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烟火】追忆(散文)
在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向前,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情不自禁,总有一种回忆值得我们珍藏。与父亲最后的日子,抑制内心的伤悲,总想写点什么,可很多次提笔又放下。回忆父亲留下太多的感触,我却无法从脑海里搜集到华美的词语为他作一次华丽“装裱”。很想念父亲,很想简简单单概述他平淡质朴的一生。
2015年7月27日上午10点钟,在矿区医院的病房里,妈妈在一旁忙着什么,姐姐给爸理头发,我用手轻轻捧起父亲的脸庞说:“爸爸你会好起来的。”爸摇头说“你别骗我了,不行了”。我不语,相拥着爸一起掉眼泪。稍稳定了下情绪,扶起爸坐好,喂了口水,显然已没了一丝咽下去的力气,水沿嘴角流了出来,我拿纸巾擦拭着,爸脸色苍白,已闭眼不睁。忽听见插放在爸床前的测量仪器响声异样,叫姐赶快喊医生抢救。围来一圈医护人员把父亲放平躺下,一阵子七手八脚的忙乱后,医生告诉我们没办法了,人已经走了,请节哀吧。顷刻间我脑子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父亲就这此匆忙地,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平静、安详地走了。回过神来的我身心崩溃了,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您的恩情大如天,如今天塌了,撒手不管我们了,没有了爸爸的日子,就没有了生活方向,该怎么办啊!完全不能够接受这晴天霹雳的打击,无法释怀的心情被压抑的快要窒息了,我昏沉沉绝望的哭泣着……任无助的眼泪肆意去流。
生于1940年的父亲,是位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思想开放,有远见卓识,做事、说话、衣着特讲究,个性强、重形象、爱面子。父亲曾毕业于青海省书法协会函授大学,他写得一手漂亮大气的好字,学识、人品、修养也深得熟知他的人及邻里间的赞赏。这源自父亲从小出身富家门第,如今仍颇有名气的河南许昌卷烟厂的前身就是当年我爷爷开办的。爷爷时任烟厂总经理期间家族兴旺,家境好,父亲读了私塾,受过大家庭的熏陶。然,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后来爷爷、奶奶的相继早逝,父辈的家业走入低谷。这本已是不幸,又加之“文化大革命”划成分的运动而至,烟厂被归公,土地和房屋被占用,家里原有的值钱物件也都被没收一空,最终导致门庭彻底落败。父亲的二妈难忍生活煎熬领着小叔远走了(爷爷当时娶有两房妻室),家里只剩下父亲兄妹三人无依无靠,没有了父母的疼爱与呵护,没了往日的温暖与幸福。虽暂有亲戚轮流照管,但总不及自家亲生孩子那么上心。随着日子推移,年龄稍大些了,大人们帮忙把妹妹说了婆家,弟弟也过继给同门户的大奶扶养。父亲是家里长子,自然要去自谋生计。年少的父亲15岁,刚长成年,无奈的环境下迫使他必须脱掉稚气学会成长,独自走出家门。远离故乡,一路艰辛辗转来到青海,落脚在西宁后被分配到了大通煤矿。异乡的青春在惆怅和苦难成长的道路上度过,从此,坚强的父亲不再迷茫,不再犹豫,不再有儿时的动辄怒发冲冠;对于失败,父亲能够不过于失落,对于世态炎凉,也已经具有一颗平常心,父亲慢慢懂得了思考,懂得了反思,懂得了承当,承当使命,承当责任,承当困难甚至苦难。
有了固定工作,就有了生活来源。父亲延续着上一代父辈们多行善事,多助人的训导,怀着感恩的心,怀念着家乡的亲人。当拿到挣来的微薄工资时,兴奋的自己不舍得花,把钱积攒了寄去给照顾着弟、妹的家人。同宗的爷爷奶奶都收到过爸爸寄去的钱,还有自行车及手表、脸盆之类的礼物。当时农村很难买到自行车,爸爸就托人帮忙找购物票,分好几次才买到四、五辆打了机装箱寄回老家。工作几年后,回家探亲时便迎娶了我的母亲,父亲心里一直都很感谢我的姥姥能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那样一贫如洗的家境下把女儿嫁给了自己(在当时,做个贫下中农是最光荣的)。又因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只能撇下我母亲一人在家里带孩子、种地。每逢农忙时节,姥姥也多半会叮嘱舅舅来我家帮忙照顾。所以待条件稍有好转,父亲也就特别地孝敬老人家,直至去世前夕还时常寄钱回家给我的舅舅,以报当年相助之恩。
