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武当武术概说(赏析)

编辑推荐 武当武术概说(赏析)


作者:三宽居士 举人,401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71发表时间:2017-12-06 15:28:01

武当武术概说(赏析)
   在下是深山小县一名普通的文艺创作干部,压根就是武当武术的一个门外汉。然不惑之年已有“三高症”和心脑血管病缠身,为强身健体,在服用药物的同时,开始爱上了武当武术——简单的拳、剑的晨练,且多年来坚持未辍。年届花甲,定居车城十堰,越发喜爱武当武术,每日晨起,刀、剑、扇等“武器”囊入一条裤子改装的武装袋子——挎在肩上,去市区中心南北直贯的百二河——水泥修整的河道上,与老少爷们、老少娘们一起操练武当武术的相关项目。
   在下一生毕竟是喜爱捉笔弄文的人,见那么多人喜欢武当武术,甚至连许多外国人也迷恋武当武术,心想必有其精妙、奥秘所在。俗话说,干一行务一行;对武当武术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未求甚解,闲来便搜求、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意在探寻武当武术的来龙去脉。可用功多年,总不能深入其中,至今也只是略知其皮毛。些许感悟,也不敢妄说,只能转述武当武术方家和里手的说道;见诸文字,也只是诸多关于武当武术方面资料的集中概括。因此,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之嫌难免。好在能借助纸质网络媒体能将武当武术的概貌转告大家,也是一份功德。
   引子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五十五、五十六回书中叙述,唐僧师徒被困假西天,在天仙、地神都无法相救之际,孙悟空却独具慧眼亲自去武当山拜见北方天尊——求援搬兵,说明早在唐代武当武术已经名声在外。元末、明初,武当得道的道士张三丰即著书立说集其大成。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的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道人和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武当派,以致在江湖上,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譬如武当武术之一的武当拳(亦名“内家拳”),以养身炼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即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益寿延年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
   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天人合一”为宗旨,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领的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
  
   武当武术发源地
   武当武术,顾名思义,当然发源于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地处中华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东望三国遗址古城襄樊隆中,西接现代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库区。这片地处东经110度,北纬30度区间的神奇区域,可以说正处在中国的中心。以道教思想看来,武当山这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不仅上可感天,下可应地;而且,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阴阳之气,如果能在这个中心位置调和统一,就可以达到万物化生,天下太平。这种万物和谐的最高境界,道教称之为“太和”。
   武当周围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如同众星拱月。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按照《周易》的五行学说,“南方属火”,武当山峰顶的形状,如同烈烈燃烧的火焰,水在火上——是八八六十四卦之一的“水火既济”卦,天下要即济,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镇在这火形山上,才能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便有了“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这就是是武当山之名、太和山之意的内涵寓意。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辉结晶。
  
   武当武术功种
   武当武术功法内容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其功法世代相继,融汇了医、儒、释、道诸种功法。每种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练习和性功的启迪,以及性命双修的高深境地。有来源于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释教的四禅八定之功,以及贤侠剑道的武技密术。历代授艺均为单传,仅《武库妙说》一书记载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行功。
   关于武当武术的传统的功法,试择其要,有桩功、内功掌法、肘法、腿法、分筋错骨、阵法、器械等,甚或还有秘而不宣的功法。
   桩功有太乙十三桩、玉环桩、三才桩、盘古桩、老子犀牛桩、罗天真诀十二桩、琼阳八桩、凌云飞渡桩、梨山束薪桩、云雾桩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断魂掌、五雷迎风掌、金丝荷叶掌、伽兰掌、金龙掌、千秋掌、云环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传至今的玉镜祖师传的36玉镜肘,有铁松子祖师传的24肘、追魂夺命十二肘等。
   拳法有玄空点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锤(拳)、滚龙拳、小歌拳等。
   秘法:纯阳真人的纯阳拨剑、紫阳大士的紫阳针功、隐于武林的赤足八桩、琼阳大帝的东灵禅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机密要等。
   其功法系统昭示僧、道、俗练功的捷径,是传统的东方理论与人体的内载功能相结合的结晶,在漫长的先人练功过程中,随着内气潜行,桩功心法和身体在运动中演化了种种肢体造形和有规律的典范姿势,这些姿势从形体上大概分为卧、坐、立、行、仆等形态;操练则有单演、对练等系列功法。这些动、静相兼的运动,有节奏感、音乐感和赋有流线美的姿态,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武当功夫。
  
