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徒步拉练(散文) ——军旅轶事(十九)
徒步拉练是培养军人意志力,检验身体耐久力和锻炼吃苦精神的良好训练形式。1975年的冬季,我第一次参加了团机关携带指挥分队的徒步拉练。这次拉练历时3天,行程200公里,道路均为山村土路,路线为从驻地出发经由大同县、古店、云冈、华严寺返回驻地。
连队十分重视这次拉练任务,在行动前一天连里进行了认真部署和动员,在组织上设立了指挥组、先遣组、宣传组、保障组、留守组。指挥组主要负责拉练活动的组织与指挥;先遣组主要负责道路勘察、路线标示和宿营点的安排;宣传组主要负责拉练途中宣传与鼓动;保障组主要负责饮食与卫生;留守组主要负责驻地安全与管理。连长安排好任务后,指导员又进行了简练动员,要求我们每个干部战士要发扬好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荣传统,坚决完成好拉练任务。
动员部署后,每个班排都开始了认真的准备。每个人都要携带枪支、水壶、背包、挎包等物资。新兵没有拉练的经验,要老班长就言传身教,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老班长悄悄的让我把鞋垫拿掉,把裤衩脱掉,对此我还有些茫然。在拉练途中果真感受到了这一举措的优越性。原来我们穿的裤衩都宽松肥大,连续走一段路程后,往往两个裤腿就会上窜到股沟,让人非常不舒服。这鞋垫呢?在热汗和力的作用下,走起路来往往会发生移动和变形,鞋垫不平,脚底肯定就要受罪了。
清晨在先遣组出发3个小时后,大部队正式出发,连长和指导员在前面带队,副连长和副指导员收尾,我们身背背包,左肩斜背着挎包,右肩斜背水壶,扎着腰带,战士们背包上横挎着56式冲锋枪,干部则腰挎54式手枪,前面红旗飘扬,后面队伍威武雄壮,每个人都雄赳赳气昂昂,那阵势让人一下就想到了当年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模样。
这天上午,我们连续行军8个小时,走土路,越沟壑,穿树林,踏冰河,爬山坡一气呵成,竟走了80余公里,由于人多势众,情趣高昂,大家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劳累。午餐点是在一个树林旁,炊事班的同志们选择了一个僻静处,卸下行军锅和粮秣,三下五除二,就开始了野炊,竟管条件艰苦,煮的米饭有些夹生,炒的土豆有些清淡,大家还是吃的津津有味。
下午继续行军至大同县一个村庄,现在已记不清那个村子的名字了,只记得村子全是土坯房,土坯墙,村子不算很大,但很分散,村西有一个庙宇,一个老戏台子,庙宇的南侧有一口水井。我们按着先遣组的安排,住进了老乡的家里,这里的民风很质朴,每家都把最好的房间让给我们住。而我们一住下,也不顾疲劳,马上开始了爱民活动,挑水的挑水,扫院子的扫院子,就连街道也打扫的干干净净。那时有一个响亮的口号:“热爱群众,缸满院净”。老乡们对我们也是热情有加,晚上给我们烧热了炕,给我们送来了开水,真可谓是军民鱼水之情呀!
晚上连队点名后,我们急速回到驻地,简单洗漱后,顾不得脱去衣服,很快就倒在床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天一蒙亮,我们又悄悄的起床打好背包,整理好物品,把房费小心翼翼的放在老乡家里明显处(那时每个住房每晚0.5元,这是纪律),急忙来到连队集合点,副连长、副指导员首先检查完群众纪律情况,简单早餐后我们的队伍迎着初放的朝阳,按着既定的路线又出发了。
第二天的行军,速度明显降了下来,战友们有的腿肿了,有的脚底起泡了,身体酸楚,浑身乏力,这时宣传组的作用开始发挥了。宣传队员都是口吃伶俐,有一定口才的文艺骨干,他们手拿竹板,一边打一边喊:“同志们快快行,前边就是大本营!同志们快快走,革命路上不停留!”“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那宣传的口号一套连一套的,别说!这口号还真灵,战友们好想吃了镇痛药一样,个个又打起了精神,又急速的大步向前冲去。为了保持实力,恢复体力,这天的行军团里只安排了50公里的路程。
第三天是徒步拉练的最后一天,也是最艰辛的一天。不过大家通过前两天的实践,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如:掏去鞋垫,脱去裤衩,选择松软路面,速度快慢相间,步伐均衡用力,行军间距缩小,新老兵搭配结伍等。最后一天我们顺利完成了70公里的路程,指挥连不愧是一个作风优良,具有战斗力的机关直属分队,整个拉练没有出现一个叫苦喊累的,没有出现一个掉队的。官兵团结互爱,亲如兄弟,这个大家庭40多年来,我一直深深的眷恋着,一直悠悠为他自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