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嫂
花嫂不花,男人走了,她一个人拉扯个孩子,一直不愿改嫁。
山里山外,托人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她都一一拒绝,嘴里只说一句:“孩子还小,我不想给他找个后爹。”
来的人一再承诺,表示一定会善待孩子,她却一直不肯答应。也有同村的单身光棍汉子们,见她不嫁便常常挑逗。她去村前打水,有人见了就挑逗一句:“花嫂,自个儿出来挑水呀,你要是嫁了我,这水我就替你挑了!”她听了就把扁担往那人身前一递,那人见了也就躲了。好像生怕会惹来了什么闲话似的。
也有那脸皮厚的,常常在门前戏弄说:“花嫂,你要是跟了我,我准让你的日子过得比你男人在时还好!”她听了就回敬一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有那胆子大的,常常在门前调戏逗弄,动手动脚。好几回,村前那哑巴经过时碰到了,急得“咿咿哇哇”的比划着直嚷嚷。别人自然不会在乎一个哑巴的出现或干预,话都说不全,他能怎么着!她也没有太在意。
忽然有一回,她挣脱不了别人的纠缠,那哑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往那人身后就是一棍子。那人受了疼心虚就走了,哑巴也“哇哇”的跟着离去。她也没把这事往心上去。
有一天,她一夜起来,忽然发现她日前刚割下的麦茬地被人翻耕了一半。她一时纳闷,却想不出是谁会这么好心。于是她多了个心眼,她想,这地还没耕完,那人晚上一定还会再来。于是天晚时,她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地里去看。她一看,却发现那哑巴正挥着牛鞭,“咿咿呀呀”地吆着牛帮她翻地。她想上前劝走他,可又怕他见了她尴尬。想了想,她就悄悄地回家了。
回到家里,她翻来覆去的想了一夜。第二天,她忽然找到村上一长者,她对长者说,她要嫁给哑巴。
长者一听就愣了,怔怔地看着她,说:“你是疯了还是傻了呀?那么多身强体壮、四肢健全的人上门提亲你都不嫁,你却要嫁给一个哑巴!”
她却说:“他人哑心不哑。”
长者拗不过,就答应了她。
在长者的撮合下,她与那哑巴成了亲。
村里的男人女人们知道了,都说她傻。她却说:“我一个庄稼女人图个啥,就图过个安稳日子!”这话听着简单,女人们心里却酸酸的。她却把哑巴替她耕地的事一直埋在心里,从来不愿与人说。
就连哑巴,也一直不知道她为啥要嫁给他!
这篇作品写人物有个特点:不是靠叙述,而是靠“细节描写”。
“哑巴”是怎么写“活”的?两个“细节”:第一个,有人调戏“花嫂”,“花嫂”正摆脱不了纠缠时,“哑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往那人身后就是一棍子。那人受了疼心虚就走了,哑巴也‘哇哇’的跟着离去。”第二个,“花嫂”发现她的地有人帮她翻耕了,“于是天晚时,她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地里去看。她一看,却发现那哑巴正挥着牛鞭,‘咿咿呀呀’地吆着牛帮她翻地。”这两个细节笔墨不多,可“哑巴”正直、善良、关心体贴人的性格跃然在纸上。
“花嫂”的人物形象又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有三个细节:第一个,“寡妇门前是非多”,经常有人来头挑逗、戏弄,“花嫂”的回答却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第二个,对“哑巴”的两次真心帮助,她虽然都一句话没说,但却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第三个,“她忽然找到村上一长者,她对长者说,她要嫁给哑巴。”这三个细节和写“哑巴”的两个细节相比,虽然前者要形象些,后者不够完整,但“花嫂”的朴实、厚道和倔强的性格也仍然跃然在纸上。
可以这样说:微型小说的创作,就是“细节描写”的创作。长篇、中篇、短篇都可以借助心理活动的描写、外形的表达、较长的对话及较详细的情景描写等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但是,微型小说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在几百字或千把字的篇幅中,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要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确实是很难的,靠什么?只有靠“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微型小说的创作只要肯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我敢肯定,是会收到成功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