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鹅湖山下(散文)

编辑推荐 【西风】鹅湖山下(散文)


作者:少飞 秀才,107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28发表时间:2017-12-21 22:36:07

【西风】鹅湖山下(散文) 我一直喜欢着王驾的《七绝•社日》,也总想着能在这首诗的引导下得到关于鹅湖山下的一点启示。
  
   一 “鹅湖”的美丽
   我说“鹅湖”的美丽,不是说鹅湖的景色美丽。我是说“鹅湖”这个名字很美丽,它带有文雅清秀的意境,给人以静思神往,升华灵魂的遐想。
   江南乡间村村有水塘,水塘或水田中年年都会种植莲藕,一到荷叶长绿,荷花盛开的季节,乡间就可见到一汪汪荷塘,一片片荷田的景象。每当荷花谢去,莲蓬长成,就到了采莲季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就很美地描绘过采莲: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江南农家几乎家家都养鹅。我读到的第一首关于鹅的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可我小时候在家门口见到的鹅,并不像诗中所写的那么美。我那时见到的鹅,总是扇动着翅膀,伸着那长长的颈项,一歪一扭“嘎嘎”地叫着,拼命要追啄身边的人。不过鹅那洁白的羽毛,特别是公鹅头上那橘红的鹅公包,还是让我对鹅很感兴趣。当我长大了,看见那在池塘水面上浮游的鹅时,真的就有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优雅,恬静,美妙感觉。
   王驾在诗中说:“鹅湖山下稻梁肥。”鹅湖山下的确是一个地肥水美的鱼米之乡。辛弃疾老先生在《清平乐•村居》中,也描绘过鹅湖山下乡民勤劳祥和的生活场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从辛老先生的词中也可知,鹅湖山下的水塘都生长着莲藕。在鹅湖山下,刚采摘的新鲜莲子很受当地人喜爱。辛弃疾老先生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说过“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也是对“鹅湖山下稻梁肥”的一番感受。
   传说“鹅湖”是由“荷湖”音变而来,这一直是个谜。在鹅湖山下,荷有之,鹅也有之,这可以说明,在鹅湖山下“荷湖”可能有之,“鹅湖”也可能有之。且铅山民间“鹅”与“荷”自古都是农事的内容,因此“鹅湖”由“荷湖”音变而来是有可信度的。但是鹅湖到底在哪里,这在我心中却一直是个谜。我总期望每次的鹅湖书院之行能解开我心中之谜,我总希望能找到鹅湖,能解开被叫做“鹅湖”这个美妙名字的缘由。
  
   二 鹅湖的传说
   丁酉年六月廿二正是盛夏季节,我来到鹅湖书院。鹅湖书院的门前摆了一个小摊。我来到小摊旁,摆摊的乡民脸上露出了生意人特有的迎客笑脸。未等我开口摊主就对我说,这么大热天还跑出来玩啊。我说我是来找鹅湖的。摊主惊讶地说,鹅湖就在后面的鹅湖山上,还用找吗?我又问山上有村庄吗,乡民告诉我,山上没有村庄,只有一座寺庙。我想,或许古时候是寺庙里的僧人在那湖里养了鹅,便叫成了鹅湖吧。当天我没上鹅湖山,鹅湖的具体情况也就不得而知。
   丁酉年闰六月初一一早,我冒着当天41℃的高温天气,一个人骑了40km路自行车上了鹅湖山。鹅湖地界我常来,每次来只知道鹅湖书院,却从未听人说起过鹅湖和鹅湖山。所以这是我第一次上鹅湖山去找鹅湖。
   在快到山顶的一个山窝里,我终于看到了鹅湖。湖旁立着一块解说牌,牌上写着:“古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遂更名为鹅湖。’”由此看来,此湖原名荷湖,后更名为鹅湖。我凝视着这段文字,心里却总对此说法有疑问,因为这个湖是一个水库。这时我已骑行了约3个小时,还未进早餐,肚子感觉饿了。于是我赶忙向着山顶寺庙方向骑去,我要到寺庙去寻早餐吃了。
   来到寺庙的大门口,便有一条恶犬对我狂吠。我不得不停下自行车大呼,庙里有人吗?须臾一个老态龙钟的婆子走过来喝住了狂吠的恶犬。我对着这老婆子说,佛门圣地,怎有恶犬吠人啊?老婆子说,山野偏僻,住寺僧尼又少,我们是斋房烧饭的俗人,故养犬守院。我说有斋饭吃吗?老妪说有,但要等到午时开饭。我失望地在寺庙内转了一圈便走出寺院大门。
   来到门外抬头望见山边上有房屋,我径直向这房屋走去。这里是一个林场的场部,有几个人住在这里。我问他们有饭吃吗?一个中年堂客回答我说还有稀饭,你要吃吗?我赶紧说要吃。中年堂客一边用碗盛粥,一边往一张四方桌上端菜。就着农家的干粮菜,我边喝着稀饭,便问起了“鹅湖”一事。这个中年堂客只知道我经过的那个鹅湖,别的就不知道了。
   吃完粥付完粥钱,我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失落感。鹅湖名声在外,却无从知晓鹅湖的真实所在。上得鹅湖山来,寂静的山岭,冷清的寺庙,吠人的恶犬,守庙的老婆子,真让我失望。还好农家的堂客虽然也同样不知鹅湖的来历,但一顿稀饭却稍稍慰藉了我的满心惆怅。
   吃完粥,在下山的路上,我遇见一个上山来的老妪坐在路边休息。我便与老妪攀谈了起来。老妪开口说,你经过的那就是现在的鹅湖。其实这是后来修建的水库。建水库之前,这个山窝有一口小水塘。这个小水塘就是山上这座庙里和尚用水的地方,也是寺庙的放生池。和尚们在小水塘里种植了莲藕,放养了几只鹅,一是表示放生,二是为了检测水塘用水安全。因为当年这个寺庙的香火很旺,荷花盛开的时节,香客们来到山上一看见满池荷花,就知道到了寺庙。荷花不常开,而水面却常年浮游着白鹅,于是香客们把这口水塘叫做鹅湖。之后这口水塘也就跟着出名了,这座山也就叫做鹅湖山了。时间一久,这座寺庙叫什么名子人们都不关注了,而鹅湖却出了名。听完老妪的讲述,我想问她这个传说的来历时,老妪却笑着对我说,人说人话,鬼说鬼话,山门开了,我要去敬香了。
   这是我又一次听说的有关“鹅湖”的传说,这个传说来自民间,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文字和口头的传说。看着离我而去的老妪,我无法确定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就像我无法确定解说牌上所谓“古云”的真实性一样,只能权当是关于“鹅湖”的不同传说而欣赏品味一番罢了。“鹅湖”,这个非常美丽动听名字的来历,在我心中却仍然是个谜。
  
