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想起我承德当兵的日子(散文·旗帜)
一、北京兵小郭
我新兵连在承德县下板城,那是1981年11月的初冬,在邢台市不感觉怎么冷,来到承德已经冷得厉害。听老兵说,最低时气温零下20度左右,晚上站岗需要穿皮大衣。
第一天到达下板城那天下午,锣鼓喧天的欢迎仪式之后,就是吃饭。其中还有个笑话,大锅煮面条,大概在列车上老吃面包的缘故,有位邢台县的王姓老乡,居然一下吃了八碗。
把个北京兵小郭惊奇的不行,每每与人说话,就要说这个事。
“那小子真他妈能吃,一下吃了八碗。”
北京的小郭很重感情,我们只是新兵连两个月的友谊,后来,各奔一方。可是,他退伍之后,一直寻找和我联系的方式,有了联系后我们时常相互交流。
2005年的秋季,我们俩终于在北京相聚。此时,他已经是航天部门一位处级干部。即使过去20多年了,他还没忘八碗面的事儿。
二、紧急集合
新兵都怕紧急集合,因为时间无法确定,肯定是在夜间。为的是应对突然袭击嘛。所以,白天的时候都抓紧练习,有的蒙着眼睛打背包,怕摸黑速度上不去。
记得新兵连紧急集合搞了三次,都是深夜或者凌晨,嘟嘟哨子猛吹,心里直发慌,第一次我还算不慢,黑暗中打背包,尔后迅速跑出去集合,背着背包一阵猛跑。似乎没有背步枪,不然,跑几华里可受不了。
第二次,心急如火的我,背包怎么也打不好,只好抱着被子出去集合。那位来自山西的申连长走到我面前说,你怎么还抱着被子啊?一句话,让我无地自容。
咱的心眼少。有人在屋里黑,不好打背包。就抱着被子出来打背包,借外面的光亮。我呢,直接抱着被子站队。连长肯定批评啊。
第三次紧急集合,背包倒是打好了,可等我出了宿舍,队伍跑远了。我急急追赶,总算追上了。不过,这时,部队已经跑了一圈回来。排长看我刚赶过来,自然不高兴,命令我再跑八里地。
三、处女作的诞生
新兵连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承德县文化馆的编辑,成全了我的处女作。那时,周末我喜欢和战友闫增嘉到下板城逛街,虽然要步行好几里,心里也高兴,因为可以买杂志和书籍,而且我要去找文化馆。
在邢台的时候,我起初投稿的对象是邢台县文化馆的百花报。自己认定,承德县也会有的。果然,这里有份文学报纸《谷雨》。见到两个新战士走进编辑部,编辑田雨和刘朴老师对我很热情。田雨老师胖胖的,个头粗壮,他负责诗歌创作,刘朴老师戴着眼镜,瘦瘦的,他负责小说创作。
去过一次之后,我很快把在邢台写就并且投稿无果的短篇小说《回音》抄写,拿到《谷雨》编辑部。
刘朴老师很快回信,指出了不足之处,让我修改小说。我兴奋异常,这意味着小说有发表的可能。果然,半年过后,这篇处女作在《谷雨》刊发,一个整版。
尽管我离开了下板城,刘朴老师对我的创作一直很关心,不断的写信指导,给了我极大地帮助和鼓励。
30年后,邢台战友见面时,闫增嘉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还能说出承德县文化馆编辑的名字。
四、惊心动魄之夜
新兵连结束训练,我分到了承德市二六六医院,时间是1982年的1月。
没想到,承德市如此美丽。医院门前有一座山包,山上绿树葱葱,普宁寺(又称大佛寺),就在山下。不远处,则是避暑山庄,宫墙蜿蜒起伏,很像万里长城。棒槌山、普乐寺等名胜古迹环绕周围。
1983年的那个春日的夜晚,那天晚上,我们几个战友一块到礼堂看电影。刚走上台阶,突然窜上来一个年轻小伙,上前就抓住了小刘的领口,恶狠狠的说:“你说今天咱们怎么着吧?”原来,小刘白天在工作时,和这个小伙发生了争执,晚上就找人要报复。
我们发现,在他身边,站着七八个小青年。小刘二话没说,立即挥拳还击。几个小青年围了上来,我们也紧跟着上前,一场搏斗就要发生。正在这时,传染科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兵冲了上来,三下两下就把那几个人推开,并厉声喝道:“谁打我们战友?出去。”老兵的大义凛然之举,使那些人退缩了。毕竟邪不压正,毕竟这是在部队礼堂门口啊。
那场电影没看好。当夜,我们又去找那个寻衅滋事的小伙,目的是解决问题,以后不再发生这类事。那小伙看我们找到家里,有些害怕,竟挥舞着两把菜刀,对我们说:“谁敢进来就砍谁。”但是,这只能吓唬胆小的。我们进去了。他一动也不敢动。
......
那是一个惊心动魄之夜啊。我感觉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当我面对种种突发性事件的时候,都能从容应对,毫不畏惧。而且,退伍之后,我也有过见义勇为的行动,在街头制止过两次殴斗事件。
五、四个女兵
四个女兵两个来自北京,一个叫宋晓蕾,一个叫赵薇。另外两个来自山西大同市,一个叫张淑芳,一个叫王俊芬,因为是同年入伍,并且一起干了几个月的杂活,所以,印象很深。
虽然后来医院也有新的女兵来到,记忆就模糊了。
在医院带领我们的班长是河南人,韩春堂,个子不太高,但人很机灵。
宋晓蕾、赵薇个子都很高,也很漂亮。一个苗条,一个丰满一些。
赵薇泼辣一些,宋晓蕾比较沉稳。
张淑芳、王俊芬则都是个子不太高,一个瘦削,一个丰满。这俩人,王俊芬善谈,张淑芳内向。
刚开始是种树,先在医院里面,夜晚还要在院里武装巡逻。春天到来,我们又到医院周围的山上种树。
开会、唱歌、相互交谈,互相之间印象逐渐加深。
记得赵薇爱唱《外婆的澎湖湾》,还喜欢模仿我们邢台的土话,“使类慌”,到她口中成了普通话:“使得慌”,还是北京味。
1983年10月退伍时,这四位女兵还专程送到承德火车站。赵薇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谁让我们是同一年的兵呢?”
2013年,我曾经在长城网发帖,希望和这四位女兵能再次相聚。可是,帖子发出后,却一直没有音信。
六、新闻写作起航
如果说,下板城成就了我的文学处女作,那么,承德市我的新闻写作开始起航。
因为酷爱文学创作,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不断的向外投稿,还参加了浙江一个文学函授班。
一次,政治处新闻干事胡政到门卫拿报纸,忽然看到了《冀东文艺》给我的退稿信,引起了他的关注。
他马上约我到政治处座谈,了解我的创作情况,鼓励我向新闻写作进军。临走时,给了我两本稿纸。
随后的一段时间,他对我倾注了心血进行培养,部队干部去观看文艺演出,他不忘带着我。部队搞文艺汇演,组织创作班子,他也把我列入名单。
我的新闻写作纯粹自己摸索,进步还算不慢,半年多的时间,在《承德群众报》和北京军区《战友报》刊发两篇通讯,阅读《战友报》得知,有很多战士在读者来信版诉苦,自己写了一二百篇,一篇也发不了。可见,在这张报纸上发稿多难啊。
由于我表现突出,医院还把我作为自学成才的典型进行宣传。
不能不说,十几年后,我步入记者的行业,和部队的锻炼有很大的关系。
30多年过去,青春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往事历历在目。故事还很多,三言两语无法说。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还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