1970年,正值“四清”政治运动的浪潮,由于父亲文化高,文才相对好,矿工会成立了一个活动组织,拉父亲帮忙写几个字。拗不过再三邀请,父亲便执笔题名“八一八暴雷焚资”决死队,并声明只做好事不干坏事,还倡导了三条好的建议均通过实施,且得到矿上职工一致响应。群众呼声很高,一时间,矿区活动搞得沸沸扬扬,轰轰烈烈,场面热闹,振奋人心,当时父亲在矿上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也就在那样的乱世期,加之父亲家庭成分高,也因此遭到他人陷害,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宣布遣返原籍。
回家务农的十年,因同寨子的老人们都知道家里祖辈是好人,之前爷爷在世时很照顾家里的长、短工,总爱可怜别人,经常给穷人舍饭吃。所以,对于父亲的问题乡亲们也多半是同情的。由于背负着“四类分子”的成分,从没种过地的父亲在学做农活的同时还常常被抽去修路、扫雪、挖水沟等义务劳动,自己心里有多苦多累多委屈他都默默承受着。父亲孤傲的性格不低头,知道自己做的都是得民心的好事,到啥时候都不会错。“你的腰不弯,别人就不能骑在你的背上。”父亲心中装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毅然直起腰板做人,还经常读书看报,他相信终会有正义的曙光,他没怀疑过这一天的到来,也从未认为这一劫难是人生的污点。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父亲的一生是清平的,是磨难的。他用一生的时间去饯行做人的原则,自强不息、正直善良。父亲经历了岁月的磨练,经历过风雨的沧桑。在1979年6月喜讯传来,父亲被恢复公职,并补发了开除期间的全部工资。父亲拿到钱后高兴地去接济生活困难的亲戚,最后留给自家的却所剩无几。平反后,父亲在机修厂当了一名电焊工,依旧勤奋尽职地工作,时任工长期间,能领取到很少的个人津贴费,可他却把这个钱拿来买一些肥皂、洗衣粉之类的发给车间里每一位同事。他常说,任何时候都只靠劳动所获,不多拿公家一分钱。父亲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平时对我们管教很严,从小就培养我们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不准我们占别人便宜,不准我们浪费东西,不准我们没有志气,不准我们打扮不庄重……在记忆里父亲脾气孤傲、暴躁、独断。或许见惯了父亲的严厉而有些时候会讨厌父亲,小时候从不敢在父亲面前自由表露喜怒哀乐,通常都是慎言慎行的。他最大的不满就是嫌我们姊妹几个不争气,学业不上进,没能带给他骄傲,这是令他遗憾的。直到后来我们都参加了工作,日子虽算不上富裕,但也都对父母恭敬孝顺,慢慢地父亲态度也好转很多。退休后的父亲闲来喜欢练习毛笔字,时常在地上画,在旧报纸上画,他的字迹家里随处可觅。平时倒不怎么舍得买宣纸用,可每逢春节临近,他却常常自己掏钱去买来笔墨纸砚,细心的折叠、割开、铺展,用心写上几十幅对联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就连现在楼下邻居门口还粘贴着爸爸亲笔书写的对联。每每路过凝望,我的泪水便情不自禁往下落。
当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掉眼泪,早早跑去退休办积极捐款且出手大方。当时我还故意抱怨:“也没人强求你捐,意思一下就行了呗,觉悟那么高干嘛,在单位里一些党员也未必有你捐的多。”父亲回应说:“一个人的觉悟、品行不能用光鲜的外壳去包装,重要的是切实去做,好与不好是留给外人衡量评价的,对自己做过的事只要内心坦然就行了。”父亲也是一直沿用“见贤思齐”的行动去做的,在病重期间仍再三叮咛我一定要记得他的话,像他那样做人做事。不知为什么,父亲在世时,他的许多观点,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处事方式,我们甚至不满。现在,父亲刚去世,我却常常想起他。直到那一刹那我才发现,父亲虽不是党员,却有着党员的修为;不是党员却具备了一个党员的素养。我会随爸爸遗愿把“见贤思齐”这四个字铭记在心,很好的去学去做。父亲的严厉并不意味着不爱我们,父亲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言传身教启迪着我们,让我们去思索,让我们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感谢你,我的爸爸。
