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冰心】一帧照片的随想(人物速写)

编辑推荐 【冰心】一帧照片的随想(人物速写) ——《乡土文学》的母亲彦颖先生


作者:陈亚珍 举人,4903.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89发表时间:2017-12-20 13:15:02
摘要: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生逢好运,乳养丰富,也并不是所有的树苗都能及时得到施肥浇水的好时光。阳光再强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作家的生成本就各有形态。如果彦老不是甘为人梯,她便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批女作家,凭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会是著作等身了。然而,没有绿叶的滋养,也便没有红花的艳丽。彦老一生做着叶的贡献,企望红花遍地。因而,有“母亲”的苦心陪伴,女儿永远不孤独,有“种植者”的目光张望,再瘦的树苗也不会枯萎,也许在薄土上、石缝里生长起来的树苗,生命力会更强。文学本质上就是坎坷、苦难、失意者的产物,“富贵”是文学的天敌。

【冰心】一帧照片的随想(人物速写)
   接到彦颖老师的诗文集,不知因何与别的文友赠书的感觉完全不同,虽然一册书的份量也不足斤把重,可我捧着她却是沉甸甸的!深怀敬仰地看着淡雅的封面,一枝腊梅花傲然绽放,心里由衷地感动,眼里同时有些酸涩……
   这部作品是她忙里偷闲,积聚一生的心血之作,诗文共计八十篇。彦老早年间在《人民日报》、《新民报》、《天津日报》、《大众诗刊》发表过若干诗文。无论是诗还是文都记录着当时的人文精神,印记着作家的审美情趣,诗文的品别充满了率真、本色与崇高的理想主义色彩。阅读时常常会被诗文中的热情、活泼、扑面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从她本人创作的意义上讲,作品是少了些。然而,这部作品却能激活晋中市所有写作者的记忆,并且同仁们绝不会反对我以《乡土文学》的“母亲”这个称谓来涵概彦老师。说她是母亲,她首先是女性,这是本身的意义,说她是《乡土文学》的母亲,是本质的意义。
   彦老的人生历程可说是一溜向下滑,正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来了个大对抗。她抗日战争投身革命,曾在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文学院就读,解放前夕经过新闻培训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就职,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人民讲话,彦老及人民日报社的同仁们,站在金水桥下亲身经历了这历史的一幕。1951年到“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的前身)第一批学员班学习,1953年结业后,自动要求下放山西工作,先后在“太原画报”、“山西文学”、“火花”任职。1961年晋中领导向省里求援,彦老听从组织安排到晋中建设文学队伍。当时办的是一张小报《习作园地》。为培养文学人才,给作者提供学习资料,彦老自己动手刻蜡版、推磙子复印。小报出版后,凡属于本市的相关单位和作者都是她蹬着自行车一一送到手。可以说,晋中市的第一张文学小报,第一批文学人才都是彦老亲手操作与培养起来的。
   “文革”时期,文联机构完全坍塌。1977年恢复文联工作,只得从头再来,又是彦老苦心打捞文艺人才,召开了二百多人的文代会,之后她和刘思寄先生着手编辑内部刊物,其时已有两名编辑周山湖与张廷秀到位,取名《晋中文艺》。这册新出笼的刊物,送到山西省文代会代表手里一片赞叹,晋中文艺做了榜样,并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随着写作队伍的增多,编辑力量也不断补充,彦老又有新想法,决定更新刊名,办出特色性质,经过酝酿后,据说是散文家温述光先生提出了“乡土”二字,由此,1984年刊名改为《乡土文学》,曾经争取到了公开发行刊号,而且销量可观。
   彦老是《乡土文学》的母亲,《乡土文学》是母亲手中的摇篮,她以女性独有的哺育能力,找资源,办培训,哺养出了一些文学幼苗的出土,给晋中文学创作这块园地奠定了基础。著名作家郑义、柯云路、周山湖,诗人潞潞等等,初始都曾踏着《乡土文学》这块园地,经过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了。
   我之所以撰写这篇文章,是看到彦老文集里的一帧照片“陈亚珍作品研讨会合影”有感而发,我没问彦老为什么要把这帧合影放在她的文集里,但我猜想,这也许是“母亲”的情怀,她在看着“女儿”的成长感到欣慰。这也许是一个“种植者”的满足,她看到自己的耕种有了微的效应而自豪。我不知道我是晋中市的第几茬树苗,但我知道我是彦老手里种下的幼苗。1983年我的处女作《花王》在《晋中文艺》发表,之前彦老手下的编辑张廷秀先生,不会骑自行车,步行到单位找我谈稿件修改的事宜。
   据知,张廷秀先生十八岁开始写作,被彦老发现后,从平定县一个村庄里挖回晋中文联任编辑,当时张廷秀还是个生产队队长,后来他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成了《娘子关》杂志社的主编。他不厌其烦地找我改稿,他的工作作风无一例外承接了彦老的风格。可惜英年早逝,在此我谨向英灵致敬!
