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荷塘“有奖金”征文】授人以渔(小说)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授人以渔(小说)


作者:泽文居士 童生,80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2发表时间:2017-12-18 21:56:41
摘要:小说主要叙说了孙承恩回家乡精准扶贫时的经历与体验,重点反映了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应注意给贫困村与贫困户输血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一阵和煦的风缓缓地吹过金秋的原野,湛蓝湛蓝的天空清澈透亮,漫山遍野的野菊花肆意绽放,一群群可爱的小麻雀正在田间地头追逐嬉戏,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在茂密的树林里窜上窜下。乡亲们正在忙碌着收割金灿灿的庄稼,一声声欢歌、一句句笑语交相辉映,一起奏响了繁忙的秋收交响乐……
   小轿车在青青的乡村公路上快速行驶着,孙承恩坐在副驾上思绪万千。一座座熟悉的山峦,在眼前一一掠过。此时,苍翠的山峰显得是那么亲切、那么迷人!路边一声声蟋蟀的鸣叫,勾起了他记忆深处如烟如雾的乡愁……
   车一晃就到了他阔别了十多年的家乡的老鹰嘴山坡上,面对洒下他儿时欢乐的一道道山梁,孙承恩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切地让司机小陈把车停在路旁。这时,他想好好地看一下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的容颜,重温一下往昔的记忆……
   孙承恩自从考上大学之后,就很少回过老家。仅仅是十多年前母亲去世时来过一趟。当时由于单位有急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藏了母亲后,他就急匆匆地赶回了省城。老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村子里也没有直系的亲戚,再加上省城离老家有上千里的路程,来去一趟不方便,因而他已经十多年没有回老家了。
   最近几年,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全省进行得如火如荼。他的单位省财政厅正好被委派承包孙承恩的出生地孙树村,当知道单位承包自己家乡的扶贫工作时,他就强烈要求回去一趟。当然,这也是单位领导所希望的好事情,因为只有他最熟悉孙树村的具体情况,他下去更有利于开展扶贫工作。对于孙承恩来说,真是天赐良机,这不仅能回到让他牵肠挂肚的故乡,同时也能够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出一份力尽一点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回来的这个时间正好是金秋十月,站在老鹰嘴的坡梁上,一阵阵柔和的微风掺杂着农田里庄稼和瓜果的清香,和着一缕缕久违了的泥土气息,一下子钻入了他的五脏六腑,让多年没有回老家的他如痴如醉。他看到全村到处都是硬化了的水泥路,像一条条小青龙舞动在家乡的原野上,一排排崭新的红砖琉璃瓦房,映照在金灿灿的夕阳下,尽情地诉说着孙树村这十多年的巨变,这能不让他高兴吗?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庄到处洋溢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
  
   二
   当孙承恩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了他,他赶忙接通电话,才知道是本乡的乡长打来的。电话上说,他们已经在孙树村的村委会办公楼前的老年人活动广场等了整整六个多小时了,村干部与乡亲们正举行一个欢迎省上精准扶贫工作组的仪式,人们已经等不及了。他接完电话,赶紧催司机小陈和其他几位省上和县上派来的工作人员上车赶路。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老年人活动广场,那儿聚了很多人,除了乡镇上的负责人与村干部之外,还来了好多孙树村的男女老少。他们下车时,一下子涌来了一些人,孙承恩激动地走上前,同在场的每个老乡一一握手问候。乡亲们一看是孙承恩带着工作组回来负责搞孙树村的扶贫建设,所有人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乡长热情地把孙承恩迎上了主席台,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欢迎仪式结束后,工作组一行人正式入住孙树村了。
   孙承恩把随行的其他人员安顿好之后,就亟不可待地挨家挨户地看望乡亲。他用了两天时间拜访了全村大多数人家,除了几户大门紧闭的人家之外,无一家落下。
  
   三
