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松江府里寻明朝(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松江府里寻明朝(散文)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28发表时间:2017-12-22 22:49:01
摘要:以佘山为代表的华亭三泖九峰之地,长久以来人文荟萃。陆机、陆云之后,船子和尚、陆贽、董其昌、徐阶等人都对后世产生过影响。


   踏青到佘山,去寻找了一回明朝抗倭僧兵的遗迹。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馀人,自成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甲乙吴淞倭变志》则载:由月空率领的这一支部伍战死后,“僧兵骨,官为立石塔,瘗于佘山。”他们最后全体战死,是1555年的巢门之战,因倭寇用官军的服色器械伪装,突然接近砍杀而亡。近年来也在佘山发现了一些僧兵墓的构件。与僧兵有过接触的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说:活跃于上海地区抗倭战场上的僧兵有天员所率“苏州僧兵八十四名”、月空所率“杭州僧兵一十八名”。其后不断有僧人参加,虽然都称少林僧兵,其实很多人并非出自少林。月空麾下最早牺牲的四位葬于佘山静轩。有关静轩,手头仅有的线索是清初寒松智操的《三峰静轩》诗:“蹊分双岭水淙淙,月隐东西破晓钟”,因此,大致位置还是可以推测的。
   嘉靖时曾任御史的本地人冯恩,在《四义僧舍利碑铭记》中记载了苏州人彻堂、一峰;楚人真元;杭州人了心这四位僧人战死的经过,而“月空其师也,居虎跑寺。”川沙城上有岳飞诗碑,按照年代和地点相同推测,其中这位了心和尚,很有可能就是将岳飞手迹带到川沙的那位了心。而倭寇的重要首领徐海,也“少为杭州虎跑寺僧。”李绍文的《云间杂志》有月空与敌格杀时描写:“贼近,月空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还有一位叫智囊的也十分了得:“贼队有巨人穿红衣舞刀而来,领兵僧月空和尚遍视诸僧,皆失色。独一僧名智囊,神色不动,即遣拒之。兵始交,智囊僧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其他还有天池、玉田等人。僧兵的主要武器是铁棒,打仗时每人嘴裡含一颗靛花丸,以靛青涂面,靛花对伤口有消毒作用,而倭寇见青脸,红布蒙头,则多疑为神兵。
   原任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的万表,于1545年因病乞休归里后常与少林僧人往来。1553年,他散家财,选僧兵200人,命女婿吴懋宣统率,击退了侵犯海盐县的倭寇。同年,倭寇又“首攻太仓,次劫上海”,提督蔡可泉通过万表,迎来了“僧官月空统百余僧。”他们与天员所率的另一支僧兵协同作战时,决定指挥权的办法也简单,月空方八人自荐与天员一较高下。最后八人用刀向他砍去,天员抽出殿门长闩迎面横击,使八人无法逼近而胜。这一比试月空并没有亲自参与,天员在海盐等地征战多时,理应做统帅,比试一下更可以服众。之前官军也对万表倚重僧兵不服,结果万表也是让一位叫孤舟的武僧来赴宴,八个官军突然从旁跃出,持棍攻击毫无准备的孤舟,结果他用衣袖子一挡,一根棍已被裹住,他夺棍反击,八个武士应棍而倒,从而令官军无话可说了。
   六月初六,他们在南汇打败倭寇,“月空率僧数骑击之走,遂破其三艘,燔之。”十二日战于八团,“贼闻韩督兵临欲南奔,僧兵夹众兵彻夜翼追之。”十三日他们在金山外的嘉兴白沙湾追上倭寇。月空对大家说:你们饿着肚子日夜追赶,现在不要松劲,倭寇虐杀民众,出家人也不会倖免,大家须发“本来元气,无忘偈戒贪生以堕落”,于是“月空身先跃马大呼曰杀贼,众奋击戈穿贼喉,刀剸贼骼侧者十余人”,倭寇中有绿睛大个子的“赵大王”困兽犹斗,也被众人砍了十馀刀而死,其余“伤残枕藉死者及百人”,但大兵乘胜追击之际,躲在后面的残敌偷袭后队,了心与他们格斗,彻堂、一峰、真元也来增援。远处有村人见他们人少,招呼他们暂避,但“四僧不顾,斗益急,皆死之。”人们把他们葬在了佘山。