   1984年晋中文联散文培训班我是正式学员,如果当时我不被及时打捞,在没有任何文学氛围的土壤里生活的我,也许早就自生自灭了。时至今日虽然长势不算茂盛,但还没有枯萎,同时也没有旁枝,随着主杆的生成不断填充自己,力求探索与创新。记得2002年彦老参加了我的作品研讨会后,对我说:“你是咱晋中文学界的骄傲,你很成功”。
   我当时很羞怯地脸红了。我知道,任何一个行当都有成功一说,唯独文学终其一生的劳碌都不敢妄谈成功,世界上每一天都要淘汰不知多少无价值的东西。一个人的作品获得暂时好评没有长时间的效应不行,有长时间得不到永久效应仍然不行,何况我还正在路上行走。
   可彦老却像一个农夫,摸着下巴,欣赏着自己的庄稼,特别显眼地展览在她的文集里,这是母亲最有效的鼓励!
   记得我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碎片儿》,彦老看后很高兴,说你入了省作协会员没有?我说没有。她说赶紧写个申请入会,以便得到更多的培养。我可以给作协打个招呼,应该吸收你入会,这么年轻能写出长篇还不多。那时我并不知道“会”与“不会”和创作有什么关系。只觉得作家协会是个高不可攀的山峰。彦老后来跟当时的文联领导呼吁,说女作家本来就少,亚珍长篇都出了,应该积极给作协推荐。
   此时想起这个细节,我就更觉彦老永远拥有母亲的情怀,母亲的心没有厚此薄彼,哪个孩子该吃奶该补养她都牵挂在心,同时我也更觉彦老是个典型的“种植者”,在种植者眼里不容任何一颗幼苗遭到旱情,须得像四季的禾苗适时浇水施肥。可这时的彦老离退多时,只能左右呼吁。
   而我呢?好像天生就是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一根耐旱的槁草,没有花的福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生逢好运,乳养丰富,也并不是所有的树苗都能及时得到施肥浇水的好时光。阳光再强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作家的生成本就各有形态。如果彦老不是甘为人梯,她便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批女作家,凭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会是著作等身了。然而,没有绿叶的滋养,也便没有红花的艳丽。彦老一生做着叶的贡献,企望红花遍地。因而,有“母亲”的苦心陪伴,女儿永远不孤独,有“种植者”的目光张望,再瘦的树苗也不会枯萎,也许在薄土上、石缝里生长起来的树苗,生命力会更强。文学本质上就是坎坷、苦难、失意者的产物,“富贵”是文学的天敌。
   而今,我已承接了彦老的“哺养”工作,比起彦老我惭愧之极,好像我更痴情于“花”的骄傲。我记得我和彦老交谈时,她有这样一个观点:
   “培养一个作家不能只看写作才能,还得看其人品,一个作家没有好的品质,只有一点写作才能,终究不成大器”。
   我当时觉得此观点有些“左”,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就如同一个瘦鸡下了个肥蛋一样,吃着爽口就行,还管他是个什么样的鸡?可是数年后,我越发感到了此话的真理性!一个有天赋无德行修养的作家,也许会很快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技术与天赋总有用尽的一天,写到一定程度就是比拼思想与品质。作家的品质就是良心,心即是善的容器。一个教徒拥有“博大”,才可有普度众生的能力,一个作家拥有“博大”,才可对众生有着一视同仁的同情与怜悯。而一个攻于心计,私欲膨胀,善于投机钻营者,也许会迅速成为八面玲珑的外交家,名声大噪,但很快丧失掉作家的真本色。写作这行当是一种回归生命的心灵运动,太“聪明”的人往往写不出真文章,很容易流于世故,太过世故即会丧失真性情。人云亦云的作家不会有发现,没有心灵与外物的强烈碰撞不会有创造,就像一个和尚念得是善经,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之事,有过之而无不及,又如何得道升天呢?而文坛时有混混、懒汉、伪君子故作姿态,时有为老不尊者沽名钓誉。没有伟大的人格,难以成就伟大的作品。没有是非的标杆,便没有尊卑之分。
