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守望永远的精神家园(随笔) ——为“悦读济宁”读书会而作
悦读济宁的各位文学前辈,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咱“悦读济宁”群里的一名普通书友,在群里的昵称是雅净作文宋老师,真名叫做宋丽鹃。还记得吗?我是数月前董玉方作品《哑语》的领读先生(还有伊沙作品《张常氏,你的保姆》等,总共做过三次领读先生)。今天,我很感谢“悦读济宁”读书会,让我高兴而又荣幸地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我多年来读书的心得体会。
我热爱读书,源于家族的熏陶,即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家族涌现出7个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我的大姨兄陈宪禧还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北大毕业生。我还清晰地记得,因为家长始终重视我们的学习,因爱读书、成绩好多次受到老师表扬时的情形。老师表扬一次,我能高兴至少一个星期。
我热爱读书,有几个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的画面功不可没:或许是因为我高中时作为语文科代表,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节选自姚雪垠先生的名著《李自成》的一篇文章《虎吼雷鸣马萧萧》,受到全班师生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的鼓励吧;或许是因为高中时语文特别棒,有同学不相信,便拿着语文书,一口气问了我不下几十个语文问题,都没有难倒我,我无意间“一战成名”,被同学们誉为“活字典”这件事的再一次鼓励吧;或许是上大学时教我们写作课的李德军教授,曾对全班同学说的“你们这一级中文系就出了一个宋丽鹃”的激励吧;更或许是觉得自己今后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出人头地,不要指望别人、而要发奋努力全靠自己吧——总之,我自从识字至今的几十年间,都保持着对于书本、对于知识的高度热情和无垠渴望。
我在《三十岁说》、《与诗相伴》等散文中,都不止一次地描述过这种情形。
我至今记得8岁时,家里停电了,我在屋外的星光下读老作家冯德英的《迎春花》时的情形;我还记得为了让我赶快写完作业,哥哥把小说一次次给我藏起来,我总是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地找到小说的情景;我更忘不了恩师李木生先生当年主持《济宁日报》副刊部(后来更名为《星期天刊》),鼓励我写作发表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刊登到《济宁日报》上。后来经过水滴石穿般的不懈努力,我的文学作品也能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那时的我,只有20多岁。
在8年前的2008年,有一期《济宁日报》(记不清确切日期了,现在仅有复印件),我在刊登文学作品的文化版发表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十五年的心心念念》。我用了第二人称,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达我对一本书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多像儿时的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对于魂牵梦绕的《山海经》的渴望。这就是此时此刻,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文章。
在此,我不想再给大家讲述,有关这篇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因为每一个读者朋友的眼睛,都是不揉沙子雪亮雪亮的,透过我这篇拙文的字里行间,他们更有超乎我想象力的能力水平,还原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这篇《十五年的心心念念》,全文如下:
初识你,是源于十五年前。那时,青春的我,工作之余,没有别的爱好,只喜欢被浓浓的氤氲弥散的书香气息所包围。从上高中就学中文、后来又读了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我,对所能买到、看到的报刊的副刊版情有独钟。1994年的那个夏季的清晨,就在我所在单位的办公室里,大众日报副刊版的连续两天的连载,让我从此对你心心念念。那是一篇创作随笔。出自一位我慕名已久的女作家之手,题目叫做《故事以外的故事》。我看完之后便欲罢不能。
我轰然间爱上了那些文字,那个凄美感伤的不仅仅是爱情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些。大学时很赏识我的教写作课的李德军教授,让我记住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灵感的到来是一种甜蜜的颤栗。”自那个清晨以后,我便心甘情愿地掉进了那个甜蜜的陷阱,这个甜蜜的陷阱里更有着甜蜜的忧伤。
我知道从那个清晨起,我便开始对你心心念念了。一往情深情有独钟地对你心心念念了。
那个心心念念里,有枪林弹雨,更有诗情画意的旖旎风景;有血雨腥风,更有九曲回肠的醇酪般的爱情。
贾起、朱小玲、张恺之、婴音……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从此就心心念念地镌刻在我的永不老去的记忆里。
跑遍家乡的书店,我望眼欲穿,没有我心心念念的你的身影;差旅在外,我处处留神。我看不到你!难道你不知道,我的每一个夜与昼,我的一年又一年,都在与从未谋面的你共命运同呼吸。
寻寻觅觅,一年又一年。既没见转机,却也从没放弃。我曾放言,如果我能见到这位女作家文集的全部,500块钱拿下我都认!
终于。十五年后。天眼豁然洞开。可曾因为我的心诚则灵?!
