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咏叹调里的葵花(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咏叹调里的葵花(随笔) ——读纷飞的雪散文《葵花》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50.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96发表时间:2017-12-18 06:25:13

【流年】咏叹调里的葵花(随笔)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生与死,情与爱,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比如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还有众人皆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英雄和美人,爱情和忠诚,生命和死亡的咏叹调。这些咏叹调从神剧、受难曲出发,然后到人剧、情感剧的回归,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录,也是人类从人性中揣摸神性中的高贵,然后用咏叹的方式,艺术化地再现了人类思想人文化的艰难历程。其意义就是以一种世俗的方式、重复的手段,告诉人们真善美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永恒的人文教化工程,将伴随着人类走到遥远的终极而终。
   纷飞的雪的散文《葵花》,正是利用歌剧咏叹调的文本方式,又一次将生死情爱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用一种复杂的象征、暗喻、对比、借代手法,用极其微妙、细致、精准的遣词造句,把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的描写形式,写得扑朔迷离,荡气回肠。其情感激烈之处,动人心魄,让人深深叹息。纷飞的雪的散文《葵花》写作状态一如其一贯的风格,在现实主义题材和人格取向的基础上,用一种超现实的潜意识进行文本构思,并使全篇萦绕着一种低压的悲情,这正是古典文学、戏剧、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因为人类的悲情才是人间最大的文化主题,而最初的喜剧形式只是一种小丑的滑稽表演。
   散文《葵花》是将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截取,将生命运行中各色微茫的不同点,用跳动的音符,将命运的怅然和无奈,将爱情的执著和永恒,将亲情的广阔无边,用《葵花》尽力展现给人们,以一个生活的窄小空间来显示人间的特别意义。
   要理解散文《葵花》的真正指向,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卡夫卡以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深刻的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这篇文章的面世,在全世界引起惊骇:人性是如此的冷酷,在一种极致的状态下,人类的真情人性是集体覆灭。《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竭力想生存却不能如愿,在亲情逐渐显现出的冷漠、嫌弃、憎恶中,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纷飞的雪的散文《葵花》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另一个象征意义来表现人性的复杂性,《葵花》中的“你”是竭力不想生存,而众亲友是用最大努力去挽救“你”的生,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葵花》通过“你”竭力不想生,揭出了爱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引发的惊心动魄甚至超越了《变形记》中极致的冷酷引发的悲悯。《葵花》将死亡、爱情、新生的心理、生理的感官惊骇和灵魂震荡,三位一体的重复交叉在作者设计的超现实文本中,其潜意识下流动的象征喻意暗示了生命流程中的极端悲情。
   纷飞的雪的散文《葵花》是分三个主题来阐述自己对人生态度的重大诠释理解,这三个主题就是死亡、爱情、新生。将如此重大的主题放在一起表述,其文本设计就很难,再将一种极致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暗喻、明示多层次的互换、互补,同时还要尽情地独自表白,最后必须浑为一体,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纷飞的雪做到了。