   清朝不愿意让人看到反抗异族之事,太平天国也不乐见异端的佛寺、僧人,他人的辉煌也往往令有些人想方设法掩盖,以突出自己。我想,这都是导致了僧兵墓难以寻觅的原因,但人们心里又怎能把他们忘记呢?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临终而叹,一个是李斯叹不能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了;一个是陆机叹:“华亭鹤唳,可复闻乎!”华亭九峰中与陆机、陆云有直接关系的是小昆山和东北与之相望的横山与机山。小昆山本名昆山,清人顾祖禹说:“山之得名,亦以陆机兄弟生于此,取昆山出玉之义。”唐天宝年间,山北的昆山县治移到了马鞍山下,也就是今天的昆山,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土人以此为小昆山,误也。”昆山之名被县衙门拿到别处用了,这也是无奈之举。机山直接以陆机命名,横山到了唐天宝六年,为了纪念陆云,易名为横云山。
   有意思的是唐人的《吴地记》说华亭县是:“晋元假吴华亭侯陆逊宅,造池亭华朋,故名。有陆逊、陆机、陆瑁三坟,在东南二十五里横山中。”明朝正德七年的《松江府志》说:松江“春秋为吴地,吴子寿梦始筑华亭。”但“华亭”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陆逊传》中,“寿梦筑亭”是怎么来的却没有证据。不过,封侯是凭功劳大小由亭侯、乡侯、郡侯逐节提升的,陆逊初封华亭侯,次封江陵候也是如此。秦汉全国设亭近三万个,比如刘邦为泗水亭长,华亭是其中之一是可以想象的,陆逊家造了池亭才叫华亭却是讲不通的。清朝光绪五年的《重修松江府志》说:华亭是吴王行猎的宿会之所,因为《吴地记》有“吴王猎场在华亭谷东故也”的说法。但宋人唐询《诗小序》讲得明白:“华亭谷东,相传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在此行猎。”唐询有《华亭十咏》,王安石还曾与他唱和道:“吴王好射虎,但射不操戈......"梅尧臣也和道:孙氏有吴国,四海未息戈。猎以耀威武,平野万骑罗。“与他们同时代的许尚甚至有《华亭百咏》,还有江浙儒学题举段天佑诗:“鼎足成功日,搜畋此驻戈......”都没有言及寿梦筑亭之事。寿梦筑亭的根据出自《农田余話》,其作者为元末人长谷真逸。显然是后人把孙权的事弄到了吴王寿梦头上。横山陆氏之墓现在也没了踪迹,不过陆逊、陆瑁兄弟,陆逊之孙陆机的坟也不止一处,有,也可能只是衣冠冢。
   还是按照顾祖禹的说法,昆山之南是“有秦驰道的,即今古浦塘也。山北又有秦皇走马塘,相传始皇曾游此”;横山之巅则“有白云洞,潜通淀湖,深不可测,居民多采石于此山。又东为小横山,与横云接陇,而中限一水,泉石甚胜”;机山则“在府西北四十里。其南与横云相望,下有平原村。陆机尝为平原内史,皆因机以名也”,这都是引发今天寻胜游人的遐想之处,宋人的诗文也提供不少游以文兴的材料。
   出游前查一些有关的资料是旅游的重要部分,见不少有关横山的资料中都出现了黄庭坚的《和文潜舟中所题》诗:“云横疑有路,天远欲无门。信矣江山美,怀哉谴逐魂。长波空往记,佳句洗眵昏。谁奈离愁得,村醪或可尊。”难道黄庭坚也来过?结果发现黄庭已经说明:这首诗是“乘武昌小舟,过黄冈木门间,观张文潜《次韵和李文举》诗。是日冒大风,刺舟对赤鼻矶而渡江,亦次文举韵。”与横山毫无关系;黄庭坚、张文潜、李文举三人也都与这里毫无关系!乾隆《娄县志》却把诗名记为《过横云山渡长谷》,大谬。
   以佘山为代表的华亭三泖九峰之地,长久以来人文荟萃。陆机、陆云之后,船子和尚、陆贽、董其昌、徐阶等人都对后世产生过影响。佘山之南有个才七十米的辰山,虽然注意它的人不多,却是明朝“几社”的初创之地。辰山唐朝称细林,又称神山。李延罡的《南吴旧话录》,和杨枢的《淞故述》都说:“神山旧名神鼍,伏首引尾状类于鼍”,神山是神鼍山之略。而且“山之阳有道院,颜曰神鼍仙馆。”对于相传吕洞宾所题的古雅匾额,前者说是“为有力者夜中取去”,所以当时看到的是临摹的。这是明崇祯年之前的事了,因为“崇祯时有人邀周公远重书者,周曰:吕祖书虽未获睹,然吾辈自不得更书,譬如习见王嫱、西施,复谈及脂粉,纵百般旖旎,终未能自信。”杨枢则除了明确说:“真迹为太守吴黄洲持去。”外还提供了另一个信息:“相传是山岁出圆石一,为鼍卵,后人凿石其首,遂不复出。”这很可能是早先在此发现过类似于恐龙蛋的扬子鳄蛋化石。
