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青春】父亲的糁子碗(散文)

精品 【丁香青春】父亲的糁子碗(散文)


作者:乔山人 举人,341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78发表时间:2017-12-24 10:42:45

【丁香青春】父亲的糁子碗(散文) 父母亲喜欢吃糁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天的早餐都是吃糁子。
   父母年纪大了,瞌睡少,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后就开始熬茶。他们不喜欢喝红茶绿茶,说没劲,独喜集市上二三十块钱一斤的散茶叶。父亲用自制的小铁罐熬茶,一直熬得苦涩难咽,他却说这才有劲。父亲每天的精气神全靠这一罐儿茶,多年来已经上瘾了,没这罐茶一整天就会哈欠眼泪的无精打采。
   喝完茶后,母亲就去做早餐。天放亮后,父亲端着一碗糁子坐在大门外就开吃了。村里人说,父亲离开糁子就活不了了。每次吃完糁子,父亲都会将糁子碗舔得明光铮亮,比洗过的碗还要干净。碗舔净了,他的额头、下巴上却沾满了糁子。村里有人调侃说,说父亲就差把碗底抵在腿膝盖上反过来舔了。为这我经常说父亲,咱们也不差这点粮食,别再舔碗了,让人笑话。没想到,年逾九旬的父亲怒目圆睁,雪白的胡须气得都翘了起来。
   “节约粮食不丢人,笑话的人就没受过罪,不知道粮食的金贵。”父亲一发怒,我就不敢再说啥了。
   平日里,父亲惜粮如命,吃馍掉个馍渣都要捡起来吃掉。每次我说别吃了,掉到地上不干净了,有细菌。父亲却弯腰捡起来,冲着馍吹口气,明明上面还有尘土,我紧挡慢拦,他还是不管不顾地扔进嘴里,边吃边说:“不干不净,吃了不害病。”
   他吃自己掉的馍渣也就罢了,还经常在街道、路边捡回小孩吃不完扔掉的馒头。气得我说:"你知道那馍扔了多长时间了?你知道那馍是不是别人给老鼠下的诱饵,很可能有毒吗?你知道那馍上面有多少细菌吗?每当我真的发火的时候,年迈的父亲总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嘴里喃喃自语到,“我看着可惜,不捡回来实在不忍心么。”他经常背过我,让妈妈给他在锅里馏一下,说这样就高温消毒了,吃起来也放心,真能把人活活气死。
   父亲不光自己爱惜粮食,还经常教育孙子孙女们吃饭不许掉饭粒和馍渣,一旦掉了,就必须捡起来吃掉。孩子们小时候惧怕他,长大了谁也不听他的,还说爷爷不讲卫生。气的父亲边捡边说:"这娃没遭过罪,不知道心疼粮食!"每当这时候,父亲总会给孩子们讲起两个糁子的故事。
   民国十八年,陕西、甘肃、山西、河南一带遭遇大旱,连续三年颗粒绝收,村里能走动的人都抛家舍业逃荒去了,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时我们家的顶梁柱爷爷,因病带饿,凄惨地离开了人世,扔下了苦命的奶奶和三个孩子在人世间受罪。为了给家里节约粮食,白发苍苍的曾祖父带着七岁的伯父到麟游北的大山里逃荒去了,将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了奶奶和一岁多的父亲、四岁大的姑姑。奶奶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苦度时光。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没有坚持多久就没有了,地里的野菜被挖光了,千里赤野竟然看不到一丁点绿色,连树皮都被人吃光了,光秃秃、白森森的树木竖立在原野如同被脱光了衣服,惨不忍睹不忍目。