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恋】乡场的秋天(散文)

精品 【星月恋】乡场的秋天(散文)


作者:尹宪辉 举人,511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57发表时间:2017-12-22 22:42:03


   谨以此文,还有我的无限深情,
   敬奉金秋!题献给那个乡村.
   ——题记
  
   一、剥苞米
   扒完苞米叶,再从苞米穗上剥苞米粒。
   乡场上这些活计,和田里的农活一样,都没有定额,纯是“大锅饭”。
   干多干少一个样、勤快懒惰一个样。这是“大集体”概念的部分寓意和弊病。
   剥苞米粒很累。主要是双手双臂受不了。一家人,在乡场上靠一块儿坐着干。一人用铁锥铲掉一列苞米粒,等于开个头,其他人再手工开始生剥,全靠手掌的蛮力使劲掰下来。一家子围成一簇,像个劳动小组。用锥子的,一手握着苞米穗,一手用铁锥子铲粒,圆柱形的苞米穗和榖上,想叫锥子走直路不容易。一不小心,铁锥子就偏离苞米榖、捅到手上,经常捅破手而流血。苞米粒光滑如珠不易剥,千万次的重复,手掌磨出水泡血泡和老茧,或磨掉皮肤、磨肿了手掌;双手双臂肩膀特别疲累、疼痛;腰腿早坐麻了、僵木了,甚至双手和手腕剥得抽筋了、疲乏无力……也得坚持继续干下去。
   小板凳、蒲团不够用。我们就经常坐在苞米穗大堆上。也不戴手套,不是不想戴,主要是没钱买、戴不起。除非万不得已时才会戴手套干活。那一双破手套,一般是蓝色布料,也不知道戴了多少年?补丁摞补丁,几层补丁又厚又硬疙疙瘩瘩,母亲在上面密密麻麻地纳着针脚;戴手上没法干活,手指几乎弯不动,握不住工具。这样的手套,仍然不舍得多用。
   后来,有了手工剥苞米粒的小工具,一次只能犁掉一列苞米粒。效率有所提高、也省些体力。但是仍然比较累。农家看到这样的简易工具,也是觉得开眼界,很新奇。再后来,有了手摇式小型玉米脱粒机,社员才算从这累死人的活里解脱出来。
   再后来,买来了机动脱粒机,由柴油机带着旋转,在乡场上呼隆呼隆脱粒,只是,脱离后的多数苞米榖是碎裂的,那脱粒机的“牙口”,也太厉害了!现在,终于有了玉米收获机,省去了砍伐、扒棒子等工序。大大解放了农家、农业生产力。
   剥完的苞米粒,需要晾几天才能晒干。这时期,乡场上特别耀眼,整个乡场都是厚厚的一层苞米粒,黄灿灿的像给土乡场镀了一层金;在阳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亮光,像折射了无数只太阳的眼睛。几个看场的老人头戴苇莲帽,一律赤着脚,推着木锨或木头刮子来来回回,不断地把苞米粒犁成一垄一垄,进行翻晒。还要看着不让鸟雀、老鼠、畜生偷吃。白天晒,傍黑再收起来拢成一个个大堆,埃及金字塔似的,且是金色的金字塔。
   在乡场上晒干了,先按公社的指标送公粮,剩下的才能按人头分粮到户当口粮。
   记得,早年送公粮,是劳力们推着小推车,几十号人排着长队一人一车,浩浩荡荡走在乡间坎坷的土路上,辛辛苦苦上塂下坡,推到10里外的观水公社驻地粮站(粮管所)。小推车上面,有时还插着小红旗,表现出送公粮的隆重与庄严。后来,有了牛车、马车,就不大用人力推车送公粮了,除非马车忙活不过来,就再加上部分劳力辅助一下。等到有了拖拉机,跑起来风快,砰砰砰砰一会儿就能跑一趟来回。人力运输就彻底解放出来了。
  