   李延罡是原名李彦贞,后改名李延罡,字辰山,是因为明崇祯年间,拜于同乡名儒徐孚远门下,并因此加入由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麟徵、周立勋等人创立的几社。其时正值明朝风雨飘摇之季,1644年,李自成进兵北京,不久清军入关。几社成员欲为勤王之备,他也追随徐孚远参与了抗清活动。1646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后退守广西,他即南下桂林,曾在南明王朝为官。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死于昆明。他北返后,隐居平湖佑圣院为道士,从此改名易字。延罡为隐喻延续华夏血脉之义,辰山则以几社初创之地。他的《南吴旧话录》,仿《世说新语》之体,记松南社会之风,感山河破碎为慨。杨枢则直接号细林山人,所以人称杨细林。他的《淞故述》是当地人写当地事,也是一部“述松江一郡遗闻轶事,以补志乘之阙略者”的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几社的前身是陈子龙、夏允彝等人创立六人社,他们与邻近的应社、复社遥相呼应,抱着“再兴绝学之几”的愿望以文会友。按照陈子龙的说法是“既不得官,可不大声慷慨!”他们要急切地要发大声,以期纠正明朝开国以来的时弊。还编写了一部五百余卷的《皇明经世文编》,在王朝走向末路的危难之际,把本朝有识之士的经世文章汇编成书,试图供当朝执政者借鉴。一方面是末世无可奈何的弊端倍增,一方面是不甘沉沦的有识之士奋起,以图作力挽狂澜的努力,演绎了一段凄壮的故事。就是江南名妓柳如是,也以陈子龙「负海内重名」,欲委身于他,从盛泽至松江屡次刺谒,自称女弟子,产生过一段恋情。
   清兵攻陷南京后,陈子龙仍积极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趁守者不备,突然投水而死。另一位著名人物是夏完淳。他深受其父和其师陈子龙的影响,成为抗击清军的少年英雄,就义时年仅十六岁。生前也常来登临辰山道观,与师长们抵足而谈。他的《从陈轶符年丈游细林山馆》记述当年在细林山馆即辰山崇真道馆的游踪和师生间的对话。《南吴旧话录》说:其父夏允彝,也应不屈而不久前“自缢于佘山舟次”,夏完淳被捕后赴南京,船经辰山下,忆及其父与恩师陈子龙之死,写下名篇《细林夜哭》:“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明亡后,他们也曾在此“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然而“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虽然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们百折不挠,死而后已,守其不夺,成败不计的气概,却是辰山永远的骄傲。
   神山和细林之名,现在很少有人提到了。而辰山之名源于董其昌,他说:“神山原名辰山,在诸山之东南,次于辰位,今作神者,讹也。”不过,神、辰二字在吴语中同音,陈子龙还是称其为神山,他的《游神山道院》就说:“群仙何处接,沧海自悠悠。”辰山著名的是道观,而明清道流相传湘西辰州鬼神异常灵验,“辰州符”也到处风行,恐怕与此有关吧,究竟是谁“讹”只能存疑了。
   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载:“九峰为云间胜地,春秋佳日,足供眺赏,而三峰、七峰独擅其胜。余自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止,游人不绝;四八两期,暄阗尤甚。画船箫鼓,填溢中流;绣幰钿钗,纷纶满道。又有知止山庄,可以息足其间。村女狡童之买离乡草、不倒翁者,交错于道。”三峰、七峰,是指佘山、横山,九峰之游当然首推此二峰。按照诸联的说法,佘山知止山庄当时是对游人开放的。更晚一些的沈瘦东《瓶粟斋诗话续编》说:“佘山知止山庄,为明董文敏佘峰别业。”不过,在董其昌手里,它名为“东山草堂”,他还为它画了一幅《东佘山居图》。明万历年间,估计是董其昌家犯了众怒,城里的府上被烧后,将它售与了太仆寺少卿王陛。王家传了四代,到王祖晋手里经扩建,才改名为知止山庄的。又传子王兴尧,在此奉养老母,改又名为遂高园。王兴尧之妾朱轻云是清代女画家,有《墨香居画识》存世,上海画家黄云楼《题露香女史泖画册》赞誉她说:“掌书侍史是仙才,红靥春生一捻来。占尽云间好风景,山庄小住即天台。”她工山水,喜用焦墨,所以又说她“泼来焦墨尽烟云,泖镜峰屏翠扫群。”王廷和的《遂高园记》说,它的位置:“距骑龙堰不数弓地,西向对塔。”虽然王祖晋之后,它就开始衰败了,但一直到咸丰年间,还存有鹤闲堂、寿仁堂。诸联看到的,正是知止山庄的全盛期。
