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青春】文昌楼村印象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青春】文昌楼村印象记(散文)


作者:李自立 秀才,2815.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47发表时间:2017-12-19 18:24:30
摘要: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村子里家家户户修建大瓦房。九十年代,又在公路两旁修建平房。大致在两千年后,村庄里父辈居们住过的窑洞,老庄基还田,终于夷为了平地。根据目前的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许我们文昌楼店,这个古老的村庄,这个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村庄会逐渐消失在茫茫红尘,虽然窑洞和老屋已经不见了踪影,老去的先人们由于生老病死,已经撒手人寰而去,可是,在我的大脑里,村庄、老屋、还有那些熟悉的古树,和蔼可亲的亲人们,却依然会永远深藏于我的心中……

【丁香青春】文昌楼村印象记(散文) 当我有了记忆的时候,具体是阿(哪)一年,我也不知道,是也来(昨天),还是前个(昨天的昨天),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是在只达(这里)还是唔达(那里),到底是阿达(哪里)?我确实迷迷糊糊了,因为我的撒(头,头脑)记忆力确实不行。反正就是在我还是一个碎仔娃(很小的孩子)的时候,我就记得很多日嘛苦楚(纷繁杂乱)的事情。不过,就是从那个时候,我的撒(大脑)里边就有了自己庄庄(村庄)的记忆和很多的古经(故事)。阿(也)就是这些岁嘛苦楚(意思就是好凌乱、很繁杂)的往事,让我心里有一点点难怅(惆怅,忧虑)和一点点念想(对于往事的回忆),今个(今天)无聊(闲暇悠闲)没事,不妨拾翻(倒腾,折腾)出来,和大家一起到我村逛一哈(一下子),虽然,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很不搭眼(不中看),可他是我们庄庄人麻山气(形容人很多)时候的故事。
   我们庄庄,儿时的记忆里,是一个罗圈(圆形)形状的小村,村子当时名称叫文昌楼店。文昌楼店的称呼来历,估计跟村子东北角的文昌庙有很大关系,文昌楼何人何时修筑?又是何时拆除均未有文字记载。不过,等我成人知事,文昌楼已经是一堆瓦砾,狼藉一片,据说是“破四旧”的年代,被那些积极分子给日蹋(破坏)了,这件事,以前曾经其他文字里提说(提起)过,因此我不在繁琐(啰嗦)陈词。
   我们村子里共有四大户,黄姓是本户,李姓是外来户,李姓共有四大户,均来自于本镇的水口镇西留村。黄姓住村当冲(中间)称渠老家,(渠老,沟的最深处,在这里指黄涧的分支,马槽沟的最顶端),他们是村子的本户,人口较多。等我有了记忆,基本已经全是叔辈。唯有七舅爷年龄辈份最高,因为我们和黄家前辈有姻亲关系,我的父亲称呼他老人家七舅。叔辈的人口已经很多,也就不必一一详述。
   李姓四户中,其中对岸子李家,就是我家老屋对门,和我家隔沟相望。是我们村辈分最高一户。和父亲同龄的人几乎都是我们的老爷辈,他们的父辈也就是祖爷辈的,我印象中就见过他们的父亲一面,当时就住在他家的大瓦房里,我不知道老人家的名讳,只知道村子里人因为老人家撒(头)很大,所以称呼其人外号“驴撒(驴头)老汉”,此人人高马大,我们有记忆时候,他已经卧床不起,他的儿子们共有三人,都是我的老爷,三位都是村里老实巴结的农民,其中大老爷住大瓦房,其他弟兄都住沟边土窑洞。老大自幼是我老爷的学生,其人虽然农民很爱看书,据村子人说,他家有好几部古书,其中好像有一本名叫《古奇门遁》、还有一本《投天机》。二老爷是个聋子,记忆中一直给村上放羊,干农活很卖力,是个踏实的农民,他在农业社(生产队)干活,村上人对他都很称赞也很佩服他的苦行(能吃苦耐劳的意思)好。三老爷好像参加过抗美元朝的战争,据说他的大女子(女儿)叫朝朝,因为是他参军入朝那年所生因此取名。抗美援朝结束后,退伍回家务农,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政府好像并没有因为他是国家的功臣,而有啥特殊的照顾。对岸子的老屋和我家的老屋隔沟相望,他家老屋岸背上有个古老的桑树(窑洞顶称岸背),夏天我也曾经去老桑树底下捡拾桑儿(桑葚)吃。在老屋前面,有几颗古老的国槐树和皂桷树,他们的老屋院子里养了很多的土蜂(土蜜蜂也是野蜜蜂)。从对岸老爷家门前翻过马槽沟渠,就会很快来到我家老屋门前,只需要一锅烟的功夫。
   我家老屋门前,东边也有一颗皂角树,从皂角树到大门西边的国槐树大致有五十米远,全是椿树,老国槐是一颗四人都搂抱不住的古树,谁逑知道(无法证实)它到底有多大年龄,反正我娃娃(童年)时候和我的二十多位兄弟姐妹,都是在这棵古槐树的浓荫下长大成人的。我家老屋和对岸子老爷家老屋遥遥相对,绿树成荫,风景秀毓灵鈡。我家堂名忠善堂,来大车村最高辈份的,就是我的老爷,老爷的爷爷弟兄五人,老爷的爷爷名讳生金,老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爷辈有弟兄三人,祖爷名讳凤鸣,祖爷生老爷五人,老爷名讳文华,娶妻西原车家庄乡人,老爷在他们弟兄里边排行老二,其他四位老爷均留在水口镇西留村。唯有我的老爷,自幼失去父母,他十二岁当家,为了生计带领全家人口老小,来到大车文昌楼店,开荒种地,稼穑务农。老爷一生,为人憨厚实诚,悉读孔孟之道,德高望重,誉满乡邻梓里,一边教书,一边习医术,可以说,村里的爷辈父辈,方圆几十里,名人名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基本都是他的学生。