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让乡愁展演历史的记忆

  让乡愁展演历史的记忆 ——《丝路记忆》甘肃省非遗展演活动“金昌厅”布展侧记


作者:肖永晖 布衣,14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2发表时间:2017-12-24 20:52:4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6月10日,在丝路重镇---敦煌市,隆重举办了《丝路记忆》甘肃省非遗大型展演活动,笔者作为金昌市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受市文广新局委派就全省非遗展演活动“金昌厅”设计、搭建、布展和展演活动进行了参与,记录了整个活动的点点滴滴。

让乡愁展演历史的记忆
   ---《丝路记忆》甘肃省非遗展演活动“金昌厅”布展侧记
  
   肖永晖
   (金昌市文化馆非遗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6月10日,在丝路重镇---敦煌市,隆重举办了《丝路记忆》甘肃省非遗大型展演活动,笔者作为金昌市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受市文广新局委派就全省非遗展演活动“金昌厅”设计、搭建、布展和展演活动进行了参与,记录了整个活动的点点滴滴。
   6月10日盛会同步
   2016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文化部提出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并确定了,即“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中国传统工艺”4个宣传口号。
   2017年6月10日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遍及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活动热潮在全国各地悄然掀起了!由国家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6月10日上午,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隆重举行第六届非遗节开幕式和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主场活动的启动仪式。甘肃省文化厅组织庆阳香包和东乡族擀毡技艺传承人参加中国传统工艺传承新生代艺人竞技与作品展活动,并应邀我省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两个项目参加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活动。
   6月10日上午,由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酒泉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敦煌市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共同承办,十四市州文广新局协办的《丝路记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在敦煌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飞天剧场也隆重启幕。一场又展又演、展演结合的文化活动,也拉开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活动的序幕。
   文化丝路 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始于中国,结束于土耳其。丝绸之路很长,丝绸之路很宽。它像一首诗,无论朗诵多少遍,仍然韵味十足;它像一幅画卷,无论临摹多少遍,仍然教人赞不绝口;它像一个谜,无论猜测多少次,仍然神秘如初。
   《丝路记忆》甘肃非遗展演活动是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厅组织的大型非遗主题宣传活动,旨在依托丝绸之路甘肃境内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展、演表现为方式,以艺术性和独特性为宗旨,集中展示全省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孕育出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伏羲文化等众多风格迥异、独一无二的文化形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是丝路绵延最长的地区之一。在甘肃文明的历史河床上,丝路文化飞珠溅玉,作为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遗产,更因其与人民大众的血脉相连而闪烁着瑰丽的光辉。甘肃也被誉为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历史悠久,积淀着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这其中,作为文化遗产活态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凝结着先民们的情感和智慧,彰显出甘肃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金昌被誉为西部花城,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戈壁、绿洲、大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相间排列,城市四周山原丘漠合围,扼河西走廊之“蜂腰”,南望祁连雄峰,北翼巴丹吉林沙漠,是一座古老而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这里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境内的永昌县自西汉武帝置县,到元初的千余年间,曾设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番禾、焉支等郡、县,元置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沿用至今。市区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已发现有200余处。有新石器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有西汉时期的骊靬遗址,汉、明长城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有始建于唐代,以北海子塔为主的古建筑群等风景区;有隋炀帝时期皇家御庙-----丝路名刹圣容寺;有西夏六体文石刻;有开凿于晋代的刘萨诃栖声悟禅的云庄寺;有明、清两朝道教、佛教文化重地武当山,有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明、汉长城;有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窑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三角城遗址;有西汉时期为安置归降的罗马降人而置的骊靬城故址;更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7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37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67项。可以说,千百年来,金昌传统文化的洪流始终源远流长,沿着丝绸古道的驼铃声传承延续着,它们深深静卧在祁连山峪的怀抱里,流淌在早出晚归、守望热土的老百姓中间,更繁荣延续在祥云花海的文化自信之间,围绕着金川河,繁衍生息、发扬光大,成为丝路文化的一颗绚丽明珠。