   孙承恩一边跟各级干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事宜,一边到他小时候玩过的地方四处转悠,他想了解清楚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变化。这次回家乡,其实他最想见到的人是他小时候的玩伴孙二狗。回老家的第二天,他就急不可待地去看二狗,但当他来到二狗家时,大门却紧闭着。他向左邻右舍打听,人们都说二狗在家。可他接连好几次找二狗,大门总是锁着,这让他很是纳闷。
   他来村上已经一周多了。在第八天的晚上,村干部组织来村工作组跟村上的贫困户见面。晚上七点左右,村上所有的贫困户三三两两的来到村委会办公室,七点半会议准时开始了,村干部向他们讲解了国家扶贫的相关政策。到了救济款发放时间,孙承恩亲热地把救济金送到每个人手里,并且热情地跟他们握手问候,但当他发放到最后一个人时,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他一直着急寻找的孙二狗正颤颤巍巍地躲在村委会会议室的角落。
   二狗很难为情地说了一声:“承恩,你回来了。”这一声问候,让孙承恩心里一颤,但他忍住了激动的心情。看着孙二狗戴着一顶很旧的鸭舌帽,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迷彩服,花白的头发好像半年没理了,已经钻进了衣领,满脸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双浑浊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整个人明显比实际年龄苍老了十多岁。他跟孙承恩说话时,双手插在裤兜儿里,蜷缩着身子,一双游移不定而又麻木不仁的眼神,时不时地左顾右盼。
   看到二狗的样子,孙承恩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他不敢相信,十多年时间生活竟然让他儿时的好朋友变成了现在这样的人,他隐隐约约地猜到了二狗躲着自己的原因了。
   孙承恩随即说道:“二狗,我已经找你好几回了,想到你家看看你和大娘,但我来时大门总是锁着。”
   “嗯……”孙二狗支支吾吾半天没说一句完整的话,他明显是在躲避孙承恩。看到这种情况,孙承恩也没多问,就把救济金放在二狗手里。二狗二话没说,一转身飞快地跑了。
   这让孙承恩很不理解。开完会之后,他向村干部打听情况,才知道孙二狗日子过得很惨。四年前媳妇和他离婚了,跟外省的一个老头子结了婚,家里只留下孙二狗、七十多岁的孙大娘和两个十多岁的儿子。他自从离婚以后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整个人完全变了样。只要村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就喝酒,并且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孙大娘体弱多病,两个孙子也没人管教,辍学了四处转悠。听了村干部的话后,那天晚上,孙承恩彻夜难眠……
  
   四
   他和二狗以前的事还历历在目,此刻一一浮现在脑海里。小时候,他和二狗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一起玩,一起放牲口,一起上学。孙二狗出身比较好,九十年代初期他爸当时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威望的村长,在孙树村简直说是能呼风唤雨响当当的人物,人人见了都毕恭毕敬的。二狗家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在村子里,孙二狗是出了名的小霸王,不管谁家的孩子他都欺负,但唯独对孙承恩照顾有加。孙承恩八岁的时候,当教师的爸爸得了重病,不久就丢下他们母子俩离开了人世。从那以后,孙承恩母子相依为命,妈妈是村子里的民办教师,他们就靠妈妈一月三十几块钱的工资,艰难地度着苦难日子。村子里很少有人正眼瞧过孙承恩,但不知怎么了,二狗对孙承恩却是另眼相待。
   他们从村学毕业后,两人一起就到距离孙树村二十里开外的镇上读书。由于学习很刻苦,他们俩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两个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立志将来一定要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离开贫穷落后的孙树村到外面去闯荡。
   世事难料,他们考上初中后,孙二狗开始慢慢变了,对学习越来越不上心了,经常迟到并无故逃课,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他还时常动员孙承恩别念书了,总是说读书没意思,甚至堕落到了晚上钻进镇子上的录像厅里不出来。由于家境贫穷,再加上妈妈对承恩的学习要求很严,他并没有受二狗不良习气的影响。他总认为自己家里穷,根本不能跟人家二狗比,二狗爸是村长,家境又好,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的。
   初二时,孙二狗就辍学了,他爸急切地把村子里有名的村花委托媒人定成了二狗的媳妇,一年以后就结婚了。二狗结婚时,村长为了彰显身份和阔气,大摆酒席五天五夜,整个婚礼办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全村人没有不羡慕的没有不称赞的。
