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搜索徐州的味道,冬至里的丸子汤(杂文)
既然民以食为天,这世上最缤纷的色彩,便应在舌尖之上。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品尝当地的小吃,然后丰满地收集到岁月的相册里。倘若只是餐风露宿,哪怕一路饱览了历史文化,那样的旅途,恐怕只属于圣徒。
冬至的日子里,游走在徐州的大地上,一日的风景,便从清晨一碗丸子汤开始。这西楚霸王故里的特色早餐,不是面,也不是米,不论碗,也不论盘,而是论张:你要几张饼?倘若没有吃过的,一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做答。
几张小学生作业本大小的绿豆面饼,看起来其貌不扬,蔫了吧唧的,拖在老板的手掌里。这时候,拿来一只北方才有的大海碗,舀上火红的辣椒油,便把豆饼连汤带油的泡在了一起。然后转过身去,抓来一把看起来土里吧唧的萝卜丸子——和我们济南常见的不同,还不到蚕豆粒大小,一场食物家族的表演,就此倾情登场。不等开口,那热腾腾、火辣辣的气息,便已驱走了寒意。当然,是少不了几片香菜之类的青头,来做配角的。
摆到桌上,吹几口气,烫烫的吃到嘴里,原本脆生生的小丸子,一时变的柔和起来,在齿牙间外酥里嫩。红遍了大江南北,辣椒的味道,总是最能唤起味蕾们的激情,却遮不住食材本色的味道。在这热烈的海碗里,绿豆特有的豆香味和萝卜丸子配在一起,竟成了天作之合——少了谁,也索然无味。
这样的早点,贫富咸宜,不见半点荤腥,却不乏热烈的滋味。只需四五元钱,便能吃个肚满肠肥。一不用担心吃穷,二不用担心吃馋,三不用担心吃胖。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美食,自然也是师出名门,和全民热捧的豆腐脑一样,据说也是出自道家的大智慧。只不过,比起淮南王发明豆腐脑的时代,辈分稍微矮了一点:传说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北魏道家的素食配方。历史的真相,不见得永远都那么重要。有时候正是民间的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在时光中流传。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让一代代徐海父老,吃出了家乡的味道,成为一方水土舌尖上的色彩。
“想吃丸子汤,就到我们徐州来!”小小的店铺,透着老板娘满满的自豪。也许,热烈而平和,才是百姓生活理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