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冬至散记(散文)
今日收到朋友冬至短信,方知道冬至已至,新年也为时不远了。
冬至自古与岁首并重。每年冬至,人们缅怀祖德,祭慰先人。吃饺吃肉,防冻养生。这一习俗沿用至今,冬至也成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诗中对冬至的节气变化有所表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大意是: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朋友的短信中也说:冬至是时间的坐标,也是季节的拐点。阴阳在此汇合,寒暑在此交替,四季在此轮回,心情在此休整。是啊!冬至未到时,只觉得夜很长很长,仿佛总也走不出黑暗似的。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心情总是和阴阴的天同步,总也找不出阳光的味道。天气又是冷得够呛,寒风刺骨。除了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之外,似乎找不出任何的乐趣。现在,冬至到了,白日见长,天气回暖,过了三九,再也不用担心漫长冬天的寒冷和凄凉了。雪莱曾经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个星期以后,我们面临的是新年的到来,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有着希望和追求的新的日子。想想即将到来的新年,想想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还会被冬天的寒冷屈服,还会为熬煎漫长的冬夜而心忧吗?
冬至之日,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觉有意思。家乡总是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民谚有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意思是说冬至一定要吃饺子,不吃饺子耳朵就要冻坏。此民谚来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和张仲景治耳病的故事。因了传说和民间故事,冬至吃饺子就成了中国人千古不变的习俗。小时候,奶奶总是要做各种各样的饺子让我们吃,说是吃了饺子,一冬都不冷。如今,奶奶已长眠于地底下,不再为我们包饺子,可每到冬至,我们都要给奶奶留点包好的饺子祭奠她,希望她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受到冬至合家欢乐的喜悦,能吃到我们包的饺子不再挨饿受冻。亲人长眠于地底下,也要经过四季轮回,风吹日晒。为已死的亲人烧纸、敬香、送冬衣,只是希望亲人能够在阴间也如在阳间一样生活,一样的幸福和快乐。这不是迷信,这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一种缅怀和慰藉。我情愿那些祭奠亲人的祭品都如长了翅膀一般飞到地底下的亲人身边,情愿逝去的亲人能听到我们生活的悲喜以及对他们的告慰。活人应对死人勉励,我想这与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很好的交代。
冬至过后,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会越来越短。看见太阳的日子会越来越多,做梦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冬至是年的前奏。那些经年累月地奔波于异乡的人会怀念在冬至与亲人吃饺子的情形。推开窗户,寒气逼将过来,接踵而至地应是不辣不火的温驯的阳光。它时刻撩拨着游子的情怀,让游子在年关迫近时,一遍遍念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游子,冬至夜在邯郸孤身一人,所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也是游子。乡关何处?不是不知道,而是游子们“置身异乡”,把不停步的流浪当做自身的体验。但越是置身异乡就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聚越多,越走越浓。结果,避开故乡旅行,避一路,走一路,越走越愁。
冬至在呼唤着游子,饺子在千里之外诱惑着游子。年关将近,但愿置身异乡的游子早日起程,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不再做漂泊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