   孙承恩总是看见妈妈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一边在村学校里教书,一边干着田地里繁重的农活。人家结婚喜庆的日子里,妈妈偷偷地伤心落泪。她一再提醒孙承恩:“承恩,你是苦命娃,虽然二狗对你很好,但咱别跟他比,二狗靠他爸有享不完的福,要啥有啥,而你只能靠自己,好好念书吧,多读一点书,你将来就有希望了,否则哪有女娃能看上?”承恩默默地点头答应。
   从此,孙承恩渐渐地远离了二狗,一门心思读书。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读完大学后又留在省城工作,但是没多过久妈妈就一病不起,由于这十几年妈妈咬着牙关供他上学,有病舍不得花钱吃药,多年来积劳成疾。最后,儿子成功了,她却遗憾地走了。
   往事一幕幕在孙承恩脑海里呈现。他一直弄不明白,二狗怎么就把日子过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五
   第二天天刚刚亮,孙承恩同上村长一起去了二狗家。村长替他叫开了门,二狗慢悠悠地从炕上下来,很不情愿地让座,招呼承恩与村长。孙大娘看见孙承恩,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孙承恩上前紧紧地握住孙大娘的手,心里一下子仿佛打翻了五味瓶。离开家乡的这十多年,他没想到以前精明能干的孙大娘变化如此之大,他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在站在他面前的孙大娘,佝偻着身子,手拄着一根脏兮兮的拐杖,托着一双罗圈腿,满头白发就像鸡窝一样凌乱,满口的牙子已经脱落得还剩黝黑黝黑的两颗门牙,一双浑浊的老花眼还挂着残泪,脸上布满了苍老的皱纹,浑身上下瘦骨嶙峋,一双枯柴似的手不停地颤抖着……
   孙大娘见孙承恩专门来看望她们一家人,既感动又心酸,老人一下子拉开了话匣子。“承恩,麻烦你好好开导开导二狗,当初他爸正能干的时候,你们一起读书,而我的这宝贝儿子不好好念书,只知道花钱混日子。现在可好,四十多岁的人了,懒庄稼汉一个,家里的啥责任也不负,连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不好好操心教育。几年前媳妇跟人跑了,现在他一天就只知道抽烟喝酒,十天里有九天喝醉酒。一年四季窝在家里,也不出门打工。两个孙子也不学好,不好好念书,到处游逛。这日子,你说啥时候是个尽头?”孙大娘她一边说着,一边呜咽着哭了起来。
   “哭!哭!你逢人就哭,一天就只知道哭,你烦不烦人,我这辈子的霉运都是因为你的丧门星似的哭带来的!”孙二狗在一旁气愤地数落着孙大娘。
   “你看人家承恩,八岁上离开他爸,一门心思的念书,现在做了这么大的官回来了,人家的祖宗脸上多有光彩,承恩靠过谁?人家也向你一样总是埋怨大人吗?你这样的死稀泥你爸扶持了多半辈子都没扶起来,两年前气死了你爸,现在又成天跟我过不去……”
   “人家承恩命好,我命运不济,我没本事,你满意了吗?”孙二狗说着,“咣”一声随手重重地摔门,气哄哄地扬长而去。
   孙承恩看着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的孙大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他和村长只能一个劲儿地安慰孙大娘。不一会儿到了中午,二狗的两个儿子回来了,一进大门就嚷着要吃午饭,两个孩子嘴里都叼着烟,满头染成了金黄色的头发,脸上的横肉,一看就不是善茬儿,他们完全继承了孙二狗的衣钵。
   面对这样可怜而又可恨的一家人,孙承恩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二狗家……
   但想到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孙二狗,孙承恩又于心不忍。于是,他跟村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大家都摇头叹息,其实二狗在没有离婚之前,国家就帮扶他家盖起来砖房,但是他好吃懒做,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村子里的壮年劳动力都出门打工,而他怕出远门,让媳妇到大城市当保姆,结果落了个鸡飞蛋打两头空的境地。村里人认为离婚这件事会让他彻底醒悟,但他却变本加厉,一年四季只等国家的救济金,酗酒赌博成了家常便饭。
  
   六
   回家乡精准扶贫的这段日子里,孙承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像孙二狗这样的贫困户,国家扶持啥时候是个尽头?况且,这些人由于小时候教育的缺失,文化程度不高,多年来养成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导致他们只有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思想,更让人忧心的是他们下一代的教育又跟不上。这种精神上的贫困会一代一代传导下去,孩子们的将来怎么办?
