到男人已经说不下去了,“他将脸紧紧贴在玻璃上,向我挥手道别,泪水就是在那一刻潸潸而下。”接下来的这句描述,是对男人一路上沉默不语的更深刻的诠解,将男人离乡背井时的辛酸和不忍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之所以一路上不说话,是因为他在竭力克制着自己内心的冲动,怕自己的真情流露感染妻子,让妻子伤心和难过。但当他上车时心中的话一出口,极力伪装出来的坚强霎那时崩溃,忍不住“泪水潸潸而下”了。开头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字用得极其微妙,“直到临上车时,他丢过来一句话”里面的这个“丢”字用得干净利索,毫无缠缠绵绵的情愫,但正是这个“丢”字,描绘出男主人公特有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他装出一副淡漠的样子来,好在他走后不让妻子牵挂,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在分别的最后时刻说出自己内心的不忍和牵恋。
有了吸引人的标题和开头后,随着作者磁性的笔锋,读者看到的是男人的朴实无华和女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买不起玫瑰的男人,将路边的山丹丹花送给女人,许诺有一天会为女人买一车的玫瑰花。为了这浪漫的玫瑰之约,两个陌生的男女被捆绑在了一起,迎来的却是现实生活冰冷的面孔。
公公出车祸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后又借了外债,女人靠“给村里待嫁的姑娘做被褥挣点体己钱”,男人“不得不去海岛登上小渔船捞扇贝”。男人在“采石场扛大石头,肩头磨破了结了一层又一层疤痕”,女人挑着灯给他上药水。男人没忘了送女人一车鲜花的诺言,女人善良的心里已经无欲无求。
有句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还没等到十年,三年后,男人就已经时来运转。时来运转的男人随着身份的变化性格也在改变。“他的嘴巴在挑剔的同时,也漠视了自己女人的存在。去惯了酒店桑拿浴的肚腹,似乎对我这杯昨日的茶梗,没有了兴趣。”
男人有了钱在外界的诱惑下变了,而“当年那个坐在碧流河岸畔吹笛子的男人”仍是让女人走不出的村庄。
男人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坐下来和女人分享曾经的快乐,“相约的爱情,在斑驳而又匆匆逝去的时间里,只剩下一座空城”,但女人心里舍不下共同送走了一对老人的艰难历程以及渐渐长大的儿子带来的老感情,依然在老家的那棵杨树底,为男人安放一盏转角的灯,等着男人回家。
文章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凄美感觉和来自于文字魅力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