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 ——读史札记


作者:风之丐 秀才,190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24发表时间:2017-12-13 12:40:39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用了八年时间就从平民转变成皇帝的刘邦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历程,闭上了眼睛。
   八 刘项比较
   由于是竞争对手吧,我们总觉得刘邦和项羽应该相差不大。前些年有个电影,甚至有吕后爱上了项羽之类的情节。这个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我们必须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刘邦比项羽年长至少二十四五岁,而现在普遍的观点,吕后比刘邦小十五岁左右,也就是吕后比项羽要年长十岁左右。
   尽管刘邦和项羽的岁数相差这么大,而关于他们的比较却很多。比如司马迁在写到他们同样是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时,项羽的说法是“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的说法是“大丈夫当如是”。同样,在他们知道自己快要失去生命时,项羽让自己的爱妃伴舞自己唱歌,而刘邦也同样让戚夫人伴舞自己唱歌。而在他们面对死亡时,年轻的项羽是用不甘心地厮杀来证明自己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死的,是老天要让他死他才会死的;而成功后的刘邦也很宽容地说我命由天不由医生这样的话。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关于他们的比较,最早提出来的应该是韩信。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时,曾经和韩信有过一次交谈。
   刘邦问:“丞相好几次说到将军(很有才干),将军有什么样的计策来教我呢?”
   韩信客气了一下,问:“现在,大王您到东边去争夺天下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呢?”
   刘邦说:“当然。”
   韩信问:“那大王您自己觉得勇敢、强悍、仁德,和项羽比怎么样呢?”
   刘邦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说:“不如他。”
   韩信这次重新拜见他,然后祝贺说:“我也知道大王您不如他。可我曾经做过他的部下,让我来告诉您项羽的为人吧:项羽要是发怒起来,所有的人都会害怕,可他不能够提拔有才能的将领,这个不过是匹夫的勇敢;项羽对待人很有礼节,说话也很好听,要是手下有人病了,他会很痛苦地帮他们准备吃喝;可要是手下有功的时候,他却不愿意封赏他们。这个就是妇人的仁德。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而让诸侯臣服,可他却不住在关中而非要住在彭城;并且不听从义帝的约定,只让自己喜欢的人做王,这就让各路将领都不服气。再加上他自己就驱逐义帝,所以各家将领也学他各自驱逐了自己的王。项羽攻打就是一个杀,所以老百姓都恨他,只不过由于他势力强才服从于他。名义上他是霸王,实际上没人真心承认他。所以他这个强大很容易被削弱。”在系统地分析完项羽后,韩信说了句:“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一般都以为这是韩信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之,其实,这应该是说刘邦做的确实和项羽做的不一样。因为后面韩信举的约法三章等例子是确实已经发生过的,更何况,当时的刘邦都五十多了,要他改变自己的做法,这多少有些滑稽。
   而类似的比较,陈平也曾有过。他在劝刘邦对项羽君臣行使反间计时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也就是说项羽注重礼节却不舍得实利,这样好利的人就会离开;刘邦不讲究礼仪但舍得给别人实惠,所以好名的人就不来。这样,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是能把自己的短处消除而把长处发扬光大,天下很随便就可以安定。只要刘邦愿意出钱,让项羽身边那些骨鲠之臣不能再接近项羽,楚国一定会被灭。
   而这种比较,在胜利后,刘邦也曾经亲自做过。
   刘邦在洛阳设酒招待功臣,问道:“你们都说说,我是凭什么得到天下而项羽又为什么失去了天下?”
   高起、王陵他们说的话也和韩信、陈平的差不多。
   刘邦就说:“你们只知道这些,却不知道还有别的。”
   这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段论述就从这个“无赖”皇帝的嘴里说了出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这里的“禽”是“擒”的别字。
   而我们说刘邦是“无赖”皇帝,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的说法。那是在未央宫为他老爹过寿时,他亲自说的:“以前老爷子您总觉得我是个无赖,没办法养家糊口,比其他老哥们差。现在我的产业和他们比起来谁多?”
