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犟老三
“拉起地排车扛上锹,义务修路三十年。车子用坏了七八辆,换了三十把新铁锨。不图名来不为利,修得坦途行方便。你要问我他是谁,村里称呼其犟老三。”放学路上,一群孩子,欢呼雀跃,唱着歌谣。
出于好奇,我问:“孩子,这是唱叨的谁?”
孩子笑笑:“你不知道啊,俺村的三爷爷。”
“嘿嘿,孩子们唱的好,说得对,他就是俺邻居,大名叫谢家国,外号犟老三。看看,这去学校的路,还有他昨天修过的印迹呢。”一位村民走过来,冲我热情地打着招呼。
“嗨,我说这村里村外的路,没坑没洼还平坦,砖头瓦块没一片,路两旁不缺一棵树,原来是……”
“可不是吗?俺这村多亏了犟老三。”他自豪地说:“这位‘愚公’犟老三,义务修路补树三十载,今年七十八岁了,因他心地善良,性情耿直倔犟,在家里兄弟姐妹间排行老三,村里人都称呼其犟老三。一年四季里,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春秋季节里,他每天坚持起早贪黑,拉着地排车子行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乡村公路间,一天来回巡视好几遍,见到坑洼处就停下来填平夯实,他挖土补路的身影深深烙在村民的心坎上。嘿嘿,提起他来,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刚开始补路那会,老伴不理解,儿女有意见。老伴问:“你个犟老头子,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吗?咋多管起‘闲事’来,得空了帮我带带孙子,干点家务活多好,你又不是公家人,这修补路的活又脏又累,与你有啥撇不清的关系?”
犟老三心里不服,嘴更犟,他憋红脸说:“哼,啥关系?你一个老娘们懂个啥?这修路关系大了去了!让过路人少麻烦,走路顺畅,心里舒服,还不行!”
儿女看着父亲手上的老茧,心疼地问:“爹,您这整天修修补补的,自己搭力咱不说,这没有津贴,没有职务,没有回报,村里还不给一分钱,你自己腰包里掏钱购置工具去修路,心里是咋想?到底图个啥?!”
“嗨,图个啥?就图个心里痛快,精神好,身体棒。你们看看,孩子读书上学走的这条道,逢上雨雪天,车辆一过,轧得坑洼不平,泥泞难走,容易滑倒,上学的孩子都是咱村里的娃,你能眼睁睁看着不管不问?你能不心疼?啊啊。”
“哎,爹说的对!还真是这个理。好好,咱全家给爹点个赞!”儿女说服不了父亲,只好点头说着顺和暖心的话。
犟老三点头称是,心敞亮,满脸知足开了腔:“嗯,这就对了。再说了,你们想想看,你说现在咱国家的政策有多好!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还能领到补助二百块钱,恁大个国家,发这些钱真不少了,要是没啥大事小情的花钱,地里种的粮食蔬菜一年四季吃不完,就算打着滚花,这钱也花不完,是不?”
娘接过话茬,笑嘻嘻:“哎吆吆,你爹呀,可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啦!只要看见路上有一个坑坑洼洼啥的,心里就堵得慌,是吞蜜不甜,吃肉不香,夜里失眠,辗转嘟囔。还说啥活到老修到老,看看这觉悟,杠杠滴!不过这些年,您娘我也开窍了,修路架桥是积福积德的大好事、大善事,你们呀,都学着点吧,不但要全力支持,还要尽心尽力帮你爹,听见没?知道不?”
儿女竖起大拇指,个个点头如捣蒜。
听着老伴入心入肺的暖乎话,再品品儿女们赞许的好表现,犟老三情绪激动,两眼闪着光,抿嘴嘿嘿一乐,说:“嗯,这做人嘛,就是要有点精气神,守着本色,知恩图报敢担当!想想看,咱这村里村外的路好走了,变得更秀美富裕了,更文明和谐了,你们哪个心里不美滋滋,吞了蜜样甜?哈哈。”
……
乡党委王书记在全乡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点名表扬:“村民犟老三凭着做人的坚强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不弃不离,义务修路三十年,他的善举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不愧为当代‘老愚公’。”
上个月,犟老三因病走了,儿子含泪拉起地排车、扛上锹……
歌颂他们,应该!
木春喜读慧眼老师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