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一说“位尊减才,势窘益价”这句话(赏析)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评价曹丕曹植两兄弟,说曹丕因为做了皇帝而减了才,曹植因为不得意,别人同情他而地位提高了。
我不太确定刘勰这样评价曹氏两兄弟的缘由,但是,我却是不赞同刘勰对曹植的评价的。
我承认曹丕因为政务缠身而疏离文学的可能性,但我怎么反复去想也不认为曹植的文学声望是因为别人的同情而提高了的。曹植的文学才能,他的老子曹操知道,我们这些后人也都知道。他的《洛神赋》其文学地位可与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比肩,他在《洛神赋》中用来描绘宓妃的那些词语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明眸善睐、气若幽兰、凌波微步”等等,至今已成为固定的成语,他的《七步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等结集而成的《曹子建集》,共计10卷存留于世。只看看这些贡献,就知道所谓的“同情”根本就站不住脚。
至于曹丕,我认为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一个人,就是只有一首诗,哪怕只有一句话名垂千古,也是很了不起的,更何况他还有多方面的贡献呢。尤其是他留下了《燕歌行》和《典论•论文》。《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只看这两个“第一”,曹丕就足以光照千秋,然而,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位尊减才,势窘益价”这句话。
曹丕因为做了皇帝,难以分心于文学,以致于文学才能有所减损,这比较符合事实,“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历史不止一次做出了这道数学证明题。再对比一下中国的现状也许更会深有感触——如果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了,不走上仕途的又有几人?如果要怪就怪中国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吧。如果不是不管是不是当官的料,只要做出“突出贡献”了就要“封官”,或者个人奋斗拼搏就为了“出人头地”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不会有“尊位”“才减”的现象,所以,以后当我们看到XXX科学家、XXX文学家等等诸如此类的“家”们,抛弃了自己的专长,而弃X从政的时候,我们就该诚恳地劝劝他:你不搞你的专业了,可惜不?你会当官吗?
对于“势窘益价”,我更愿意理解为暂时的失意更容易成就一个人。扒拉一下故纸堆,没载入史册的不好找,但载入史册的却有一大堆,比如屈原,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了。苏轼由一个政府二品大员,直降为无品级的县武装部副部长,这样的政治打击,迫使他去触及灵魂的反思,他因此胸襟得以开阔,灵魂得以重塑,智慧得以大开,因而在文学艺术诸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
苏轼本身就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大才,他能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成绩斐然,并不奇怪,是不是普通人也符合这一规律?放到很多人——比如那些愈挫弥坚的普通人身上是讲得通的。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给予了他多大的磨难,他将以同等分量的成功回报他的磨难?
所以“势窘益价”必得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不怕磨难挫折,面对磨难挫折愈战愈勇。如果是一遇磨难挫折就躺倒不起的人,是不可能“势窘益价”的。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还是想再讲讲林肯的故事,他的故事对我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林肯,从23岁竞选州议员开始,到51岁当上美国总统,这期间,他经历过竞选州议员失败、入法学院学法律未获入学资格、经商失败、未婚妻病逝、竞选国会议员失败、竞选参议员失败、竞选副总统失败等种种失败,可他最后却连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人民的精神领袖。
如果林肯从竞选州议员开始就一帆风顺,他还会是之后的那个林肯吗?磨难对林肯而言,就是一块铺路的石子。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怀才不遇”的人,是些什么人呢?那些自以为有才,别人也认为他有才,可他的才能却最终没有施展出来的人就是“怀才不遇”的人。“怀才不遇”的人是真“不遇”——没有遇到伯乐或合适的机会,还是自我放逐,消弥了进取的心?两种情况都应该有。有的人明明才高八斗,可终其一生却是碌碌无为,无所建树——这些人,老辈人都说了,恐怕是“德”的方面有亏欠吧?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一句带过吧。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一番拼搏之后,眼见成功无望的时候,最先放弃的大都是那些所谓的“怀才不遇”者。所以“势窘益价”的人里面,是要排除这些“怀才不遇”者的。
如果哪一天,“怀才不遇”者在潦倒中幡然醒悟,以磨难为垫脚石,带着毅力上路的话,也许他的磨难就成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