   但刘邦实在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我们现在知道张良为黄石公捡鞋,从而得到了兵法秘籍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张良学到这个兵法后,给谁说谁都不明白,唯独说给刘邦,刘邦高度赞扬并很认真地按他的建议去做。所以张良感慨地说:“沛公殆天授(刘邦这个人智慧是天生的)。”而且在处理事情时,刘邦能非常客观地对当时的形势做出判断,要是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能立刻改正。这种做事方式,没有智慧的人是办不到的。像项羽就一辈子也做不到。当项羽占领秦地,杀了子婴,准备烧了阿房宫,带着美女财宝离开秦地时,一个书生找到了他,建议他在秦地称王。项羽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为理由没听这个建议。这个书生说:“常听人说,楚人沐猴而冠,诚然!”结果被项羽知道后,烹杀了他。而刘邦在韩信、陈平问他时,无论当时的他是在优势还是在劣势时,都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我不如他。”这句话一般人估计一辈子都不会真心说出一次吧,可刘邦一次次地说出来,并且也因此赢得了张良、韩信、陈平们的尊重,这样也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邦也是一个宽容的人。年轻的我读《史记》觉得项羽豪气而刘邦却有些窝囊。但经过人世这么多年,我终于明白了刘邦实在是一个宽容的长者。就拿医生治病这事来说吧,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写道:“(刘邦)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你要是看过吕后的事迹,然后你要是知道我们历史上那个号称是贤后之一的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的事迹,你就明白刘邦是一个多么宽厚的人了。马皇后病重,自己觉得不可能好了,可朱元璋不放弃,他一定要自己这个结发妻子活,于是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名医。可马皇后拒绝让医生们看病,贴身的侍女很奇怪地问马皇后。马皇后说她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可皇帝容易迁怒于人,医生们要是看了病,而皇后却死了,那些医生都会死。我想只要知道吕后的人应该谁都知道她肯定比朱元璋要心狠手辣,刘邦当然也知道,所以他才在看到四个老头跟在太子身边时,在内心深处长叹一声,明白了吕后的势力是当时的他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了,所以他才哭着对戚夫人说:“我也无可奈何了!”这样,你也就明白了他不让医生们看病的那些话,听上去很自负,其实是为了放过那些无辜的生命罢了。《史记》在《高祖本纪》后还有一个情节,在叛乱集团里呆过的一些臣子们本来都已经到长安准备向刘邦请罪的,可在听说刘邦死后,马上逃到匈奴那里去了。理由没有说,现在的我们要是不经过思考是不会知道的,而当时的他们都知道,刘邦宽容而别的继任者却不一定。刘邦的宽容当然也表现在他对待这些投降过谋反者的官员。公元前197年,代相国陈豨谋反,刘邦在消灭陈豨后,有人向他建议要杀了投降过的二十城的守、尉,刘邦问:“这些人是主动谋反的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刘邦说:“是他们没有能力对抗,他们没有罪。”
   可看《史记》还是很奇怪,像文章后面的“太史公曰”,在《项羽本纪》后,司马迁满怀激情地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窎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从对项羽出身的推测,对他功绩的叙述,到对他结局的责备,其实都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在。而他在《高祖本纪》里相应部分的内容却只是干巴巴地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都是天道循环的大道理,关于刘邦的功绩没有一个字的评语。倒是几百年后的班固在《汉书》中的评语写的还算中肯:“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后代的历史学家们评论刘邦的很多,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西方人约瑟•汤恩比的评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共 19364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自己的见解重新整理了一段历史,认识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人物:项羽和刘邦。性格决定命运,从作者的叙说中,刘邦最后做了皇帝也是必然的,那么他俩究竟有哪些性格上的差异呢?他们在时代的大环境中究竟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呢?还请看官自己去寻找答案。推荐阅读。【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12-13 14:08:36
  读史以明心,就是知道了,谁又扛得过历史的大趋势?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12-14 08:39:18
  哈哈。好多时候,从历史可以看出所有成功者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也就能明白俗话说的:“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以及有句歌词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