   散文《葵花》的一开始是十八年后的一次祭奠,从这几段细碎的情景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用这样的叙述节奏,一点点的考验读者的阅读耐心,通过这样的细节叙事节奏来加重读者阅读的压力,从“风声在响,浅草茸茸,有几只蝴蝶亲吻着柔软的草茎……到“毛发粘连,像是被喷了发胶,一撮挨着一撮。”结束,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讲述祭奠的细节,用细致特选的白描手法将一种凄冷、直观、破碎并暗含着沉重伤感意味的语言呈现出来,表达出作者忧灼而孤寂的悲悯心绪。这样叙述的意义在于一层一层地把一种祭奠的凄冷推至极端的眼线之下,并让作者在现场的视角下将故事空间,随着作者的思绪带入下一个故事空间,而下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个局部的展示,因此读者很难拼合出整个故事的全部,从而加大了故事的悬念,以此让故事的情节淡化,而让其精神的意念成为思考的方向。
   这是一个精心的文本设计。
   这场祭奠细节的描述是对亡灵之所冷寂的哀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精致的悬念设计,“风声在响,浅草茸茸,有几只蝴蝶亲吻着柔软的草茎。太阳西沉的时候,蝴蝶飞走了。我也要走了。”这里的“风声在响,浅草茸茸,有几只蝴蝶亲吻着柔软的草茎。”是一个时空,是作者呆呆地坐在那里听“风声在响”,看“浅草茸茸,有几只蝴蝶亲吻着柔软的草茎。”这是一个孤寂的开始画面,这个画面如果是电影手法的话,可以将时间用色调拉长,然而在文章中这种色调的处理较难,很可能产生意会歧义和繁冗拖沓的感觉。因此,作者在文中很快就出现了“太阳西沉的时候,蝴蝶飞走了。我也要走了。”然后就是一长段具有悬念的白描细节的铺设,“我把你没有吃完的水果、糕点放进环保袋里,……我得省一点倒,你也得省点喝。”这一段话在艺术创作中的专业术语叫具有悬念的“情感铺垫”,其意义是将预设的情感缓缓加重,为后面的情感爆发铺设正当的情感线,而使其具有合理性。
   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继续铺垫情节的意义和象征:“我是早上到的。坐了一夜的火车,浑身酸疼,没喝一口水,没进一粒米,胃里空空的,我都能听到咕咕,咕咕的水声,在我的胃里流动。”这段话为何重要呢?首先是“我是早上到的。”这一句是和上一段的“太阳西沉的时候,蝴蝶飞走了。我也要走了。”存在情节上的呼应关系,这表明了一个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待了一整天。而且我是“坐了一夜的火车,浑身酸疼,没喝一口水,没进一粒米,胃里空空的,……”作者此时的“坐了一夜的火车”——是一个路程的交代,也是暗示这是一次专程刻意抵达的行为,又一次制造了悬念——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作者如此这般呢?然而我们的作者还是压着,就是不告诉读者,而是继续铺设悬念。“浑身酸疼,没喝一口水,没进一粒米,胃里空空的,我都能听到咕咕,咕咕的水声,在我的胃里流动。”读者读到这里时不禁大骇——这件事不寻常,居然如此地折磨自己,让自身的状态要与这次不寻常的行为在精神和肉体上暗合。这是一次用自身的所有做与灵魂沟通的预备。
   在人类历史初期的思想培育中,天是至高无尚的,人类的一切重大活动都必须得到天的认可,人必须要和天沟通,担任这个神圣使命的就是祭司、巫、萨满,他们其实是一回事,就是不同的部落不同的叫法。在此,我们就用“巫”这个词吧。“巫”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加上“人”,就是通达天地,中合人意的意思,它蕴含着祖先期望人们能够与天地上下沟通的梦想。“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巫”的前身本义在古代称为能以舞降神的人,现在我们的一些祭祀仪式如:祭孔大典、祭黄帝陵等活动,从服装道具到舞蹈咏颂都是过去“巫”的遗风。中国古代医师也称“巫”,我们现有的巫师,巫婆能看病驱魔就古代巫的传承。
   “巫”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的部落逢事必祭,那时的“巫”首先要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和行为去与天对话。后来的中国文化里凡大事都要用“巫”虔诚的态度去做事,“巫”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孟子·告子下》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白话译文是孟子说:“……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孟子·告子下》里的这一段话,就是“巫”文化的发展继承,其源头就是巫在与天沟通时,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痛苦,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这种才能就是与天沟通的能力。沟通时的手舞足蹈、咏诵唱经就是用一种用肢体语言和浑沌的声音向天地告之自己的需求。
