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记少林功夫小子马启凯亚(散文)
他是一个早产儿,六个半月出生时仅有三斤半,为了强身健体,父母决定让他习武。他曾是少林寺最小的武僧。自四岁始,十二年风霜雪雨含辛茹苦。父母看他是个材料,2007年,忍痛将赖以栖身的房子卖掉。他宵衣旰食焚膏继晷,日夜苦练。天道酬勤,他终于练成了全国少年武术冠军。
他曾受邀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表演武术,备受赞誉。2014年1月26日,济宁电视台的“爱秀达人”、山东电视台的“我是大明星”、“王者归来”、“让梦想飞”,中央电视台的“黄金一百秒”等名牌栏目都曾留下他英姿勃发的矫健身影。他小小年纪,获奖无数,被誉为“武术达人”,连中国武术界响当当的王俊法大师也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是谁?十二年间,他又是怎样从一个体质孱弱的普通习武娃娃,练成了闻名遐迩的“武术达人”?
他,就是现年十六岁的山东小伙马启凯亚。
一、喜忧参半的父母——马家的小小子只有三斤半
1998年7月20日上午十点多,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啼,马启凯亚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古运河畔越河两岸的小闸口,他是回族。他上有一个年长他十岁的姐姐马第亚。他的出生让父亲马宁村、母亲朱霞喜忧参半:喜的是,老天待他们不薄,马家在有了一个女儿之后,如愿以偿终添男丁,实现了儿女双全;忧的是,这个小小子是六个半月时出生的,仅有三斤半重,将他放到四十二码的鞋盒里还绰绰有余。识文断字、文质彬彬的姥爷朱敬民给这个属虎的外孙取名叫马启凯亚。小马启凯亚的爷爷奶奶原在淄博工作,后来调到了济宁。妈妈朱霞祖籍在浙江杭州。在父母的悉心关照和丝丝担忧中,马启凯亚长到了四岁。为了让儿子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有个强健的体魄,父母经过反复商量,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让儿子习武。
习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2002年,马启凯亚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啊,同龄的孩子还都在父母面前承欢撒娇呢。每一次背井离乡拜师学艺,都要面临这样的困难:想家、缺钱、挨打——练武挨打和因身体单薄受同龄小伙伴的欺负挨打。困累交加时起不来床,起晚了还是挨打。此时,儿子练武的学费、日常生活、礼尚往来等各种水涨船高的开销,使得这个一九九三年就夫妻双双下岗的家庭,在经济上日益捉襟见肘。到2007年,位于济宁忠心闸的糖果食品厂宿舍要拆迁了,同为该厂双职工的马启凯亚父母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要房,要么变现卖房。面对儿子习武和生活的开销越来越大,当父母的一咬牙,破釜沉舟般地以二十二万的价格,卖掉了不足六十平米的赖以栖身的房子。
马宁村早年曾追随过马季老师,也曾同马季老师在一起演出过。年轻时,还曾在济南的皇亭体育馆获得过山东省的霹雳舞冠军。马启凯亚的姥爷平生就喜欢学习和打拳,可惜这个文武双全的老人在十六年前就离世了。异曲同工,这一脉相承的基因中,是否也注定了马启凯亚此生与武术的缘分呢?
