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父母的爱情(散文)
父母的爱情犹如一出戏,演绎着酸甜苦辣。但父母从相识到相伴,无论风里雨里,无论从青丝到白发,无论从健康到病榻,他们都能手挽手,心贴心。
父亲心里一直很自责,是母亲放弃了工作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成全了父亲与家的温馨。至今,父亲每次说起时,眼神里仍然充满感激与爱恋。
六十年代,父亲家一贫如洗,父亲只好辍学。母亲和父亲认识后,建议父亲重返学校,而母亲随我的大舅去了鞍钢上班。那一年,母亲才十九岁,一个月辛辛苦苦工资才五十元。母亲每个月都从牙缝里节省下来三十元,寄给父亲做生活学习费用。父亲学习很刻苦,两年后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但当时政审比较严格,因为父亲已经和母亲订了婚,父亲被取消了入学资格。不会吸烟的父亲,抽了一个通宵。母亲也偷偷地抹眼泪,她觉得是自己造就了父亲,又是自己毁了父亲的前程。
半年后,母亲被批准转为鞍钢正式工人,回老家办相关手续时,母亲却义无反顾地舍弃了心爱的工作。我长大后曾问母亲,放弃转正的机会您真的不心疼吗?你们怎么不想法变通一下?您继续上班,安顿好以后,再让父亲过去,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母亲说,你奶奶就你父亲一个孩子,去东北根本就不可能,那年代又不兴退婚,也只有我自己去选择放弃工作了。
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能成为鞍钢钢厂的一名正式职工,是农村女孩盼望已久的梦想。可是,母亲为了父亲,为了爱情,只好放弃工作,本来该在大城市生活的母亲,却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一辈子农活。我心里常常替母亲惋惜,但母亲没有丝毫的怨言。
再后来,父亲被聘请为代课老师,工资每月二十五元,这点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养家糊口,父亲几次想放弃代课,而母亲总劝他,目前工资是少点,但起码教学有奔头,以后有机会转正,最重要的是你喜欢教书,再说有了知识还可以教咱自己的娃。
在母亲大力支持下,父亲做了十年的代课教师,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而转正,再后来晋升为中心校教务主任,又多次被评为特级教师、省级模范教师。父亲曾给我说,如果没有我母亲供他念书,他便没机会走向教育岗位,也不会一步步晋升,也不会享受那么多荣誉。
在我记忆里,父亲更像家中的客人,每月回来一两次,吃顿饭住上一宿,匆匆走人。这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里借外还,全靠母亲操持。给我的感觉,母亲一辈子都在为父亲做嫁衣。但父母的后半生,又让我对他们的爱情有了新的看法。
母亲瘫痪十四年,爸爸一直陪护在身边,既是生活中的保姆,又是家庭护理医生。从擦洗身体、尿布清洗、到一日三餐的喂饭,父亲像照顾婴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母亲的一个眼神,父亲都能懂得。最近半年,母亲失忆,连自己姓名都不知道,也不认识自己的儿女,唯独能叫出父亲的名字。
很多人不明原因,但我懂。母亲潜意识里心知肚明:病床前,老伴十几年不急不躁、不离不弃地陪伴,这份看似平淡而又实在难得的爱、最珍贵的情,已深深地印记在母亲的脑海,伴随着母亲的有生之年。
某作家说,世上每对携手到老的夫妻,都是一场生死之交。谁又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