   纷飞的雪此时正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大任是什么呢?作者还是不说,而是将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以及心理变化刻画出来,表现出她“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我给你带了你喜欢吃的,进了你的院子,拎带断了,袋子哗啦一声落在地上,食物掉了下来。有两只芦柑摔破了,流出了汁水。绿豆糕、枣泥糕掉在地上,碎了,碎成粉末,与深褐色的尘土混合。风吹来,散了。”这一切恰巧暗合了孟子在《孟子·告子下》里:“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作者此时要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叙来增加她不具备的才能,只有使她具备了这个正常情况下不具有的才能,才能做成这件大事。
   这是什么大事呢?这时“你”出现了。“才两年没来,你的院子怎么就荒芜成这样?芨芨草、狗尾巴草越长越高,草儿们努力地向着彼此的方向摆动,却怎么也靠近不了。”此时,我们用惊异的眼神读取着作者陈设的这段文字,同时也为作者这煞费苦心的文字营造手段击节。“芨芨草、狗尾巴草越长越高,草儿们努力地向着彼此的方向摆动,却怎么也靠近不了。”一幅荒凉的景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草儿们努力地向着彼此的方向摆动,却怎么也靠近不了。”假若这是一个电影画面,芨芨草和狗尾巴草在微风中,向着彼此的方向摆动,却怎么也靠近不了,一种物种间隔膜和疏离的忧伤之情,就传达到读者的感官,使其此时的思绪进入了一种环境情感渲染下的低沉之境。这里所有的预埋铺垫就为此时的一个“你”,而“你”的出现更为故事的展开制造了更大的悬念——你是谁?能让作者如此折磨自己,要让自身的状态要与这次不寻常的行为在精神和肉体上暗合。
   在下一场的故事叙述中,“你”渐渐地走入我们的视野,“十八年前的农历大年初二,你执意要从一幢高楼的某间屋子搬出,半个月之后就搬到了这里。”这里就是作者今天完成使命的地点,“这是个四方形的屋子,没有窗子没有椅子没有桌子只有一张单人床。房间外面,是宽阔的院子,荒草蔓生,杂花遍野。”读到这里,所有的人都会疑惑: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啊?“你”为什么执意要搬到了这里?“你”到底是什么人?然而,作者就是不说,继续铺垫着悬念中的情感叙述:“你什么都不愿意带,除了那只原木箱子。箱子里放着几朵干枯的葵花、几粒葵花的种子。两支英雄牌钢笔。一叠正方形的碎纸片、一张照片。葵花从原本的金黄色变成了棕黑色,花瓣萎谢,像是迟暮妇人枯黄的毛发。毛发粘连,像是被喷了发胶,一撮挨着一撮。”大家注意一下,此处出现了“葵花”和其它一些与“你”相关的物品。尽管此时读者还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知道了一个重要信息:葵花与“你”有重要的情感连接,其它的物品也会要与你发生关系。但此时的“葵花从原本的金黄色变成了棕黑色,花瓣萎谢,像是迟暮妇人枯黄的毛发。毛发粘连,像是被喷了发胶,一撮挨着一撮。”好一幅凄惨的画面。
   当我们的思绪被这幅凄惨的画面窒息凝固时,“我”的时空转变了,从那个坐了一夜火车抵达的荒草蔓生,杂花遍野的地方,转到了“就在那一年,我搬进了你对面的一幢高楼里。和你的房间仅隔着一条甬道。”作者这是要干什么呢?她想表诉什么呢?“和你的房间仅隔着一条甬道。”这是一条什么甬道呢?从后来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这条甬道就是生与死的隔断象征。作者在此设的象征符号,是她用潜意识里的意念设计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预埋寓意。
   我在高楼里“站在窗前,推开窗子,可以看见斜对面房间里的你——你睡着,沉沉地睡着。”读到这里时,一种相当大的困惑在作者极简文字推动下萦绕在阅读者的思绪里,“你睡着,沉沉地睡着。”这是一个非常寓意深远的思想命题。人类自诞生以来,睡不仅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休息状态,而是上升到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人类的肉体和灵魂在某一阶段,到底是谁在睡着,谁是清醒着。“你睡着,沉沉地睡着。”这里的“你”在此处甚至可以是所有的“你”,也可以是所有的“我”,这种“睡”可以来自遥远的太初,一切物质的最初状态;可以是宇宙的终结,一切物质的最终结局;可以是人之生命的某种状态的消失;可以是人之生命的某中状态的开始。或许通过人类的“睡”和“醒”,来并不时的拷问人们的灵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向何方?这三个哲学上永恒的命题,成了一个无人能解的千古之问。纷飞的雪在此文中,也试图用死亡、爱情、新生这三个主题,阐述自己对这个无人能解的千古之问的一些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到“你”的死亡,而是走了,去了你想去的地方。在一篇类似祭奠的散文中对祭奠对象不用死亡表示,这里有深度的玄机。