在2002年,马启凯亚练武伊始,老马身边的朋友们不止一次地说:“家中又没钱,练什么练,孩子肯定练不出来!”更有甚者口无遮拦地放言:“就等着看你儿子成为社会上的小混混吧!”无论这些话是否出自善意,父子俩听了,不急不恼,反而以此激励马启凯亚更加刻苦磨砺、不断上进。
二、背井离乡南征北战——坚韧不拔壮志凌云的小小少年郎
自四岁始,马启凯亚先后在民族武校习武两年;雄风武校习武两年;陈涛武校习武一年;在山东郓城宋江武校习武四年;在少林寺习武三年。寒暑易节年复一年,到2014年,十六岁的少年马启凯亚习武已经整整十二载。
在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练武生涯中,马启凯亚常常是肩膀、胳膊、腿、腰、脚等身体部位,练得浑身都是伤痕累累。在少林寺,他是最小的武僧,家离济宁七百公里,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当一家人彼此思念不能自已时,都是爸妈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风雨兼程地去看他。少林寺的苏教练见了马启凯亚的爸妈,只说了两句话:“孩子很刻苦,是个练武的料。”另一句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时,少林寺有四、五千人在练武,很多孩子吃不了那个苦,往往是令人非常惋惜地半途而废。
马宁村清晰地回忆起二零零八年的二月,他与妻子朱霞骑摩托车去宋江武校看望儿子,在路上,先是下的小雪,半路上雪又下大了。这一路,思儿心切的夫妻俩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匆匆见了一面后,回来时天气又变成了雨夹雪,本来是两个小时的路程,却骑了六个小时。为了支持孩子练武,家中几乎家徒四壁,最苦最窘迫的时候,连日常买面的钱都没有,生活用品几乎全都是赊来的。老马平时喜欢吸两口,对他而言,最好的烟也不敢超过五元,还得经常限定时间和数量。
小马启凯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深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每一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定要成功的决心促使这个小小的男子汉风雨无阻地倾心练习。马启凯亚每天坚持跑步、压腿、热身,不是在体育馆训练基本功,就是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新动作、新拳法,不断地琢磨、完善武艺。无论是猴拳、醉拳、跆拳道,抑或是耍大刀、舞长剑、双节棍,都被他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是的,正是对于中国武术的无比热爱,使他十二年如一日,虽历尽坎坷却痴心难改乐此不疲。
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检验马启凯亚“修行”的时候到了。
2009年“天罡杯”山东大众跆拳道比赛在淄博举行。那时,马启凯亚是白带,其他选手大多是黑带。临上场比赛前,有自负高调的选手指着马启凯亚的鼻子说:“还想跟我打,信不信我能揍死你!”马启凯亚不卑不亢:“咱们场上见!”经过五场激烈的角逐,最终,年仅十一岁的马启凯亚靠着令人信服的实力赢得冠军!
2013年春季的《我是大明星》,马启凯亚有备而来。最终不出所料地不负众望,在数千选手中晋级年度总决赛。
功夫巨星成龙、音乐才子周杰伦在观看过他的出神入化的武术表演后,都给予了高度赞誉。2013年7月份,在由李佳明、杨帆主持的央视第六期的“黄金一百秒”中,马启凯亚更是胜券在握,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
皇天不负苦心人。马启凯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洒下的汗水,让他斩获了无数的荣誉:2016年8月,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国艺术人才选拔活动金奖;2009年山东省跆拳道三十六公斤级冠军;2013年夏,俊法国际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冠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启凯亚此次比赛中犹如神助,表现神勇无比,一举夺得地趟刀和地躺拳两个冠军。赛后,爱惜人才的王俊法教练也情不自禁地深情夸赞起爱徒:“众所周知,武术需要有悟性。马启凯亚就具备了这样的悟性,因为悟性对于练武者很重要。马启凯亚做动作比较快、比较专注,非常希望马启凯亚今后在武术的基础理论上、技术上更进一步,今后走上国际舞台,在武术这个园地,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王俊法先生何许人也?要知道,在当今中国武术界,王俊法先生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1957年生于济宁,1982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奥运武术竞技部副主任。国家级武术裁判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俊法先生受国家派遣,先后到意大利、毛里求斯、俄罗斯、日本、斯里兰卡、圣马力诺等国家进行武术教学,三次担任国际武术比赛总裁判长,九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总裁判。他是中国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三、耐人寻味的成功秘笈——苦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当采访时问及马启凯亚学武术苦不苦、累不累、是不是打算放弃的时候,这个少年却语出惊人:“我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吃苦。我练武术,苦肯定是苦。我都坚持了这么多年了,决不能半途而废。”
是啊,这个懂事的孩子深知:为了生活,1993年就已下岗的父母,开始学着做生意。他们从牙缝里省出钱,在济宁税务街租下一栋上下共八十平米的二层小楼,开了一个名为“少林功夫包”的店。他们的亲戚朋友甚至马启凯亚的奶奶,很长时间以后才知道老马夫妻卖房供儿学武的事。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能把赖以栖身的房子都卖了呀。”而老马夫妇至今都不后悔,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是那个料,就应该不惜任何代价来培养。只要值得,付出任何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为了供养儿子,老马除卖了房以外,还卖过血、卖过戒指,他始终无怨无悔地坚持自己设立的目标:让儿子永不服输、永远不给家乡、不给济宁丢人!