年初,精神一向矍铄的父亲病倒了,病情很严重。医院诊断说父亲身患癌症,已到晚期,还说没有治愈的可能,只能按常规疗法,打一些营养针来减轻病痛,对病情并没有一丝缓解。父亲一生艰辛,刚步入晚年幸福生活又身染重病,这让我难以接受。我嗫嚅着问医生有没有更好的医治方法,医生看着我们焦急的表情坚定的说:“没有,老人家的病已是晚期,你们子女要有心里准备。”噩耗传来,全家人泪溢满眶。父亲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病情,每一次的检查结果他都非得亲自看。我们鼓励他说:“您一生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和苦难都熬过来了,这一次你也一定要打起精神与病魔抗争啊!”爸说:“我会的,我会听你们的话配合医生治疗。你们也要好好上班,别太担心也别害怕,其实我都活到70多岁该知足了,生老病死属自然规律,也无所谓了,只是如今生活在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环境,我和你妈都拿着退休工资,虽不算太高但也很幸福的生活着,哎!按说能再多活两年就更好了。”父亲多么希望能健康的活着啊!可恶的病魔却一天天吞噬着可怜的父亲。
随着身体的每况愈下,父亲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力,越来越吃不下东西了。在半年间里我们不停往返于省内各大医院,但每一次的诊断结论都是同样的悲催。病痛中的爸爸盼望着奇迹的出现,期盼病情的峰回路转,不愿相信病魔会夺走他的生命。已极度虚弱的父亲仍然每天坚强的打起精神,把病痛隐忍在身体里,笑脸相迎亲戚朋友的探望,拱手致谢每一位关心他的来客。回忆这一幕幕,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父亲临终前神志一直都是清醒的,着装依旧是干净利落的。我能体会爸爸用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强打精神同病魔的极力抗争,望着父亲受尽病痛折磨,用直面死亡来临时那无助的大悲眼神,煎熬在人生最后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做子女的我只会无能的任泪眼朦胧。
父亲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反思、无尽的回忆,无尽的怀念,体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凄凉,还有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悲伤。守候在父亲灵前,我们几兄妹长跪不起,凝望星空,嚎啕大哭,那是失去亲人最撕心裂肺的痛。夜,还是那样的深邃;天,还是那样的湛蓝;云,还是那样的轻柔。老爸,你还好吗?女儿真的好想你,女儿泪水滴滴,无法入眠,唤不醒父亲原来鲜活的生命,只有那一幕幕画面在我眼前跳动着。
追忆父亲,书写此文以寄哀思。肤浅的文字不能很好诠释父亲一生的心旅历程,只愿记住那父爱如山的高大伟岸,惋惜父亲的离世,悲叹父亲对亲人的留恋。当现实中不能抵御的噩耗来临时,正如挚友肺腑的规劝:“在接受面前,我们依旧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但更多的遭遇是我们没有选择,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能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