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小学和中学都写过这样的作文,如今拿到这个题目依然有压力,担心写不好。文章最难写的是人物,尤其是身边的人,因为生活的琐碎会掩盖住原本清晰东西,靠得太近,会产生视觉差。就像摄像机,都有一个最短距离拍摄的限制,太近了,反而越来越模糊。
母亲性如烈火,走路一阵风,说话大嗓门,嘴里说出来的大多是祈使句。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大妈大婶梳的都是“粑粑头”,这样的发型只能在民国的电视剧里才能看到了,就是把长长的秀发拢在脑后盘成一个美人髻,然后罩上一个用丝线织成的网子,再插上一根银簪子来固定,为了让面粑粑形状的发髻显得又大又圆,还不嫌麻烦地在其中添加一缕假发。挺好看的,但是梳头就成了一项大工程。母亲留的是邓颖超那样的齐耳短发,不是赶新潮,而是这种发式容易打理,早晨起来随便刮两下就行了,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早晨,是母亲最忙的时候。冬冬夏夏,鸡叫二遍就赶紧起床,胡乱洗把脸,开始为全家人做早饭,打扫堂屋,开笼放鸡,喂完母猪喂小猪,等这一切做完了,天差不多亮了,紧接着把一个劲往被窝里缩的孩子一个个揪出来,穿好衣服,系上鞋带,期间还要检查一下哪一个胆敢不听命令,偷偷把尿撒到床上,常演的好戏是老大举报老二,老二指认老三,老三又拒不承认,最后演变成无头公案,不了了之。大家都清楚,如果被母亲抓到证据,那可不仅仅是骂一顿就能完事的。
那时候的农村物质匮乏,买不到皮鞋,即使买到也买不起,农村人穿的都是那种千层底布鞋,所以,在农村做鞋是每个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为了让每个孩子过年的时候穿上一双新鞋,整个冬天,母亲都忙着糊鞋帮、纳鞋底,母亲的手很巧,做出来的鞋子既好看又养脚。脑子里经常闪现这样的画面:一盏油灯,几个小兄弟围在一起,做作业、讲故事、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母亲坐在一旁一边纳鞋底,一边听我们讲话,许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温馨。
安徽是最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里分了二十亩地,父亲是村长,官不大,事情不少,家里的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她起五更睡半夜,背的孩子锄地,天气越热越要锄,据说这样锄去的杂草不容易复活。为了节约时间,饭经常带到地里吃,也不管冷的热的扒两口就行了。忙完地里忙家里,伺候一家老小不说,还要伺候几十头牲口,整天的就像陀螺转个不停。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尽管如此,母亲没说过一句孬话,她的心里只记着一件事,孩子们要吃饭、要上学。
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六兄弟中有四个顺利考入大学,而且有两个上的还是211。别人都夸母亲好福气,每每听到别人的夸赞,母亲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在母亲的眼中,她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没有人能比得了,我们的一点点成绩都被她无限放大,逢人便说,常挂在嘴边是我家老二怎么样怎么样,我家老幺又怎么样怎么样。一件小事总是反复向不同人介绍,每次都眉飞色舞、表情生动,像一个资深的舞台剧演员。和人聊天,无论怎么开头,中间都会聊到我家儿子、我家孙子这个话题上。可以说儿孙是她生活的全部色彩。
心目中的母亲像一颗挺拔的大树,遮天蔽日,让人难过的现实是经岁月的侵蚀大树已经空了,并且还会在某个风雨之夜轰然倒下。想想都会流泪。这些年一直忙于生计,四处奔波,对母亲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如今好了,我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种瓜蒌,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两全其美。祝愿我的老母亲健康、快乐、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