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 怎样用好“的”、“地”、“得”(随笔)
【语法随笔】
怎样用好“的”、“地”、“得”
——要想用好“的”、“地”、“得”,必先识别“定”、“状”、“补”
沙金
在江山文学群里,好几次看到过群友提到如何用好“的”、“地”、“得”的话题。我突然想到,我在一九九二年第三期《四川教学研究(中学版•文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趣味语法教学拾零》,现把发黄的杂志找出来,再摘抄出来,发表在江山文学网,或许能为文友提供一点儿参考。
一、辨析词和词组的构成及单句成分间的关系
1、“叫句子自己招供”
这个方法,适用于辨析主谓关系。如“活跃在田间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句中的谓语不是一眼就看得出的常见的动词谓语。初步确定被陈述的中心语是“昆虫”后,可问:“昆虫怎么样?”谓语马上就会站出来回答:“销声匿迹。”若要再“验算”一下,则问:“什么销声匿迹?”主语就会立即回答:“昆虫。”有问有答,对得上号,就是主谓关系。
2、“请小工帮忙”
这个“小工”就是虚词。除主谓关系外,联合、偏正、动宾、补充关系,都可用此法。一般说来,词或词组(短语)的中间,能加“和”的是联合,能加“的、地”的是偏正。当谓语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补语时,学生最容易犯糊涂,那就叫学生请“的是”这个“小工”来帮忙,如“我赶紧拭干了泪”,可以说“拭的是泪”,却不能说“拭的是干”,而能说“拭干了”。能加“的是”是宾语,不能加“的是”而后面还能加“了”,是补语。
二、划分句子成分
1、“对号入座法”
句子的各个成分,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如电影院的座位一样,买了票就只能“对号入座”。主干总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部分总是谓语中心语(述语)在前,宾语在后。枝叶则总是定语在主语和宾语前面,状语总是在谓语前或句首,补语大都居于谓语之后、宾语之前。现编成口诀:
句首谓前是状语
主宾前面定语归
补语只能居谓后
补前宾后是常位
2、“请君动步法”
这个办法适用于找状语。状语虽有定位,但常飘游不定。当它前后乱串的时候,学生就有些“捉不住”了。这时,可以“委屈状语回到原位坐坐”,“坐得下”的是状语,“坐不下”的就不是状语。举例如下:
(例1)这回,将军没有发觉。
(例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例3)不过,话也得说回来,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例1)可以说成“将军这回没有发觉。”
(例2)可以说成“海在我们脚下诗人一般地沉吟着。”
(例3)则动不了步,“坐不下”,“话也得说回来”是插入语,不是状语,所以“座位”不“接纳”。
那么,文友们说的“的”、“地”、“得”,与语法中的什么成分最有关系呢?当你弄清了主、谓、宾、定、状、补几种语法成分后,就很好办了——
在定语后面、名词前面,用“的”九成九不会出错;状语后面、动词前面用“地”总会很保险,而凡是动词和形容词后面、补语前面,只管放心用“得”。
以上是我这个爱偷懒的家伙捣鼓出来的一家之言,上不得大雅之堂,还请众文友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