   三 鹅湖书院
   我中学时代就读的学校设置在信江书院内,当年看着书院中设施陈旧,心里总想着旧学是落后的。只是在学到了王驾的“鹅湖山下稻梁肥”时,才从老师的讲课中得知铅山有个很有名的鹅湖书院。也知道了旧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缺的历史作用。
   鹅湖书院坐落在鹅湖山麓。它的出名在于八百多年前的“鹅湖之会”。严格意义上讲,鹅湖书院不能算学校,它应该只是一个学术探讨的场所。“鹅湖之会”之所以出名又在于后人认为的所谓“千古一辩”。
   我多次来到鹅湖书院,但每次的到来都让我感到茫然。虽然知道是有关“教人之法”,但何为“致知”,何为“存心”一直理解不透。朱熹主张"先致知而后存心",陆氏兄弟则主张 "先存心而以易简自高"。这次我从鹅湖山上下来,带着先前多次来鹅湖书院的感受,带着探究鹅湖所在的感受,我似乎有所觉悟。
   自古以来,铅山不仅是商贾水上贸易的源头,也是教育兴旺,人才辈出之地。铅山孕育了费宏,蒋世铨等名人,还滋润了辛弃疾,王驾等不朽诗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才更孕育一方人。想到这里,我似乎悟到了朱熹与陆氏兄弟所辩的精华所在。
   朱熹言先“致知”,陆氏兄弟言先“存心”。其实都在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先“致知”,从书中学得为人之道,而先“存心”则抱着正确的为人之道去学习书本的理论。这里都有个前提,那就是书本的理论是为人之道的根本。在“千古一辩”的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由此我就在想,不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沧桑演变中有过多少不同的思想认识,中华民族却始终保持着一体的发展进步。原因何在,就在于“欲知分时异,应知合处同”。不觉我又想起了读书年代觉得“旧学设施陈旧,旧学落后”的认识,是啊,那时只是肤浅地从教学设施上认识旧学。现在看来,中华文化的内涵,自孔子以来是厚重的。
   当我回首鹅湖书院时,鹅湖山下的山水人文似乎都在我眼前展现,这又何止只是“稻粱肥”呢。南宋铅山令章谦亨写过一首《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白云偷走了鹅湖山,东风追还了鹅湖山。虽然“鹅湖”在我心中依然是个谜,但鹅湖,鹅湖山,鹅湖书院,铅山历代的才子佳人都像东风一样,奉送给了人们一个人杰地灵的鹅湖山下。
  

共 34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文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博览群书,以一首古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之美的鹅湖山为主题,写出这篇作品。多少文人墨客,对鹅湖山抒发了千古传颂的诗文,因此,古文化在此均有深厚积淀,优美的民间传说千古流传,青山含黛、碧水生烟,闲云出岫、恍若琼宫,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游人前往朝真、赏景、吟咏、考证。辛弃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鹅湖寺游憩,当年冬季,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鹅湖同游,瓢泉共钦,长歌互答,纵论世事,两人恳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作者引经据典,使这个富有古韵含香的宝地更具有神奇的色彩!赏读。感谢作者带来新作!期待更多精彩!【编辑:海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7-12-21 22:38:41
  感谢老师用文字带着读者去旅行!具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境地更令人神往。编按理解如有不妥,请老师指教!祝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2 楼        文友:之中        2017-12-23 12:15:24
  由一个地名写出文化,写出对世界大同的道理来,作者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向你学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