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救赎灵魂 ——浅析绝品散文《葬礼》
葬礼作为逝者存在于尘世的最后一场礼仪,一直是很受后人重视的。作为葬礼,场面必须是悲切而隆重的,这里的隆重并非是指表象,而指内涵,隆重之处在于将“主人公”的一生轨迹详细地表达出来,以供后世敬仰。这就是葬礼最初的意义所在,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而举办的礼仪;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似乎对葬礼的看法变了,不再追求内在的意义,而仅仅注重表面的隆重程度。
刘彻老师的绝品散文《葬礼》,正是以“葬礼”的过程详细展开,利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表象特征,来阐述灵魂存在的意义。作为人,不能没有灵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人”。何谓“人”呢?必须有气节,有气魄,更不能失去灵魂。
细细品读《葬礼》一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人都是没有灵魂的,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算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不是“人”,仅仅是行尸走肉,他们所做的事,只是在表演,而且表演得很差劲,没有任何的特色、技巧可言。人一旦缺少灵魂,那么做任何事,都不会有特色的,也不会有成就的,仅仅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文章开篇仔细描写了举办追悼会的现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表面的隆重。无论是四哥的遗像、花圈,以及参加葬礼的人或者单位,还有前来帮忙的邻里乡亲,这些都烘托出葬礼应有的隆重感。葬礼究竟有多么的隆重,仅仅读一读“灵堂设置场面”的那一段话,便可知晓。“两道高大的充气拱门,仿佛将现场构造成一个宏伟的庄园,听着不断传来的哀乐声,与天地同哀的感觉瞬间洋溢于表……”葬礼究竟隆重不隆重,直接决定了“主人公”的分量,而且隆重的葬礼是很得那些垂暮老人青睐的。告别的场面本应是不舍的,而且是极度悲切的,但这场葬礼却引来一些老人一大早便眼羡地等在出殡必经的大路口,这就是人失去灵魂的具体表现。对于逝者的怀念,怎能表达出“羡慕”呢?但事实却刚刚相反,如此隆重的葬礼却成为世人一辈子的期盼。
再看“礼生”诵读祭文的场面:他怀着悲痛的心情踉跄着抢入会场,双膝跪下,紧接着传来长调的哭泣声。试问他心间究竟有多么的悲呢?从围观者的表情就能看出来:心肠软的年轻妇女、老人已经悄悄落泪。读到此处,我们不难发现礼生的悲痛有多么的强烈。再看祭文的内容,那都是一些老掉牙的文字,不是“德高望重”,就是“勤俭持家”,至于那些文字和逝者的人格是否相称,好像没人计较,大家在乎的只是“礼生”的悲痛程度。读罢,我们便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葬礼的主角是逝者以及后人对他的怀念,绝非礼生的个人表演,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人们不再重视那些,而只有那些表面意义上的表演。
“扛花圈”的那一幕,无疑是对失去灵魂的那些人的又一次有力讽刺。首先是那些人的身份——老弱病残、孤寡无依,这是为何呢?因为那些人缺少生活来源,再者干不了其他费力气的事,唯有做这些。再看具体的场面:花圈满地躺,而且被不时地踩一脚。对于葬礼的现场,如果搞成这样的话,那绝对是对逝者的大不敬,而且是违背常理的;然而,更离谱的事再次发生了——有人在葬礼现场打架斗殴。这无疑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葬礼怎么可以那样呢?无论你怎么想,事实就是那么一回事,或许早已成为既定的规律。文章写到这里,有处表现反差的描写。曾经的水田、泉水,还有夜间的萤火虫、青蛙,这些场面渐渐来到读者的眼前,细读几遍,我们便会发现,这就是在试图救赎人们的灵魂,而且引出更加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追悼会开始了,只是主持人刚刚一开口的错别字,就惹得人们禁不住哈哈大笑,会场私语不断,而且还有一些老人已经聊起了天年。何谓“天年”?本意是比较好的年景。昔日的青山绿水已经消失殆尽,又何来得好年景呢?然而他们继续期盼着,只是此时的“天年”和往昔的天年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昔日期盼的是“风调雨顺”,而今日却是“商业投资”。就在不知不觉间,那些老人的灵魂也渐渐消失了。