老爷曾经给我家大门刻有颜体红字四字“清河安泰”,其中含义,至今我仍在苦思冥想之中,他是要以“清河安泰”典故教育后辈?还是“清河安泰”和我们的祖籍有关,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老爷生爷爷姊妹二人,爷爷名讳玉树,姑婆嫁水帘镇杨家台杨百万家。姑婆生儿三人。爷爷生父亲弟兄姊妹共九人,儿子五人,父亲在儿子里排行老五,姊妹九人父亲最小。父亲名讳俊儒,小名讳友来,1945年6月29日生人,父亲生我弟兄二人,我们一辈兄弟姐妹就更多了,因此,不必细说。我们祖祖辈辈农耕生活,七辈家业,唯有老爷一人是秀才,他曾开私塾教子女后辈学习礼仪,低调做人,耕读传家。他还曾开中药铺,悬壶济世。等到新中国解放,家道衰落,爷爷英年早逝,奶奶当家,一个农村妇女带领五个儿子三十多口人,仅仅维持生计,大伯解放战争参军入伍,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回家务农。其余父兄均为庄稼农户,一家人相扶相携,在文昌楼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代代薪火相传,香烟久长,世代发展,一路走来,道路坎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文昌楼店小村,我家的老屋,是个架板式八卦庄子(庄基),我们住最沟边一层,在我家岸背上面,还有一家姓李人家,那就是村子里人称“岸头家李家”他们也是来自水口西留村李姓。和翻车沟李姓本是一家,村子里这四户李姓,据说早时候在西留村时都是一家,曾经每年清明过节,上坟祭祖,几家人都在一起上坟、磕头、烧香、祭拜祖先。
   岸头家李家,就住在我家岸背上,因此和他们就是人常说的“千年邻家”,虽然说够不上千年,一二百年我估计绰绰有余。岸头家在我有了记忆时候,他们是两大户,翻车沟(马槽沟顶端,去底店方向的急转弯处,也是大车村去小车村的岔路口。)李家和岸头家李家,祖爷辈见过的共有三人,记忆最熟悉的就是岸背上二祖爷,在我有了记忆的时候,母亲给弟弟在公社医院住院,我曾经跟着他老人家给母亲去公社医院送过饭。记忆中的他放长天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留着长胡须,戴一幅老式镜架的白片水晶眼镜。二祖爷有两个儿子,都和我的父母亲相处不错。二祖爷父辈,共有他们弟兄三人,他的大哥大嫂去世早,我仅仅见过大祖婆,三祖爷年轻早逝,仅仅见过三祖婆。岸头家的庄子岸背上,名叫李家岸背,再往东南名叫罗地,在罗地边,也是岸头家岸背上,也就是我们村东头,也有一颗古老的大桑树,这颗桑树和对岸子的古桑树东西遥遥相望,形成了我们村子古老的风景。夕阳西下,桑榆晚景,无限的让人留恋。
   曾经记得七十年代末,那是冬天一个下午,吃完下午饭,不热不冷,我在自己岸背坡口上玩耍,忽然一群人背着一位老人往家的方向奔走,一边走一边“大、大”(父亲)地喊着。等我一打听,原来二祖爷去沟里割烧炕的蒿子柴,不慎掉下悬崖。就在二祖爷背回家时间不长,哀声四起,原来一位可爱的老人就这样歇哈了(去世)。这是我有生以来,亲眼所见的除过我的母亲,第二位活生生的生命,突然间就没(mo)了。从此以后,我就深深地理解了,人之一生,说不容易也确实很不容易,人生道路之漫长,生活之艰辛,其实都是经过顽强的拼搏而得来的;说容易嘛,其实生命之脆弱,其实不如一根野草,不如天地间微粒若尘……接下来就是他们的儿子一辈,二祖爷弟兄三人,共有儿辈八人,也就是老爷一辈,他们和我的父辈,还有我们一辈,一起见证了我们村庄的发展,也算是和我家住的最近的邻家。其实,村子里岂止母亲和邻家的二祖爷生命脆弱,可以说,文中我所提到的人物里边,已经离开我们去了阴间安息,过另一种生活的已经是十有八九,回头再看看,村子里父辈们还有几人啊?真的不多了……
   这样,印象中我们村庄容貌,村子的模样,已经十分地清楚了。村子东头居住的是岸头家和岸底下(也就是我家)两户李家,村当中住的是本户,就是渠老里黄家,翻车沟住的是翻车沟李家,沟的对岸,住的是对岸子李家,五大户人家,五百多口人,祖祖辈辈坚守着这个不到六百亩土地的庄子,一直坚守了几百年。我们的祖辈,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面向黄土背朝天,一直守望着养育自己成人的土地。老家的村景秀丽,风景迷人,民风淳朴,耕读传家。在老家,先人们已经远离我们而西去,可那些身影熟悉,面容可爱的兄弟姐妹你们,仍然坚守继承在那片可亲的土地上,仍在继续辛勤地耕耘着这块肥沃的土地。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村子里家家户户修建大瓦房。九十年代,又在公路两旁修建平房。大致在两千年后,村庄里父辈居们住过的窑洞,老庄基还田,终于夷为了平地。根据目前的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许我们文昌楼店,这个古老的村庄,这个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村庄会逐渐消失在茫茫红尘,虽然窑洞和老屋已经不见了踪影,老去的先人们由于生老病死,已经撒手人寰而去,可是,在我的大脑里,村庄、老屋、还有那些熟悉的古树,和蔼可亲的亲人们,却依然会永远深藏于我的心中……
   成稿于2017年12月19日青海循化