我办公室的同事、教美术的鲍老师,听了我对你的不可割舍的感情的来龙去脉,帮我在“蔚蓝网”上寻觅到了你。当然,费了许许多多的功夫也费了许许多多的心机。
书费加上邮资、迎娶你只用了我25元。我现在将寻你、觅你的全部足迹,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我们相逢的那一天是2008年4月25日。
你来的那天,我防不胜防、怀疑是在白日做梦。不敢正眼瞧你,刚上完课,手没洗。很快地调适心情,迎接你这个心心念念的爱人的到来。
这之后的无数个夜晚,我和我的爱人心心相印、相看两不厌。
无数个夜晚里,真的应了宋人秦观的那句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是到了解开谜底的时候了:我的爱人是《赤彤丹朱》。他的妈妈叫做张抗抗。
我的作品读完了。由于是八年前的文章,现在回头看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为了纪念,我保持了它的原貌,所以还需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现在,我想说,读书的好处显而易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苏轼亦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个排比句,又是多么得气势非凡气贯长虹。而长得像我表嫂的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读书使人优美。”不错的,读书是最好的营养品和化妆品,是通向高贵的最低的门槛。所以,我喜欢读书,喜欢用文字来表情达意,譬如喜欢用诗歌来抒写我所喜欢的歌曲的感悟,取名为《音乐的感觉》,比如听《红旗飘飘》的感悟,我取名为《谛听一支歌》。诗歌是由三节相同的句式组成的一个大排比段完成的。
还有,在我的课堂上,我现场引导学生,将各种文体改写成具有诗情画意的诗歌,很多学生现在都爱上了诗歌,爱上了阅读,小小年纪(最小的7岁,小学二年级),都能写作并发表作品了——这是让我感到多么欣慰的一件事啊!
现在,来了灵感时,一天写上近万字的小说,再也不是天方夜谭,我几年前的小说《寻女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或者一天写上一、二百行的诗歌,也是再寻常不过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李木生先生的力作《孔子传》研讨会第三天写的88行、616字的诗歌,连写加修改,仅用了一上午;而前些年,我随作协下基层采风的诗歌《风景这边独好》,近140行,也是一天之内写出来的。
宋代文学家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因为长达数十年的热爱阅读,我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广博,在课堂上常常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很多家长、孩子在听了我的课以后,都由衷得赞不绝口肃然起敬,原来对作文有抵触和逆反心理的孩子,有很多仅仅只用一堂课的功夫,就开始变得热爱学习了。
热爱阅读,让我的两个孩子也受益匪浅。因为我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家中的俩宝自上学至今,都是大家心目中的学霸。小宝高明净现年16岁,发表纯文学作品9年,已经有百余篇作品面世,现就读于济宁一中文科科技班(著名词作家乔羽乔老校友,济宁一中校名题字即为乔羽乔老爷子)。2017年4月,高明净荣获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IC)三等奖;5月,她的书法作品荣获全国金奖;7月,她的小说《黑欲》获得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大宝高雅发表纯文学作品已有15年,且在大学本科四年以蝉联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提前一年被成功保研到帝都的985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业的深造。大宝被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赞誉为“获奖专业户”。尤其令我欣慰和骄傲的是,今年四月,由于一贯地爱学善学乐学,我的大宝还以出类拔萃的优异成绩,荣获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
独木难成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阅读吧。对阅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犹如一颗颗美好的种子,有了适宜的阳光、空气和水,天长日久水滴石穿,不远的未来,我们就会欣慰地看到一棵棵参天碧绿的参天大树。
最后,请允许我,以我在1998年7月17日发表在我们济宁报刊文化版头条的一首诗,作为这篇文章的尾声部分:
《守望永远的精神家园》
——世界百篇文学名著印象记
神交已久景仰已久
这些殚精竭虑的智慧酿制的经典
自诞生那一刻起
生命的极限便注定是永远
一遍又一遍,意境洞开
一遍又一遍,我的情感湿润
融入你的其间
视你们犹若神明
读你们心先纯净
像我隔着千代的祖先
是那样得熟悉而遥远
恍若我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
是那样得亲近而又年轻
迢遥的背景定格为土壤
你们因此而光荣诞生
诞生了就不再陨落凋谢
婀娜成这世界亭亭玉立的风景
读你们渐入佳境
读你们引人入胜
是世间最美的醇酪,我饮下
觉得生活在人间是多么美好
又多么荣幸
那些鲜鲜活活的形象
让人生发出摇曳多姿的情感
成为文学艺术源清流洁的渊源
最丰富多彩的想像
最发人深省的主题
睁大眼睛仔细探看
都会从此找到最完美的展现
历久弥新馨香如故
是最精美的食粮和营养
是我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是从亘古照耀到今朝不落的太阳
大千世界人间万象
无声拨动情感的琴弦
让心灵长久地唏嘘和流连
逝者如斯古今一样
这世界变来变去变去变来
变不出文学大师们的眼光和手掌
那洞穿秋毫的大智大慧
使他们
永远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里
一代又一代人捧读
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睛
被沐浴被启迪被点亮
……
悦读济宁读书会的亲爱的朋友们,我的关于读书、写作的分享,到此就暂时先告一段落了,挂一漏万之处,恳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7.12.19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