粮食只能在人们被饿晕的幻觉里才闪现。粮食没有了,野菜没有了,树皮没有了,乔山一带的匪患却成了灾。那都是一些活不下去的悍民啸聚山林,落草为寇。他们时不时地骚扰乡里,逼迫村民交出粮食,不交粮食就用火烧人。我们邻居九爷的哥哥就是被土匪活活烧死的,九爷也被烧得落下了残疾。天灾加上人祸,真是雪上加霜,能在那个年代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最惊险的一次是,奶奶、父亲和姑姑三天水米未进,皮包骨头的父亲和姑姑饿得哇哇大哭,奶奶只能以泪洗面。到了晚上后半夜,奶奶把父亲和姑姑哄睡着,自己悄悄打开家门,摸黑前往她舅家求救。尽管奶奶的舅家只有六华里,但对于三寸金莲的奶奶来说无异于千山万水。既害怕遭遇土匪,又担心家里的孩子醒来找不到妈妈,更害怕饿狼挡道。奶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奔向她的舅家,跑急了怕惊动野兽,跑慢了又怕孩子饿醒,只好急慌慌沿着乡间小道一路小跑。野地里不时地传来狼狐鬼叫,胆小的星星躲在云层里都不敢出来。路边的野枣刺不时地挂住奶奶的衣襟,每一次都惊吓得奶奶头发倒立,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总以为有人在拽她。奶奶一路小跑一路小声泣哭,生怕惊动了害人的野兽。
   当奶奶拍开她舅家的大门时,虚脱得一头栽倒在表嫂的怀抱里放声痛哭,将所有的恐惧、委屈全部发泄了出来。当奶奶抽抽搭搭地说明了来意,表嫂大度地打开米缸,拿出仅有的半升玉米糁子,给奶奶分了半碗。奶奶的表哥连夜将她送回了家,那半碗玉米糁子救了父亲和姑姑的命。后来实在找不下吃的,奶奶只好带着父亲和姑姑到渭河南逃荒去了,那是后话不提。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吃食堂之后,为了给苏联还债,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度饥荒。当时家里也揭不开锅了,仅仅剩下了半升醋糟。妈妈将它藏在案板下的小缸子里,结果被饥饿的二姐和我发现后,直接用手抓着给生吃完了,气得妈妈把只有六岁的姐姐狠狠地打了一顿,那可是全家人唯一的口粮啊!奶奶不忍心看下去,默默地转身,到土崖上给全家人抠观音土吃。父亲劳动回来后,看到一家人没有了吃的,叹息着去找邻居二叔想办法。二叔是大队主任见识广,父亲只能求二叔想办法了。二叔说,他可以偷着带上父亲到麟游的大山里买粮食。当时家里不仅没粮,更是没钱啊。父亲唉声叹气地从二叔家里回来,蹲在地上连连叹气。大姐看到后,从柜底翻出自己平时积攒起来的嫁妆送到父亲的手里。那嫁妆是大姐一针一线缝制的门帘、信插、手帕、背面等物件。父亲说什么也不愿意拿女儿的嫁妆去换粮食,大姐眼泪汪汪地求父亲:“爹爹,现在是救命的时候,哪还能顾得上那么多?咱只要有人啥都会有,咱家现在又没钱,只能用这些东西换粮食,才能救弟弟妹妹的命啊!”
   “爹爹糊涂,爹爹没本事,让我娃跟着受罪啊!”父女俩抱头痛哭。
   天麻麻亮,父亲喝足了妈妈烧的白开水,推着借来的自行车,随二叔偷偷地离开了村庄,到大山深处找粮食去了。
   那天的时间好漫长啊,好像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似的,我们的眼前老是出现父亲换回的粮食,妈妈给我们蒸了好多好多的大白蒸馍,我们吃呀吃呀,怎么也吃不完。我和二姐饿得肚子咕咕叫,不停地跑到村口接父亲。大姐看到我们这幅样子,气得咬着牙说:“一家人的口粮让你俩一顿吃完了还饿!你们是饿鬼城里放出来的吗?”