共 37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岁月是一首歌,是一首能将离开家乡的人带回到往日里的歌,这首歌里,除了记忆里的风景,就是那些年发生的故事,普普通通,毫无特色,可于后人而言,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珍惜财富。文章详细描写了“文昌楼店”的风雨变迁,以及各位先祖的生平事迹,还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通过这些,我们不难领会到,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一草一木,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铭记家乡的一切,将之深深地印在心灵深处,成为永远的牵挂。或许,我们会离开家乡,永远不再回来,可根依然在那里,那里依然有昔日的影子,这是无法抹去的痕迹。纵使时代变迁,一切都将变得面目全非,可记忆里的往事依然会长久地存留于心坎里。文章多采用地方俗语,这是一大亮点,使得文章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氛、浓郁的情感,给读者也会带来更为深刻的感悟。拜读学习,推荐赏析。【丁香编辑:樱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樱雪        2017-12-19 18:26:04
  仅仅读一读开头,就能感觉到亲切。朴实的乡间土话,听来却是温暖的。感谢老师创作此文,感谢老师用老陕话创作此文。欣赏学习,问好老师。敬茶!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1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17:11
  谢谢点评早安
2 楼        文友:樱雪        2017-12-19 18:27:03
  铭记家乡的变迁,于我们而言,这是必须的,也是永远要记着的。虽然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可多年以后,甚至是百年以后,却是珍贵的。欣赏老师好文。祝好。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2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17:39
  谢谢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樱雪        2017-12-19 18:27:53
  这篇文章,鞋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不管是谁,哪怕是国家干部,也有家乡,也有属于自己的根。只要有根,心灵就会有寄托的。拜读老师深情美文。精彩啊。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3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17:58
  谢谢你谢谢
4 楼        文友:娇娇        2017-12-19 18:56:48
  文章将村庄新旧对比,用了很多方言,如果老师不加解释,还真读不懂南方的乡俗语言,朴实的乡村文化,语言精干,意义深厚,将文昌楼的过去今生解释透彻,实乃一篇佳作。
娇娇
回复4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18:26
  谢谢你,谢谢
5 楼        文友:娇娇        2017-12-19 19:00:29
  丰富的乡情乡音,淳朴的亲情汇总,让读者眼前一亮,感受厚重的南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老屋,与村庄。感谢老师赐稿丁香,创作好勤奋,辛苦了老师,敬茶!期待更多佳作,祝您新年愉快,大展宏图!
娇娇
回复5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18:51
  谢谢,谢谢
6 楼        文友:娇娇        2017-12-19 19:01:05
  感谢雪哥精彩编按,提升了文中主题,真棒!辛苦了,敬茶!
娇娇
回复6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20:11
  谢谢,谢谢
7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12-19 19:15:05
  老兄文采鼎盛,朴实无华,深得读者喜爱。
闻杰
回复7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20:46
  谢谢你,谢谢
8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12-19 19:16:20
  乡音围绕,文笔朴实,一篇底蕴丰富的地域文化文章,问好老兄。
闻杰
回复8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21:36
  谢谢你,谢谢
9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12-19 19:29:50
  故事厚重,讲述家乡故事,让自己眼前一亮,很美的乡情,娓娓道来,亲切而朴实。
木斯塘
回复9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21:58
  感谢你,谢谢
10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12-19 19:30:48
  家乡印象,在记忆中永远是那么清澈,无论多年再次拾起,依旧是那么记忆犹新。
木斯塘
回复10 楼        文友:李自立        2017-12-20 06:22:32
  谢谢老师谢谢
共 22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