而这一切真正做起来,也同样是“难于上青天”!2005年,刚刚七岁的、在外学艺的马启凯亚哭着给爸爸打电话:“爸爸,你快来吧,我想你了!”等爷儿俩见了面,老马掀开小马启凯亚的裤子,看到了令他触目惊心的一幕:只见儿子膝盖下面,练武练得骨头茬子都露出来了,医生说伤口没法缝,只能用碘酒来消毒。看到这儿,马宁村这个当爸爸的心疼得眼泪“唰”的一下就流出来了。而这时,苏教练还在不失时机用激将法“火上浇油”:“马启凯亚,如果现在你走了,你就是个孬种!”七岁的小马启凯亚咬紧牙关强忍着泪水,最终留了下来。
回家后,马宁村想想宝贝儿子练武遭的罪,喝醉了酒三天没起床。他觉得孩子遭罪太多,而自己又亏欠孩子太多。真想让儿子立刻回家好好补偿他,但又一想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老谚语,老马的心中又一点一点地慢慢释然了。
因为马启凯亚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天,都有许多他的各个年龄段的粉丝慕名而来,这影响了马启凯亚一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马启凯亚的正常练功时间。后来,店名由先前的“少林功夫包”不得已改成了而今的“羊肉泡馍”。马启凯亚深知这些年父母为了他所受的种种苦与累,总是懂事地想方设法报答父母的恩情。2013年7月,马启凯亚参加前文中提到的央视的“黄金一百秒”,胜出后,他将荣获的奖品——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项链,戴在了同样劳苦功高的妈妈的脖子上。2014年春节期间,他在练功之余卖鞭炮,情人节他趁练功的间隙去卖玫瑰花,共挣了三千多元,孝顺地给妈妈买了一部手机,给爸爸买了一件衬衫。马启凯亚的孝心,让爸妈很开心,他们的儿子懂得反哺了。据不完全统计,十二年间,马启凯亚共斩获各类赛事奖项数十次。他的心愿是,跻身演艺圈,做个像成龙、李连杰两位巨星那样的武术明星。
朴实厚道的马宁村时常对儿子说:“脑子空,布袋就空;脑子有,布袋就有。”马启凯亚的恩师、艺术家博林先生曾多次谆谆教导马启凯亚说:“马启凯亚,你一定要并驾齐驱地学会两条腿走路,武术好仅仅是一个方面,你一定还要学好文化课。”其实,父子俩早就想到了这一点。2013年初,经熟识的朋友引荐,马启凯亚拜山东济宁籍作家、资深优秀教师宋丽鹃为师,在紧张繁忙的练功之余,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孜孜不倦地系统学习文化课。父亲马宁村平时虽然很忙,却也忙中偷闲陪儿子学习,并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以示率先垂范。马启凯亚学习认真刻苦、加上悟性很高,进步很快。在宋老师悉心指导下,由他亲笔写就的、参加比赛经历的文章《我是大明星》,已经在山东济宁的报刊上重点推出发表。
马启凯亚虽然不大,但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青涩的少年了。现在,不仅他的文采令人刮目相看,口才也让人不敢小觑。你相信吗?马启凯亚竟然能快速地口作藏头诗了。2013年,马启凯亚应邀赴京演出,巧遇著名魔术师刘谦,刘谦听说有个山东小伙儿不仅武功高强,还会作诗,很感兴趣。于是在这个清风沉醉的晚上,大魔术师教给少林功夫小子变魔术,十五岁的武术达人则给大魔术师即兴作藏头诗。如此,成就了一段美妙的佳话。
“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年是羊年,我们衷心期盼这个姓马的十六岁有志少年,就像他名字中所蕴含的喻意一样: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凯旋归来、冲出亚洲。祝福马启凯亚永葆一颗勇往直前的心、永远具有昂扬拼搏的龙马精神!
2014年夏天,笔者接到功夫小子马启凯亚的父亲马宁村和母亲朱霞的来电,马启凯亚被《亮剑》的导演赵浚凯选中,现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拍摄三十五集的抗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搜索连》。该剧讲述1944年,新四军牌楼冲东进支队大队长王鼎立担任搜索连连长,率全连战士殊死抵抗的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衷心期盼这个姓马的十六岁有志少年,就像他名字中所蕴含的喻意一样: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凯旋归来、冲出亚洲。祝福马启凯亚永葆一颗勇往直前的心、永远具有昂扬拼搏的龙马精神!谨在此献上满满的、虔诚的无垠祝福!
——2015年1月8日初稿,2017年12月20日修改
谢谢您的鼓励!宋老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