   孙承恩忧心忡忡的不仅是孙二狗的堕落,更严重的问题是两个孩子的学坏。要想拯救孙二狗一家人,最有效的办法是挽救快要掉下悬崖的两个孩子。上一代人的婚姻生活也许没办法了,但教育好下一代是把这个家庭拖入正道的最好办法。于是,孙承恩就花时间去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希望孩子能好好上学读书。
   刚开始,孙二狗极力反对孩子继续上学,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他根本供应不起两个娃读书的花费,孙大娘也在犹豫之中,两个孩子已经逛野了,提起去学校头都疼。孙承恩并没有灰心泄气,他到处联系扶贫救济基金会,经过他跟各级组织的努力协商,中华救济基金会答应常年帮扶这两个孩子。这样,就把他们从初中到大学的上学费用问题解决了。然后他又专门带两个孩子在省城自己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让孩子开开眼界,了解了解外面的世界。
   他还把孩子带到好几所大学参观了一圈。在孙承恩千方百计教育和苦口婆心劝说下,两个孩子终于幡然醒悟,相继又回到了学校,认真地去读书了。
  
   七
   孙承恩在孙树村的扶贫工作一晃六年时间过去了,在他的帮助下,村子里盖起了幼儿园和农家书屋,并且他还建议县政府分配刚毕业的大学生进村担任村干部。几年下来,村上建起了好几个现代化的温室蔬菜大棚,还有十多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合伙创办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家畜养殖场。最让他得意的是在他的监护下孙二狗的两个孩子相继考上了大学和高职院校。孙二狗看到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也痛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时常去村子里的养殖场打工挣钱。
   当孙承恩看到自己回家乡六年丰硕的扶贫成果,他如释重负并开心地笑了。他回省城汇报完自己的工作之后,领导让他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写成了材料,并上交给了省精准扶贫办公室。不久,孙承恩的经验引起了省上有关领导的重视,他们组织全省各地的精准扶贫负责人在孙树村开现场参观学习交流会,当然孙承恩是主要宣讲人。
   在现场会上,孙承恩给各位来宾详细介绍了他这六年的扶贫经历和体会,他激动地讲道:“……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治贫先治愚,抓好下一代的教育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同时,让大学生进驻农村工作,既能锻炼他们的毅力,又能给闭塞落后的农村带去新思想新观念。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让农业科技进田间地头。这样,不仅能使农民群众很快受益,也能彻底改变他们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给农村扶贫输血的同时,更要想方设法地培养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才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而农村的造血功能主要来自于,加大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同时更重要的是各级组织应该协调狠抓贫困户下一代的思想和学习的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铲除贫困的根源,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共 57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社会意义的时代小说!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小说采用顺序和插叙手法,以孙承恩回家乡精准扶贫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故事,告诉广大扶贫工作者,注意给贫困村与贫困户输血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值得宣传和推广。小说中的孙承恩回到家乡孙树村扶贫,家乡的变化让他惊喜,贫困户又让他心牵,尤其是儿时风光无限的伙伴孙二狗的现状让他震惊气愤又心酸。他深入了解情况后,决定先帮孙二狗的两个儿子上学,他说服了二狗,又到处联系到了助学资金,让两个孩子相继回到了学校。孙承恩回家乡六年扶贫成果是丰硕的,而他的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亮点。小说行文自如,条理清晰,情节自然发现,现实与回忆交替,人物刻画逼真,细节突显人物个性,不同个性唱响了一曲扶贫的赞歌,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18 21:58:59
  一篇值得每一个扶贫工作学习的小说!为孙承恩点赞!
2 楼        文友:泽文居士        2017-12-18 22:45:08
  谢谢红叶,辛苦了!
张俊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