   二、分粮食
   在乡场上分粮,既麻烦又有趣。
   自然也是晚上挑灯拉夜分,舍不得占用白天劳动时间。有时下晌在山里干活时,队长就提前安排好了,告诉晚上几点开始分粮;或者傍黑,临时在村里街头的大喇叭里喊几嗓子,说,三队社员注意啦!今儿瞎黑儿分粮,大伙吃过夜饭都早早到场合上去。于是吃饭后,大家都推着小车带上麻袋绳子,三三两两到了乡场。
   乡场上,几个金字塔形苞米粒大堆旁,搁一台大磅秤,秤上放个大木头斗子。高处挂一盏汽灯照亮儿。全队百十号人,零零散散在周围等候。大家随意闲聊着。灯光里人影晃动、变换闪烁;大家伙站的站、坐的坐,还有随便溜达的,不时在乡场上拉出长长的黑影、或快或慢地晃动。
   会计、保管、队长等人用大磅秤逐家称重分配。专门有人用铁撮子呼啦呼啦往木斗里装粮,还得听着看秤的会计的呼哈指挥:哎——好,快够了哈,小心慢一点倒,听没听见叫你慢一点!你看,叫你慢一点、没叫你停下呀!再加一点,还不够,再加,对,一点、一点,加一点点,哎,再加点,快了,还差半斤,哎呀——!多了啊!你怎么倒的,告诉你慢点慢点!多了快一斤啦!往外挖、挖八两……
   哈哈哈,就这样,翻来覆去加加减减为每户称重分粮。称好了,两人抬起大木斗,把苞米倒进该户人家挣开的大麻袋。分完这家,再喊下一户过来领。不断地分着,分到手的,陆续走了。还有零零星星才赶来的。大家在一边跟着嘻嘻哈哈,起哄打趣笑闹!有时能分到下半夜才作罢。
   有时,秋末的夜晚很冷。大家冻得要命,个个缩着肩膀脖颈,哈着腰板双臂捂在胸前保暖。有的急不可耐地一次次凑上前去,笑嘻嘻地探头探脑问,该谁了?还不到么?我前面还有几个?但是,冷归冷,大伙心里是高兴的、愉悦的、满足的。
   农家辛辛苦苦成年劳作,图的不就是这一口饭、有一尺布遮体,不挨饿就行了。那时候,乡下人想的也就是这么一点点,也不敢想别的、想大的,想远的。
   一袋袋粮食分到手上,这是乡亲们最最高兴的时刻。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满足呢?起码眼前不用挨饿了。饿唠唠的嘴巴,早就眼巴巴地盼着——这一口粮了!
   乡村分粮的场面,像一页“年度工作总结”,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农家的艰辛、生活之不易:撅腚扒胯累死累活,奔济一年就为糊口;破衣烂衫、双手老茧,也就这么点指望:有碗饭吃,虽然吃不饱,但也饿不死。
   分到粮食的,捆扎袋口,把粮袋抬上自家的独轮小推车绑紧,乐颠颠地推回家。黑灯瞎火往家推,上塂下坡的深一脚浅一脚,经常磕跤、翻车,因为村里没有路灯照明,到处黑洞洞的、村路村街坑坑洼洼加上石头瓦块,很不好走。夜里昏暗,人体平衡能力也较差,经常把车撞到墙角、街边土堆、石垛上。有时踢到石头,把脚趾头都碰碎了、流着血。
   五谷杂粮亦然,在乡场上晒干了,都是先缴公粮,剩下的才能分给农家。
  

共 23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剥苞米》:一篇充满秋收农忙气息、带着乡土味儿的文字,作者用朴实的话语,细致入微地勾画出记忆中的秋收场景,画面生动细腻,质朴感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把人带到那个艰苦的年代。剥苞米皮和苞米粒,是农村最常见的活计,看似简单轻松其实特别辛苦,胳膊手臂颇受皮肉之苦。文章从剥苞米、晒苞米、交公粮多个方面讲述农民秋收的艰辛和不易;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才让农民从苦海脱离出来。《分公粮》:描写细腻,画面感强,分粮时的人们的语言对话和动作神态极具特征,把艰苦年代农民分公粮时的喜怒哀乐刻画得形象而逼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秋收时节父老的一往深情。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柏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2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柏丫        2017-12-22 22:45:34
  问好作者,感谢一直以来对星月的支持!期待再出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12-24 19:40:16
  柏丫好!
  
   感谢柏丫!柏丫的编辑,评论,辛苦了!
回复1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12-24 19:40:33
  柏丫的点评,很精彩!
  
   为拙作增色了!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