最后的乐队表演是对人们失去灵魂的最强烈的嘲讽。作为葬礼,怎么能走“小清新”的路线呢?而且更为离谱的是,围观者好像是在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没人注意到葬礼的“主人公”那一脸的笑。那笑里充满着沉默以及更多的嘲讽——那是对世人愚昧无知的强烈讽刺,但这些讽刺再也唤不醒世人的灵魂。
送葬队伍出发了。场面确实隆重:像巡演似的。这是对人们无知的再次嘲讽,此时,昔日的画面与现在的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绿油油的田地早已消失,唯有那半截沟渠里还能看到昔日的影子。沟沿上的老人仔细地打量着送葬队伍,他的表情是专注的;然而远处传来的老牛声,却是慵懒的。这里的对比描写,便是对人们无知的讽刺。
人渐渐失去灵魂,以至于和人们时常待在一起的那些动物的灵魂也渐渐消失殆尽了。山脚下发绿的积水里,有几只鸭子正在游玩;由于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得异常恶劣,死鸭子渐渐多了。可那些游玩的鸭子并没有多余的想法,或许它们早已潜意识地认为:眼前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或者说原本就该是如此的。
快到骨灰楼的时候,送葬的队伍里,已经有人开始扯掉胸花、孝布,沿着另外一条路返回家去。由此可见,那些人的灵魂完全丧失,既然前来送葬,何必又半道折返呢?这一切究竟是为何,这就是人无知的表现。他们一方面既要表现得对逝者很尊重,然而,内心的无知又迫使他们做出这样的滑稽行为,这就是失去灵魂的真实体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路人的视角,发现周围环境的明显变化:一大片广袤的草甸子,草已近干枯,而且它们依然顽强地扎入身下的盐碱地里,几处干裂的土皮留着碗大的牛蹄印。读到这里,我们的感受都是相同的。环境的变化也对应了人心的改变,只是看到这样的环境时,人们却是愉悦的表现,没有丝毫的难过,就像那只没有灵魂的鸭子似的,仅仅撇了一眼死去的同伴,便继续游玩着。
到了骨灰楼,再看眼前的这一切:扯下来的孝布被扔得四处都是,妇女们已经忙着套上早已备好的红裙。这是庄严的葬礼,怎能如此随意呢?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们的心里早已没了灵魂,他们的眼里早已没了曾经的道德观念。
“回龙”时不走老路,而且那条路更宽,人们也好像无法形成一列似的,而布满了路面。路边傍海,海风袭来,熟悉的感觉渗入心头:人们顿时想起了曾经的欢快场面。只是现今的人早已不是曾经的那般,他们闲聊着节气、收成,恍若葬礼的庄严感已经完成失去了似的。是啊,主人公已经进了骨灰楼,也就意味着葬礼结束了,那么,人们便无需装出很严肃的样子。他们看到了环状的山包和不远处的荒地,只是心里却是平静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身边环境的变化,更没有想到自己心灵的蜕变和灵魂的消失。
唯有葬礼的主人公还是一脸平和亲切的笑。
这场葬礼对于主人公而言,笔墨很少,但却贯穿全局,这就是他的笑。他的笑究竟意味着什么?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那是对人们愚昧无知的嘲讽,也是唤醒人们意识到眼前的一系列问题的警示。但这些内在的深意,对于那些失去灵魂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使明示于他们,也不会引起丝毫的注意,更何况是暗示。
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灵魂。一旦失去灵魂,那将会变得愚昧无知、唯利是图,而且变得毫无德行可言。
这篇文章以葬礼的详细过程展开论述,将环境的变化、人精神上的空虚陆续展开。虽说洋洋洒洒几千字并没有给予任何明面上的指责,但细细品读、认真体会,我们都会发现,这是对人的愚昧无知的最有力的谴责。为何那些人会变成如此模样呢?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我们多品读几遍文章,多多思索,也不难得出结论。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很多人沉迷于对物质财富的一味追求,而逐渐忘掉了内心的初衷,进而失去了灵魂。这篇绝品文意在唤醒世人收回那颗贪婪的心,让灵魂回归本源,让人在精神层面富裕起来。
《葬礼》http://www.vsread.com/article-78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