   二月初八为“六祖诞”,也是道教祠山大帝的生日。四月初八是佛诞日,这段时间,人们游山烧香,所以天马山也称烧香山,佘山上的寺庙自然也热闹非常。而春秋二期四时八节,游人也往往不绝于途。道路两旁出售的旅游产品最多的是离乡草、不倒翁。离乡草有个传说:楚国虽然灭亡,百姓们携带的家乡的草,远走他乡,走得越远这种草就愈香,而且每到端午节,香味最为浓郁,仿佛是那些楚将楚士的忠魂,于是他们约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来到楚国郢都寿州,为他们所崇敬的屈原大夫,举行纪念的庆典……于是寿州离乡草就出了名,这种香草的特点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感受到它的香味,离得太近反而不觉得香,所以又称离香草。
   不过,当时茶叶也被称作离乡草。西佘山西南坡,就隐藏着一处历史悠久的茶园。明末叶梦珠的《阅世编》说:“佘山茶叶与松萝相等,购求甚难,非与地主关系密切者不可得。即得两许,价亦甚昂。”难道发展到清朝,产量就增加到了可以拿来沿路叫卖?清道光末年,粤商在荆莞一带大量收购红茶外销,因此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所制均采嫩叶在暴日中揉捻,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干……同治《崇阳县志》:“茶出山则香,俗呼离乡草。”青浦人诸联出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后期的《红楼评梦》、《苗香诗纱》都著于嘉庆、道光年之间,他也很难活到道光末年,所以九峰道上卖的应是寿州离乡草。
   另外,这里历来有栽培花木的传统,清人黄霆《松江竹枝词》说:“凤凰山上听流莺,喜遇花朝挈伴行。试向乞花场上过,春风吹动卖花声。”施绍莘的《西佘山居记》更是说:“吾松水肤而山骨,而林木修美……卖花佣日载名卉,高樯大艑而至,宜其衣裳之日加丽,毛羽之日加丰也。以故九峰三泖间,处处有花木之胜,而东西二佘,尤为山水结聚处,花木为尤蕃。”每年二月初二的花朝节,更是游人如织,名花荟萃,其中有寿州离乡草也就不稀奇了,可惜这种香草现在在寿州也难得一见了。

共 21230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人荟萃的历史文化散文。据查,松江府历史悠久,是自中国元代起设立的地区行政建制区,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作者首先讲明朝大书画家松江华亭人董其昌科举入仕,创中国书画史上的高峰。他的儿子和家奴横行乡里,激起众怒,被火烧豪宅。他的侄子董传策本来在南宁还挺受人尊重,但他心狠手辣,最后落个被家人杀死的悲剧下场。接着讲述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柳姓为古代河东郡望,柳如是曾经在横云山麓,留下过不少的诗章。《徐霞客游记》讲述了徐霞客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杨维桢名列《明史.文苑传》之首,因精通《春秋》而考取进士,据说朱元璋曾招他进京的一场博弈。后来,杨维楨与顾瑛等富豪的结合,其意义就在于使文艺改变轨道。而《明史》中记载袁凯从政主要做了两件事。袁凯无法阻止朱元璋皇帝滥杀,但可以让功臣不说错话。"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史家不没其功,记上了这一笔。另一件事,朱元璋认为他"老猾持两端",祸从天降,他差一点丢命。全文讲述了松江府明朝的那些人和事,作者博学多思,文章构思巧妙,文人云集,命运各不相同,却牵动读者的心。文史并重的好作品,值得细品,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4 条 1 页 首页上一页2345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