   传承文化 留着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初,中央决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首届《丝路记忆》甘肃非遗展演活动正是借助敦煌文化旅游的平台,以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为主,充分展示了省内十四个地州市非遗保护成果,宣传非遗,提高各地市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知名度。此次活动一个最大的亮点是特邀甘肃省十四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赴敦煌进行展演。从6月10日至7月30日,持续50天时间。此次主场活动分为两部分。其一,《丝路记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集中展示甘肃省14个市州具有重要文化记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厚重、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项目260余项,各类展品4000多件。旨在通过有限的展示空间,借助有形“非遗”作品,为前来观展的市民、游客及嘉宾掀开无形文化遗产的面纱。其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类项目会演,则集结省内各市州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表演项目100余项进行45场次专场演出,在敦煌市文化馆飞天剧院内向广大市民、游客及嘉宾一一展示。与此同时,甘肃省文化厅还在全省组织实施了“非遗保护进万家”宣传计划,在张掖市举办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在省图书馆安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讲座,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地域文化互助借鉴、互动交流,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最,展示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之美,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展示活动内容之丰富,时间之持久,在甘肃全省都属首例,是一场厚重的丝路文化大餐。
   掀开“西部花城”神秘的非遗面纱
   从5月底开始,敦煌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内来自甘肃全省14个市州的参展单位,纷纷已提前抵达敦煌,在敦煌市开展布展工作。
   金昌市文广新局自接到省厅文件后及时召开《丝路记忆》全省非遗项目敦煌展演活动会议,局长沈丽萍亲自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市文广新局局长沈丽萍为组长、局党委委员、调研员张新才、市文化馆馆长赵平为副组长的敦煌布展领导小组,专门召集市文化馆、永昌县文广局、金昌区文广局、永昌县文化馆、金川区文化馆和相关单位领导和人员,按照省厅文件精神,重点围绕金昌市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进行设计规划,辅助部分代表性强、展示效果明显、本土特色鲜明的市级非遗项目。将“紫金花城、浪漫金昌”作为艺术设计主色调,展播金昌非遗保护成果视频,推荐金昌特色旅游纪念品,融文化、自然、非遗、记忆、技艺为一体,突出金昌非遗特色,展示金昌独特的人文风情。
   会上,市局领导结合金昌非遗项目情况,精选出代表同时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4项进行规划布展。根据工作 安排,所有布展工作必须在6月8日完成,也就是留给我们布展的时间仅仅有12天时间。
   任务就是命令,市文化馆加班加点制定出《丝路记忆》全省非遗敦煌展“金昌厅”80.5平米展位的设计方案。5月27日,省非遗保护中心确定具体位置,市文化馆随机根据设计展厅位置调整了设计方案,按照领导小组“突出紫金花城亮点、彰显非遗文化内涵”的原则,设计了突出一个亮点:永昌万字灯;活态四个项目:永昌节子舞、永昌贤孝、金昌制陶和金昌木偶戏;展示四种项目:永昌手工地毯、金川刻字、金昌面塑、金川织褐子,推荐三类产品:薰衣草系列产品、手工草编、根雕艺术品等的总体布局方案,紧罗密布开始审查制作。永昌县文广局和县文化馆根据会议精神和总体设计方案,联系到了曾多次制作过“万字灯”模型的赵经理,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万字灯传承人--陈永清老先生现场指导,设计制作了高60公分,宽4米,长6米的大型万字灯模型,并在入口处按照传承图片3D打印了八仙雕塑和十二生肖雕塑,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八位工人师傅加班加点,每天掐着指头算时间,在短短十天时间中,不仅要完成16平米灯柱定制、电路排布、底托制作、出入口牌楼设计制作,还要完成长达600米的灯路焊接、500块有机板安装,1000多米LYD灯线安装、木刻鳌山制作和大型包装定制工作,永昌县局和县文化馆领导亲自上阵,陪伴在传承人身边,一厘米、一厘米进行粘贴,一条线、一条线布局,终于的6月8日晚上11点安装到了敦煌的“金昌厅”。
   在布展中,市文化馆副馆长金长虹和我于6月6日先期抵达敦煌市文化服务中心布展现场,带领六位工程技术人员安装桁架200多米,安装主题背景80平米,架设高6.5米、宽6米纯木质门头一座,搭建40米仿古屋檐三条,安装项目介绍牌11个,搭建贤孝舞台和木偶展台两座,铺设灯带200米,安装射灯15个,每天加班到晚上2、3点、在炎热的夏日中,闷热的场馆内灯火辉煌、热火朝天,到处是电锯的声音、到处施工的场面。金昌厅先期布展人员各个汗流浃背,满身灰尘,他们不仅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上高爬地,粘贴钉拉,拧螺丝、接电源、锯木板、抬桁架,手扶脚蹬、非常辛苦、拿出了“拼”的尽头!
   6月8日凌晨3点,一条饱含“金昌厅”布展工作如火如荼的微信制作完成,传到了省非遗中心建立的《丝路记忆》QQ群内,这是自建工作群以来 首条由敦煌布展中心发布的信息,将金昌布展工作和各市、州布展情况全面进行了汇报和展示,驻敦煌的省厅领导随机将此微信转发到省文化厅工作群,让省厅相关领导对敦煌布展情况一览无余。6月8日早晨9点,省文化处刘卫华副处长和省文化馆陈化平馆长、赵明副馆长来到“金昌厅”布展现场,对金昌布展工作给予肯定,让现场布展人员大受鼓舞、信心倍增!
   敦煌布展期间,市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了长达20多分钟,罗列金昌7个特色非遗项目的《丝路记忆》金昌非遗宣传片,展会期间轮流播出,受到参观人员的驻足观看和大加赞赏。
   6月9日下午,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朝阳、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张万儒处长在省文化博览局副局长、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的陪同下来到了独具民俗特色的“金昌厅”检查布展情况,此次敦煌非遗展金昌代表团领导张新才、赵平分别就金昌厅布展情况和非遗项目活态表演,现场展示情况进行了汇报。
   截止6月9日晚11点《丝路记忆》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金昌厅”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17为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记者全部到位,静候明天接开神秘的面纱。
   6月10日早晨9点,敦煌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门前鲜花争艳、锣鼓喧天,百人的广场舞整齐化一、各种非遗展演的序幕即将拉开,十四市州的特色广告宣传灯箱林立文化广场周围。盛大的《丝路记忆》甘肃非遗展演开幕式在敦煌文化馆飞天剧场隆重开幕了。敦煌舞、敦煌民歌、敦煌曲子戏、陇剧、哈萨克族弹唱、马头琴齐奏等7个非遗项目节目现场进行了表演。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引来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共 73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娓娓道来,描述很详尽,由盛会同步到 文化丝路 ,一脉相承传承文化,留着乡愁 掀开“西部花城”,神秘的非遗面纱, 非遗保护让“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住乡愁这把锁,等几个板块,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旺盛的特点,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尤其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进行重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双重职责,因此要持续发展注重传承。感谢赐稿,祝笔丰,期待更多赏析作品!【编辑:秋日枫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