共 22185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打开这篇洋洋洒洒长达两万多字的赏析,内心涌起了强烈的震撼:为作者渊博的学识,为其深刻的文学理论高度,更为作者对纷飞的雪的原作《葵花》那深深的懂。 从原作的文学价值到其文本方式,从原作写作的现实意义到其对主题的阐述,本文作者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学到哲学,深入细致地剖析着《葵花》一文的艺术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作者紧紧地扣着原作去条分缕析其叙述节奏的特色,文本设计的巧妙:如情感悬念的设计,铺垫运用的效果,呼应手法的严谨……作者忽而从理论上阐释,忽而从细节处印证,忽而与东西方文学名著对比,带给读者一种深刻厚重的阅读体验。 作者从文学的角度,从哲学的高度,于文字表层着眼,深深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内蕴。“我”与“你”,生与死,新生的阵痛和死亡的解脱……作者高屋建瓴的剖析让读者不仅仅领略到文字本身的魅力,更品味到文章蕴含的哲思意义与现实意义。作者由衷赞美纷飞的雪,说她创造了散文创作的一个全新视觉体验的写作方式。其运用文字调度情感场景手法十分高超,如运用情节象征、画面象征,如运用电影回放的手法,作者可谓逐字逐句地去深刻剖析,用心揣摩,倾情品味。原作品独特的写作态度,巧妙的场景调度,唯美的文本设计,深厚的思想内蕴等,无不被赏析者多层面多角度加以欣赏分析,既紧紧扣住原作的形象与内容,又水乳交融般地加进了赏析者个人独有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艺术观点、艺术兴趣的深层体味,将原作品对个体的悲悯拓展到对此类人整体的担忧,提升了写作之高度。另外对原作推波助澜的镜头感,层出不穷的表现手法,作者都淋漓尽致地呈现于此,其分析的深度与厚度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作者高度评价了纷飞的雪的创新的思维和写作理念:“纷飞的雪是用真实的一个悲情故事作为底色,将强化的细节、象征的符号、情绪的调动、唯美的设计,用流动的意念之笔,有秩序地涂抹在悲情底色上,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散文风格。” 如果说纷飞的雪的《葵花》是一片幽静深邃树木高大繁盛的美丽森林,那么,本文作者《咏叹调里的葵花》便是引导游人通往那优美所在的蜿蜒小径,沿着这条诱人深入的美丽路径,游览者赏尽了芳草萋萋、花艳蝶舞、绿树葱葱等迷人风景,嗅闻着一路清新怡人的芬芳,身不由己沉醉于密林深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策马南山先生犹如技艺高超的国宴大师,借纷飞的雪的《葵花》这新鲜精美的原材料,倾情为读者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愿诸君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精彩佳作,倾情荐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苦尽甘来        2017-12-21 17:17:50
  作者的文字功底深不可测,灵感一蹴而就,如喷涌的泉水,一泻千里。文字在他笔下游走生花,朵朵盛开,璀璨夺目。他博古论今,从结构到语言,从场景到人物,从人性到神性,从意识到潜意识,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性到哲思,从生到死,一系列轮回阐述,诠释了人生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理念价值的精髓,其高度深度厚度解析得酣畅淋漓,无不令人动容。如果《葵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那么南山就是高级的水彩大师兼知音,用“懂得”二字进行锦上添花的解读,把文章升华到最高亮点。原创美,赏析美,编按美,三合一美不胜收,真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认识你们真好!!!
