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小议孔子像(杂文)

编辑推荐 【丹枫】小议孔子像(杂文)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34发表时间:2017-12-28 17:00:12

2011年1月11日,孔子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门广场内悄然出现,百多天后又悄然消失。反对的人认为,孔子和老子等人的学说都有值得继承的内容,但与“五.四”精神相悖的落后性也是明显的,放在那里不合时宜。如果要放,就得把老子、管子、墨子等都放上,甚至还要放上晏子,因为晏子和孔子之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
   《吕氏春秋》说:“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史记》则指孔子在35岁时,鲁昭公逃奔到齐国,其后过了不久,孔子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齐景公。他对齐景公说的,除了“政在节财”,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齐景公立即明白了其中的潜台词,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我们知道父亲做了比如偷羊这样的坏事,孔子是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权力的争夺中,就看羊在谁手里,话语权在谁手里了。林语堂不满于孔子“懦弱的胡言,竟荣被政治学理之美名”,其实何止懦弱,韩非子等法家要不避权贵的法制,那就必然损害权势者的利益而不得好死,任何政治学说,首先要决定站在少数高层一边,还是站在多数的中下层一边,孔子不仅站在权贵一边,并与之合谋,用似是而非的学说进行蒙骗而成圣人,结果中国“不断地谈道德的腐论历两千年之久,卒未能用道德之力量改进国家。”
   齐景公立即听明白,于是他打算把尼谿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之后,齐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重用你,其实这时齐景公正当壮年,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晏子春秋》中晏子阻止的理由与《史记》大同小异,但齐景公是“欲封之以尔稽”,大概廪丘、尼谿、尔稽是一个地方。
   孔子再一次从鲁国出走,《晏子春秋》说是晏子给他挖了个坑的结果。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喜形于色,弟子子路问他:我听说君子祸患来临不恐惧,幸运降临也不表现出欢喜。现在您怎么喜形于色呢?在孔子高兴的时候,齐国君臣却乱了阵脚。四年前的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齐鲁修好。夏天,齐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用孔丘,势危齐。”于是派出使节去鲁国,要求在夹谷举行盟会。这时孔子已经“摄相事”,夹谷之会上,他显示了强势的一面,齐国归还了郓、汶阳和龟阴之田。这是两年前,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向以季桓子为首的三桓发难,这次要求权力再下移的行动失败了,阳虎逃到讙、阳关一带,第二年阳虎请齐国伐鲁,齐人却把阳虎抓起来,并得到了地。现在把地交还鲁国,当然也是晏子输了一筹。
   孔子在鲁国的成功,让齐景公也忧心忡忡,晏子对他说:“君其勿忧,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他断定鲁国君臣难以相安。晏子让齐景公“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就是抬高孔子,并暗示要让他来当齐国的相国。因为孔子的进谏,鲁君必不听,他肯定会对鲁国失望而对齐国有好感,到时候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就两头落空,走上困境了。
   恐慌的齐国人也认为: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作为邻国的齐国就遭殃了;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再送出土地讨好鲁国。黎鉏则认为不如先离间他和鲁定公的关系,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以及带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送到了鲁城南门外。
   之前,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对权臣三桓下手,与鲁定公筹划隳三桓的三个都城。结果叔孙氏自己毁了郈城,季氏的费城也毁了,剩下一个孟氏的城没毁也就不了了之。现在鲁定公、季桓子难忍美女宝马的诱惑,季桓子去偷看了三次,愈看愈捨不得,就和鲁定公商量好,装着到各处去巡视,到了那里就不走了。子路见状就劝孔子离去,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法把典礼后的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不走。结果肉没有等来,孔子只好离开鲁国。《晏子春秋》的说法是:“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等他转了一圈又到齐国时,孔子只见齐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问他:“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齐景公也说:“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但孔子还是不见,并讥讽晏子“事三君而顺”,所以怀疑他的为人。
   晏子固然经历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但孔子自己不是也经历了鲁昭公、定公二朝吗?况且晏子还没有像他那样去为别国服务。晏子听说后,并没有从这点上反驳孔子,而是说自己世代为齐国服务:“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言下之意是你孔子一心一意了吗?到处奔走,狼狈到“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儒者的行为难道不更令人生疑?弄得孔子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如晏子,说:“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于是派宰我去上门谢过,最后回鲁国去了。
   谁都知道国家内部需要团结,但坚持正义公平却是团结的基础。如果像孔子那样,光想到通过站在既得利益者一边而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结果必然是“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各种利益集团的纷争不可能平息,国家治理不成,自己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中庸之道,总有点庸俗。

共 21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他北望天安门城楼,与高悬的毛主席画像相互可视。他在这一地理位置上的出现,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各方争议热烈,支持、反对者兼而有之。支持“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占到了22%。 喧哗声中,孔子像一直默默地站在这里。整整100天后,2011年4月20日,孔子像被悄无声息地请出了国博北广场,各种观点经百日碰撞后,本已渐趋平寂。他悄然一走,喧哗再起。学术界现在对儒学开始正常研究,民间对传统文化需求日益高涨,政府也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开始重新审视和对待儒学。孔子在当时周游列国,并不得志,甚至有时很狼狈,困于陈蔡之间连吃的都没有。 作者对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令人折服!力推佳作!【编辑:百翎眼孔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百翎眼孔雀        2017-12-28 17:01:54
  对孔子加以评论,亮出自己的看法。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