   从彦老身上我看到了老一代文人的真性情与真生命。她不慕虚荣,始终本色。她很少在乎自己的名利,却始终关心文学事业的发展,她每次参加文学笔会,看到新面孔都会说:“我很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看到你们真高兴”。
   在我的感觉中,在和她共过事的人嘴里,从来没有听说过彦老真正怨恨过谁,嫉妒过谁。有道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与风度。据知她在职期间,不怕吃苦,不争待遇,她曾为家境贫困的同事让过三次工资晋升级,至今谈论起来仍然不后悔。她今年八十高龄,做过癌术,身患严重的腰疾,但还在断续写作。每次见到彦老,她都是面带微笑,非常健谈,丝毫看不出她重疾在身。她独立、顽强、豁达、坦荡,她的一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种植、奉献”。把自己的才华慷而慨之地奉献给作者,自己的田地却任其荒芜。这一本不足三百页的“诗文集”,再现的不是她的创作成果,而是一个“母亲”的人格外化,母亲的心是宽厚的,她只知奉献不事索取,只要儿女成群,各有千秋,便是她最可观的收获。彦老的品别真如封面上那一枝坦然绽开的傲雪红梅,凝视她,我的眼睛一再潮湿……
  

共 34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深怀敬仰、敬佩、感动、感恩之情,向读者介绍《乡土文学》的“母亲”彦颖老师一生甘为人梯,如绿叶般贡献在培养扶持新人,企望文学园野红花遍地的感人事迹。作者手捧彦老赠送的文集,从一帧“陈亚珍作品研讨会合影”照上感受到“母亲”从“女儿”成长中获得的欣慰、满足与自豪。作者以一个彦老种下的幼苗身份,满怀感恩写下此文。彦老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习染文学,先在人民日报就职,1953年到山西从事文学工作,1961年到晋中建设文学队伍,1977年苦心打捞文艺人才编辑《晋中文艺》,后改为《乡土文学》,她是这本刊物的母亲,以女性独有的哺育能力,找资源,办培训,哺养文学幼苗,为晋中文学创作园地奠定基础,许多著名作家初始都是从这块园地里生长起来的。1984年作者有幸成为晋中文联散文培训班学员,深切感谢彦老的打捞之功。在作者眼中,彦老就像摸着下巴,欣赏庄稼的农夫,而彦老把这帧合影照显眼地展览在文集里,是母亲对女儿最有效的鼓励!彦老拥有不厚此薄彼的母亲情怀,引荐作者加入作协,是个典型的适时浇水施肥的“种植者”。作者已承接了彦老的“哺养”工作,牢记彦老培养作家更要看重人品的教诲,深知作家写到一定程度比拼的是思想与品质。从事写作这一回归生命的心灵运动,太“聪明”世故的人会丧失真性情,只有心灵与外物的强烈碰撞才会有创造,伟大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有了是非标杆,才会有尊卑之分。而这些对写作与做人关系的深刻领悟,正得益于彦老的言传身教。作者发自内心地敬佩彦老身上充溢着老一代文人不慕虚荣,始终本色,始终关心文学事业发展的真性情与真生命。彦老无怨无悔,吃苦耐劳,淡泊名利,如今八十高龄,做过癌术,身患腰疾,仍断续写作,她面带微笑,健谈乐观,独立、顽强、豁达、坦荡,把自己的才华都慷而慨之地在奉献给了作者。宽厚而只知奉献不事索取的彦老,正如这本诗文集封面上那枝坦然绽开的傲雪红梅,只要儿女成群,各有千秋,便是她最可观的收获!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速写,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甘为人梯的彦老,堪称文学园地里的师德高标!感谢赐稿冰心,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心灵飞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7-12-20 13:25:24