   武当武术择要
   武当武术是由真人张三丰集百家之长于一炉,编撰汇集成书,以阐功夫真理,扬长道教文化。从武当道教文化母体中所产生的武当武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特点,包含了人生的处事哲学。武当武术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势如浮云流水连绵不断的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
   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属于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两仪拳又称太乙拳,用来练习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劲(暴发力、反弹力)的一种拳术。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有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是太极门中的必练长拳。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曰两仪”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两仪”。
   太极十三势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攻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攻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其它动作特点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无极功太极生於无极,无极生於道。无极功,是一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丹法(内丹功),能开发人的潜能和智慧,是修练太极拳法的最高境界。太极拳中,习练两仪,以壮其彪,修炼无极,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龙乘云气,虎借风威,相依相托,相辅相成。此三者,是太极拳法的整体,为武当武术的秘宗。
   太乙玄门剑武当剑派、剑法种类甚多,但主要以太乙玄门剑、九宫八卦剑、八仙剑、玄功剑、龙华剑等为主。
   太乙玄门剑是武当太乙门剑法,其剑法特点是快慢相兼,刚柔相含,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身带剑,神形之中要做到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
   太乙玄门剑法以劈、挂、撩、刺、点、挑等为主,风格独特。三丰祖师承得全真大法,以武演道,明剑理,尽剑性,人剑合一,“翻天兮惊鸟飞,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见剑不见人”。该剑法精髓是行如蛟龙出水,静若灵猫捕鼠,运动之中,手分阴阳,身藏八卦,步踏九宫,内合其气,外合其形。太乙玄门剑是武当剑中的佼佼者,自古为武当山的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武术的魅力
   武当武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以“道”理为指导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联系的观察研究,所获得的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与佛家讲究来生来世可得幸福的主张不同,道家讲求今生今世即要获得幸福。道家直面人生,珍爱生命,必须有防身术。因此,以道家哲学原理为指导的道家防身术武当拳法、剑法便产生了。道家哲学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来概括。用这些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武当拳法、剑法,用于养生健体,与其它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养生为宗旨道教修炼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获得养生之益。武当武术在实践中重视精、气、神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彻如终。无论在何种功法上,对外均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力、功,在内与外两个方面都坚持中、正、圆、松、静、柔、活兼修;注重阴阳替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柔中含刚。其修持到一定层次,一方面增强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寿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征的合理运用,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身御敌技击效果,表现了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真实效用。张三丰所说的“天下英雄豪杰”并不只是对武林中人的一种称呼,实是褒称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济人救世之心。
   以技击为末学以技击为末学,是武当拳派的道德核心。道教宣扬和平,以理服人。因此,技击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不急之末学”。道家的武功拳法、剑法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所以,便产生了“后发制人”这个重德、重礼的出发点和“贵化不贵抗”的斗争原则。在飞还手不可的情况下,也只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还将这“量”“速”还给对方。故又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以技击为末学是由武当武术的养生宗旨和道德观念决定的。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判断某人的武当拳功夫是否为正宗,还要加上道德标准的衡量。不讲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当拳派之邪宗,不能称正宗。
   以道德为门风,这里所说的门风,是指武当武术派的传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开派祖师的训诫。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以往,武当派传人在与人交手时,都须先让人三招,并且要提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为贵,不必争斗;二、武技之较非死即伤,最好不真打;三、万一动真的,点到为止。以上这些武当武术的道德家风,实际上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尽管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赋予新的内容,但它热爱和平、讲究文明的本质不可改变。所以,我们今天去观察一个武当派传人是否正宗,以门风去检验,也是一个标尺。

共 64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武功流派也是一种文化,虽然不在文学范畴,但却是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一个特殊领域。例如,你若创作武侠小说,就应该对各门派的武功有一个了解,以免行文外行,贻笑方家。文章从武当武术发源地、武当武术功种、武当武术择要、武当武术的魅力、武当武术的传承现状等五个大的方面,对武当武术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赏析,对于某些武侠小说中对于武当武术的歪曲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2-06 17:04:44
  只有对武当武术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才有这么十分精到的概要。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张璞        2018-01-24 21:40:58
  点赞本篇武当功之作,甚得全面与精髓。赞作者潜心研究且付之于笔端的魅力。关于太极要领之论述,可参照正宗之巜太极拳论》王宗岳著,其內容具是真谛,非久练者不能阶级升明者也。敬慕作者,有缘赏此武术文学之篇章,拜会高友!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