   傍晚时分,父亲还没有回来,妈妈坐不住了,带着我们姊妹四个来到村口的大槐树下等着父亲归来。
   初春的季节春寒料峭,刺骨的寒风如千枚万枚的钢针,刺得人脸上生疼。妈妈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我坐在哥哥的肩头上,也装模作样地学着妈妈的样子向远处被暮霭笼罩的乔山望去,期盼父亲能从暮色中走出来。
   “叮铃铃……”一阵自行车铃声传来,我们欣喜若狂。二叔骑着满载粮食的自行车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二叔,我爹呢?”哥哥姐姐拦住二叔焦急地问。二叔却说他们一进山就分头找粮食去了,他也不知道父亲去了哪儿。
   我们一听此言,吓得六神无主了,不知父亲出了什么事。妈妈让大姐把我们带回家,她一个人在村口等父亲。
   我迷迷糊糊中,听到了父亲像一个孩童似的哭声,“我没本事呀,没有换回粮食,我娃吃啥呀……”父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背靠着窑墙蹲在地上放声大哭,妈妈和哥哥姐姐陪在一边一起哭,吓得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
   原来父亲走遍了麟游山,却没有换回粮食。二叔用钱好买粮食,二叔满载而归,父亲却两手空空。他早就看见我们在村口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想等我们都睡着了再回家,就躲在寒风里一个人哭泣。全家只有我一个人睡着了,哥哥姐姐们把父亲等回了家。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如同饥饿的小鸟,张嘴等着父母喂食,自己却没换回粮食,坚强的父亲终于忍不住失声恸哭了。一家人抱头痛哭了大半夜,父亲一夜没睡,第二天一个人再次进山,寻找粮食去了。
   当疲惫饿晕的父亲被一位老奶奶用一碗麦仁救醒时,父亲感激得对老奶奶叩头作揖。老奶奶得知情况后,自告奋勇地跑到她们村的一户人家去,这家有一位待嫁的女子,娘母两人针线活做的粗糙,正在发愁没有做好嫁妆,老奶奶带着父亲正好来了。老奶奶作为中间人,用一口袋玉米换去了大姐的嫁妆,这让父亲太意外了。在那个年代,粮食就是金不换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父亲看着黄澄澄如同黄金般的玉米欣喜若狂,他觉得老奶奶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感激得再次给老奶奶要叩头,老奶奶拦住说,“谁家还没个难处,碰上了就是缘分,帮你也是应该的呀!”
   父亲高兴得骑上自行车,哼起了秦腔返回。当他渡过了漆水河,在王十万沟底推着自行车上坡时,河对岸有人冲着他喊叫。父亲毛发倒立,惊出了一身冷汗,以为这人是山里的村干部,追要粮食来了。他不知从哪儿来的劲,在自行车的衣架上绑上一条绳子,一手按住车头,一手拉起绳子扛在肩头,在陡峭的山路上竟然小跑起来。但是来人更迅速,眼看着越来越近,父亲绝望地大哭起来。
   “老哥,你哭啥?”来人奇怪地问父亲。
   “你追我干啥?”父亲也奇怪起来。
   “我想问老哥去店头的路咋走?”
   “啊!你吓死我了!”父亲一听是打听路的,两腿一软,坐在地上起不来了。
   来人愧疚地帮着父亲推着自行车,翻过了王十万大沟,天黑前就赶回了家。
   父亲每次说到这儿,总是感叹地说:“如果那人真的是村干部,咱们一家人就饿死了!”