12 楼        文友:苦尽甘来        2017-12-21 17:28:45
  花了两个小时读完,真是美不胜收,受益匪浅,为南山的渊博知识,独特的解析,犀利的笔锋,认真的赏阅点赞!祝您冬安!你总是把文章深藏的潜意识的内涵挖掘出来,看别人看不到,写别人写不出,想别人想不到,懂别人不能懂的东西提炼出来,描摹得入木三分。
13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7-12-21 19:17:49
  十二万分的感谢甘来的到访,你总是这么热情善良真诚,让南山感到人间温暖,流年温情。我是在学习纷飞的雪的文章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在读一些名著时才有的灵魂震荡。我在读了许多篇以后更加感到震惊——这个灵魂不寻常。因此我就想写一些感想,就有了这许多文字。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东西我没写出来,主要是怕冲淡主题,但纷飞的雪写出来了,就是让高尚和卑鄙的灵魂在同一时刻碰撞,让人性中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现实意义和永恒的美学价值,就像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里的精神启蒙。文字是美好的,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然而文字也是无辜的,它可以被利用成为撒旦的帮凶,所以读纷飞的雪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良心在哭泣,这就是让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动因。再次谢谢甘来!
人生如梦
14 楼        文友:唐柳        2017-12-22 09:13:09
  南山兄的赏析让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汪洋恣肆”这四个字,南山兄是当得起的。对于每一篇文章中的潜意识,我把它称之为“神力”。我是一个有些悲观的人。我有时会想,远远的高天之上,是否有一双慧眼,俯瞰这茫茫大地;是否有一只大手,为智识封闭的我们醍醐灌顶?一百多年前,尼采高呼:上帝死了!而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就隐约猜到神灵之力的消逝——从盘古而至后羿,一个个神力下降不说,都逃脱不掉死亡的注定。甚至神农的去世,不过几株野草罢了。纷飞的雪的文章我时常看,但我不敢赏析,甚至,不敢细读。我觉得,她是为数不多的残存神力的作者,她不动声色的倾诉,她几乎无法捕捉的忏悔,她细若蚊蝇的呐喊,像一缕一缕轻烟,弥漫在无边的沉寂与虚空之中,她的文字让我触摸到茫然与痛苦。所以,我会看她的文字,从中感受那极为宝贵的残存神力;但我又不敢解析,我怕杨朱流涕、阮籍捶胸般悲从中来。但我又觉得,所有读过纷飞的雪的文字的人都应该感谢南山兄,他的挖掘与寻找,甚至比作者本身更深入。而我,只想静静浏览她的文章。我喜欢庄子的黑色预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只要她能用自己残存的神力,走好承诺的路,为自己、为别人开创文学的另一个视角,她就是勇者,就是英雄,就是骑神龙、驱鬼神、威风凛凛的神禹。
携文字之精华,震男儿之雄风
15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7-12-22 18:21:22
  昨晚梦见一大鹏飞至流年,心中一惊,甚感困惑。今天一看原来是唐柳老弟驾到,真乃久旱逢甘霖,它乡遇故知,让南山动容。唐柳老弟一出动就不寻常,携风夹电,一展燕赵之威,恰赵子龙横空出世,气势非凡。曾记起在菊韵和老弟闲聊,特佩服唐柳君才华人品,文思气节。也曾想写一篇《唐柳赋》赞其高洁,但未成篇,但记得两句:曾任御前行走,却视为街角痰桶。至今想来,这作为唐柳老弟为真君子之赞,实至名归。老弟今日前来美言,南山特高兴,因为南山也是俗人一个,喜欢听好话。但细想之下,还是把唐柳老弟美言当作鞭策之力,再写更好一点的文字为妙。纷飞的雪的文章内涵深邃,其高贵的写作姿态非一般人可及,南山也是在学习中,稍作随想,拨开大幕一角,让其灿烂泄出耀眼之芒,也是一种学习。纷飞的雪近日出版新书一册,名曰《亲爱的旧时光》,里面尽藏她多年精品文章,实为学习收藏的典籍,望唐柳老弟倾力推荐,也是为民造福之举,胜过修葺七级浮屠。再次感谢唐柳老弟光临,祝君万事如意!
人生如梦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