  在摸索中前行,迷茫混沌中的恩师,真如再生母亲。而本文作者正是以一个女儿对再塑生命的母亲的敬仰感恩之情,截取母亲一生中最令自己感动的片段,用真情浇铸成文。母亲给予自己的那些对写作与做人的深刻感悟,也是女儿奉献给这个世界的珍宝!感谢彦老这位伟大的母亲,哺育出了为我们塑造灵魂的茁壮成长的庄稼!向彦老致敬问好!感谢陈老师给予读者心灵的哺育滋养!
勿忘本真
回复1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12-20 23:07:48
  文学有传承的义务,人品也如此,我庆幸我人生的风景总是美,有这些传承我不敢轻浮。
2 楼        文友:雨泉清音        2017-12-20 14:43:53
  读了大姐这篇文章,又想起您说的“把文学当作信仰,献出生命都是幸福的”,除了敬仰,愚弟内心还是有一丝丝悲凉。大姐,您说您的文学话题已经结束了,我是不能同意的。您蓄积的力量也许到60多岁70多岁仍会爆发,像刘心武或季羡林。所以小弟恳请您不要局限于回忆和怀旧,对于现实,您很有话语权!您的文字仍是掷地有声刀刀见血的!您已到了拼思想和品质的阶段了,再加上您醇熟的技巧,还有很大的写作空间。当然,我希望您首先看护好自己的身体,我们都不会像托尔斯泰那样卧倒在街头!问好大姐!小弟
回复2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12-20 23:18:53
  谢谢雨泉兄的鼓励,我每写完一部都觉得是最后一部。一个人的艺术生命都是有限的,在最好的时间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品,再写,如果无法超越就没意思了。也许是一种调整,还可写出另一个层面的作品也未可知。共勉!
3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12-20 17:11:06
  作为一位“母亲”彦颖老师爱护着新人,作为一位前辈,彦颖老师扶持和关怀着新秀。在文学的道路上,能得到彦颖老师这样的栽培真是三生有幸。彦颖老师一心为众,真是好老师,好母亲。祝彦老身体康健,幸福长寿。祝陈老师笔丰,开心永远。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3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12-20 23:20:58
  共同祝福彦老精神长存,身体健康!谢谢关注!
4 楼        文友:迁徙云        2017-12-21 09:14:17
  欣赏陈老师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敏锐意识,对文字道路的执着与看破,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前辈的感恩,对自己进步的鞭策,都展现了老师的独特魅力!
回复4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12-21 13:11:13
  因为艰难才知帮助的可贵,因为对文字的信仰才不敢轻浮。感谢您的关注。握手!
5 楼        文友:迁徙云        2017-12-21 09:19:51
  拜读老师的文章,颇有感受!当我们把文字拼凑成有质有形的正能量感情的时候,我们的现实行为也应该与笔下的和谐共融为一体,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笔我们的文字。感谢老师的好文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