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葆塘“有奖金”征文】乡愁(随笔)
余老先生带着他的乡愁,悠然的乘鹤西去,这一去成就了他永恒的乡愁;这一去,成为我永恒的记忆;这一去,乡愁被这个时代定格为永恒的历史情怀。
一张邮票寄托了无数游子的思念,一张船票饱含着无数慈母的期盼,一曲《乡愁》唱出漂泊人生的无奈,一曲《乡愁》吐尽了人间孤寂的凄哀。乡愁,浓缩了孤独与希冀,乡愁,囊括了寂寞与渴望。
如果把光阴倒流三十年或四十年,甚至更远,我问你:“你有乡愁吗?”你也许会倾情诉说,你也许会怅然无言。不管你如何回答,可以断定,你有。
都说,父母在的地方便是家,家在的地方便是乡,离了乡,也就有了乡愁。曾几何时,那些风雨飘摇,辛酸苦楚的年代,有几个人能一生固守祖业,安享于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惬意生活。莫说战争和灾难带来的失所流离,漂泊流浪。即便为生活糊口也难免于背井离乡,独闯天涯,甚至举家东飘西荡在茫茫四野。
孤寂的人儿,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或跋山涉水,或漂洋过海来到陌生环境,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也许会风餐露宿,也许会寄人篱下,经年累月的承受着精神的孤独,肉体的苦劳,人性的自卑无形中被裸露与众。可想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是何等凄凉!何等的无奈!只能无助的遥望着那轮冰凉的皎月,把所有惆怅的情思寄托其中,以释怀那颗憔悴的心灵。就连那豪情万丈云游四方的李太白,也难免身处他乡,独自会对月感叹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何况是平庸的常人。
独居他乡,万里情思,乡愁满溢,鲁迅,胸怀博广,心系国民,也会在孤寂中想起他家墙外的那两株枣树,难道我们就能忘记了村子前的那条小河,院子外的那口老井,房子后的那盘石碾……吗!
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物,故乡的一切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欣慰,所以一一你没有乡愁吗?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而今,时代变迁,日新月异,与往昔相比,天翻地覆云诡波谲,经济飞速发展,精神光怪陆离,乡愁,摇摇欲坠,几乎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化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的便利,游子还是游子,乡愁依然存在,但似乎变得不那么意味深长,魂牵梦绕。
为生存,为理想而背井离乡的游子,在这个衣食无忧的时代,面对的仍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自卑的人性也不会改变,寄人篱下也不可避免,在孤寂的时候,面对的还是那轮皎洁的冷月,或许你会用微信视频与千里之外的亲人诉说衷肠,释放忧郁,此时的乡愁能寄托出往日那深邃的情思吗?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为必然,退耕还林,棚户区建设等美好的行政措施渐渐地淹没着村前的小河,门前的老井,房后的石碾……最终村庄成为记忆,故土成为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水泥丛林,车水马龙的霓虹大道,千里之外的环境与千里之外的故土都成为千篇一律的市井。这一切使我们永久地告别了那柴草燃起的炊烟,牛羊粪质朴的芳香,左邻右舍纯洁的调侃。此时,游子的乡愁不在那么深邃厚重,牵肠挂肚,原始的乡愁变的得素淡乏味,一去不返!乡愁,终究会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历史,是喜,是悲,或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余老先生走了,他的《乡愁》永远给世人留下,让我们慢慢地品味。他的乡愁会成为永恒的历史吗?我们一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