   我们每听一次父亲的忆苦思甜,就会自觉地爱惜一段时间的粮食。时间久了又会忘了,父亲就会再次给我们讲起救命的糁子故事。
   祈求上苍让父亲将他这段刻骨铭心的故事给我们永远讲下去。

共 3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父亲喜欢喝糁子茶,每次都将碗舔得干净,孩子们就会埋怨父亲干嘛这样节俭。父亲却郑重其事地讲起过去年代挨过的饥饿。早年因为天灾,粮食基本绝产,乡亲们都是吃糠咽菜挨日子,那时候,日子过得及其艰辛,一家人没饭吃,大人还好说,小孩子怎么受得了,因此经常会听见小孩子饿得直哭。那时候的日子,那也不叫个日子,只能叫活受罪。那时候,路边经常能看见饿死的人。家里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了,为了给家里节约粮食,只能带着幼小的孩子到大山里逃荒。人们能吃的野菜都挖光了,连树皮都被人吃光了。野菜没有了,树皮没有了,乔山一带的匪患却成了灾。那都是一些活不下去的悍民啸聚山林,落草为寇。他们时不时地骚扰乡里,逼迫村民交出粮食,不交粮食就用火烧人。邻居九爷的哥哥就是被土匪活活烧死的,九爷也被烧得落下了残疾。天灾加上人祸,真是雪上加霜,能在那个年代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如今,好日子就像泡在蜜罐里,人们不能忘了本,父亲讲起救命的糁子故事,让大家十分受益,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好日子,不忘初心。勤俭节约是中国民族的美德,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一段过去的苦难岁月,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思索。力荐共赏!【丁香编辑:社长娇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104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12-24 11:09:52
  深受教育,好好珍惜现在的好日子,那个年代的人太不容易了。
回复11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4 11:33:55
  谢谢老师的留评,生活在如今幸福年代的我们更应珍惜,不忘过去,继往开来。遥祝冬安。
12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12-24 11:10:52
  老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在影响着自己的子孙们,为老师点赞,伟大的父亲。
木斯塘
回复12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4 11:34:47
  感谢老师的点评,我代表自己的老父亲感谢您,遥祝老师冬安。
13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12-24 11:11:50
  乔山老师文章描写的及其生动感人,谢谢老师,让我们更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木斯塘
回复13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4 11:36:20
  感谢老师的鼓励,让我们一起节约粮食,珍惜生活。
14 楼        文友:孙巨才        2017-12-24 13:07:22
  不等我看完这篇文章,我就泪流满面,禁不住哭出声来。我在三年困难时期,才刚刚十岁,也经历过与文中相似的遭遇,差一点被活活饿死。现在能吃饱了,但是,不能一饱忘百饥,要珍惜粮食,千万不要忘记过去!
   作者功力不凡,写得很感人,拜读学习了。
回复14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4 17:09:22
  感谢老师的赞誉,遥祝老师冬安。
15 楼        文友:闰土        2017-12-24 15:59:49
  拜读完乔山人老师大作,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深为老父亲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感动,特别是拾馍渣、舔碗等细节,领人动容,心里发酸,眼圈发红。作者描写细腻,手法新颖,能引起读者共鸣。
回复15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4 17:08:09
  谢谢老师的赞誉,顺致老师创作愉快,身体健康。
16 楼        文友:闰土        2017-12-24 16:06:32
  在那个贫困潦倒的年代,人们因生活所迫,常常饿的两眼发昏。乔山人老师把那个年代写的扣人心弦,回味无穷,特别是老父亲用姐姐嫁妆两次进山换粮食,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好文,闰土点赞学习了。
回复16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4 17:06:12
  谢谢闰土老师的精美点评,山人惭愧,写的没有老师说的那么好,我要向老师学习,力争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17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7-12-24 18:21:26
  朴实的故事,感人肺腑的文章,过去艰难的岁月让人心酸。愿经历过艰难岁月的父亲健康长寿!
峥嵘岁月
回复17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5 08:59:00
  谢谢老师的留评与祝福,遥祝老师冬安。
18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7-12-24 18:23:33
  那个年代的老人都有心酸的过往,苦尽甘来,愿老父亲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好文共赏!期待精彩继续!
峥嵘岁月
回复18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5 09:00:15
  再次感谢老师的点评,山人当不断努力,力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19 楼        文友:乐歌        2017-12-25 20:23:46
  一篇感人的年代记忆,父亲的节俭让读者肃然起敬。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回复19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5 20:39:04
  谢谢老师留评,遥祝老师冬安。
20 楼        文友:江山娇        2017-12-26 10:03:50
  老一辈的辛酸苦辣都在碗里。
回复20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12-28 10:50:36
  感谢老师精美的总结,老师说的非常对,这碗就是老一辈人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
共 24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