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炊烟逝处是乡愁(散文)
炊烟是西北人永远难以抹去的乡愁,它纪录了多少人的回忆。近日有事回乡下老家,看见老家院内存放着小山一样的煤球,一问在乡下务农的三弟,方知是今冬市政府为了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不让百姓烧柴取暖,更不让用柴草烧火炕取暖,生火取暖的煤须是政府指定用的的煤球,三弟说,乡上干部介绍道:用这种煤球,火力大烟少,可减少环境污染,的确,我对用柴草还是用煤球生火取暖产生的烟雾到底那个对环境污染大真没研究过,也不好妄加评论,只是劝三弟响应政府号召为好。只是担心,乡下人都不接受祖祖辈辈的习惯,不会用煤球,冬至过后,气温往往会降到零下20多度。沒有火炕和优质煤炭取暖的日子,这个严冬该怎么渡过?
在家的六七天中,每天都有乡政府干部们进村入户,除宣传使用煤球的好处外,还禁止百姓烧火炕、私自使用柴草者还要接受批评,检查每户是否使用统一的煤球,事实上我很茫然,如今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很重,乡下的干部们真的很忙,也很辛苦。在邻村的二姨家,村上经济发展快,也是整村推进脱贫致富的典型村,村上统一规划,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小汽车三三两两停在门前,做饭普遍用的是煤炉、有些户还用上了液化汽,过去用柴火做饭的历史在乡村一去不复返了,户户做饭形成的炊烟在乡下也很少见了。看来,心思还是要放在整村推进,彻底改变祖祖辈辈的另散居往的现象,比禁这禁那强。
在我的记忆深处,乡下的袅袅炊烟仿佛是一段遥远的记忆,一段难以忘却的淡淡的乡愁。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故乡的炊烟一年四季,每天都会在各家各户屋顶上空袅袅升起,无论风雨。
袅袅炊烟伴着人们走过了酸甜苦辣的日子,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暧馨香的时光。
清晨,人们从自家院内柴草垛边抱来干柴,掏尽灶堂灰烬,将引柴用洋火点燃。火着的旺了,塞进灶堂,再不断续柴。不久便有粥的香味发散开来,各种嘈杂声惊醒了还在梦中的孩子,喃喃自语起床。烟气蒸腾着丶翻滚着,从灶间窗台缝隙间溜出去,沿着屋檐飘向半空,叽叽喳喳的燕子在巢里呢喃着,仿佛也在炊烟中倾诉着生活的滋味。屋顶上的烟囪口吐着悠长烟线,向天空中丝丝屡屡的飘散。
中午,太阳暖暖地照在村庄头上蓊郁葱笼的树林,为村庄遮挡着夏日浓烈的光线,斑驳的树影投在街道之上,有风爽爽地吹过。当家主妇又开始忙碌起来,在鸡鸣狗叫声中,饭菜的香味飘浮在街道上,炊烟从各家各户烟囱里爬起来,随着午间热风一点一点散得尽了,就像人们慵懒的步子一样,轻飘瓢的,软绵绵的。
傍晚,夕阳走进了山背后,暮色苍茫里,远远地,村庄上头便笼罩着一层薄薄青雾,那是各家各户的炊烟集聚在一起产生的神奇效果,仿佛就是童话里的仙境一样,虛无漂渺。人们踩着这淡淡的熟悉的烟火味道走向各家的方向,一身疲惫便也如烟雾般慢慢散去。从炊烟淡淡的味道中,可以知晓谁家烧的是松枝,谁家烧的是禾草,谁家烧的是秸杆,因为炊烟散发出来的味道就象身上的汗味一般熟悉丶亲切。
小时候,秋末冬初,经常去田里拾柴禾、干草、树枝.落叶,装满一筐,乘着晚风从田里归来,暮色中烟火的味道随风传来,心头便觉得暖暖的。
“夕阳下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问袅袅炊烟,你要去哪里”,每当听到这首带有乡音的歌谣,仿佛闻到了久别的炊烟的味道,仿佛听到母亲召唤晚归孩子回家的声音也随阵阵炊烟扩散在晚风里,那温馨的感觉有如温柔的月色般洒滿心间,让人心生向望。
淡淡的炊烟,在记忆深处永远是抹不去的一段乡愁,炊烟不仅充滿了父辈们辛苦劳作的质朴味道,更蕴含着故乡人生生不息坚守一方土地的温暧精神。在过去炊烟,是一个村庄兴盛繁荣的符号,也是在外漂泊游子心灵上永远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