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美县令潘安传奇(小说)
潘安在临时公堂上宣布:“这场车祸的当事者是赶车人和老母猪双方,理应先审赶车人,再审老母猪,不偏不倚,当众公断。”潘安喝问赶车人道:“你放着三丈六尺宽的阳关大道不走,为什么把马车赶到人家的猪圈里轧伤了老母猪?”赶车人连喊冤枉,说明案发现场就在十字路口,车马至今原地未动。潘安判道:“十字路口不是猪圈,是用来行车走人的,不是用来养猪的,马车行走路线正确,赶车人无有过错,你赶车走吧。”赶车人如逢大赦,磕头致谢,赶着马车如飞而去。
潘安接着开始审猪。他让衙役们将母猪抬到“公案”之前,猛拍桌子喝道:“呔,大胆母猪!人有人路,车有车道,猪有猪圈,各守规矩。你不在猪圈里老实呆着,跑到十字路口有何公干?”老母猪只是哼哼,当然说不出话来。潘安教训道:“众所周知,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养得起猪打得起圈。猪不在家里养,十字路口倒成了养猪场,像你这样猪仗犬势,横行霸道,叫人如何能过安定日子?”潘安以审猪为名,对程虎一番痛骂,骂得程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走又不敢走,坐又坐不住,抓耳挠腮,不得安生。潘安下位来用脚踢了踢母猪问道:“你可知罪?”老母猪只是哼哼。潘安道:“既无异议,且听夲官宣判。原想可怜于你,法外施恩;但公理安在,王法无情,判处立即斩决,以儆效尤,肉食分赠村中孤寡老人。”程虎吓出了一身冷汗,刚想悄悄溜走,被潘安喝个正着。潘安微笑道:“你我同为大小官员,当为百姓表率。母猪被斩,你也有治家不严之罪,理应重罚;若不治你,恐被百姓骂我官官相护。念你认罪服法,夲官从轻处理,罚你白银百两交付村里学堂助学,免去地方之职,再领取五十大板,以长终身记性。”
程虎被五十大板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周围群众人山人海,欢呼之声震耳欲聋,人人都夸潘安审猪审得真好,不光教育了养猪家户,而且为老百姓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大祸害。
这个故事为今天的焦作地区留下了千年不变的养猪老民俗,牛羊可以放牧,但猪必须在圈里养,都传说是潘安立下的铁规矩。
潘安送棒槌
在武陟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潘安送棒槌——要厚礼”,意思是说送出的小,要回的大,用来形容得不偿失,沾小便宜吃大亏。据说,这句话来源于一个趣味横生的民间故事。
潘安在怀县(今武陟县)当县令,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生活极其艰苦,“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公务之余,与妻子杨氏一道,自己动手,耕田种菜,养羊挤乳,贴补家用。百姓闻知,人人赞叹不已,都夸潘安是个大清官。
在潘安的榜样影响下,怀县的官吏绝大多数都是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但也避免不了还有那么几个“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害群之马,主管全县教育大权的县教谕钱百通就是其中最冒尖的一个。钱教谕年过四旬,面如玉琢,长须飘飘,道貌岸然,一派学者之风;但在内心,他却精于算计,善于敛财,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贪财鬼。
潘安听说钱教谕花钱阔绰,饮食讲究,于是对他实在放心不下,就多次派人对他所辖的县学的账目进行查验,结果都是笔笔清楚,件件相符,井井有条,分厘不差。潘安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就反复暗访,追根求源,终于抓住了钱教谕的狐狸尾巴。原来,钱教谕工于心计,手段巧妙,创造出了一条自以为毫不违法、合情合理的捞钱新路子。他对属下广结人缘,礼尚往来,普施恩惠,喜欢送礼。不过,他送的只是字画。他写的一笔好字,画的也能拿得出手,于是他就闻风打听,不失机会,红事送喜字,白事送挽联,庆寿送贺词,发家送中堂,用的笔墨纸砚全出于公家,自己一分钱也不用花,但是回礼红包次次不少,包包丰厚,全归了钱教谕本人。同时,钱教谕家中的喜事也接连不断,巧立名目,冠冕堂皇,每个月都要遇上两三起,属下人员只好争相登门庆贺,送上贺礼。有一次,钱教谕虽然不敢明里发请帖,却是暗地到处打招呼:“五日后是我最宠爱的三夫人二十大寿,略备薄酒,届时一定捧场赏光。”
潘安得知后,对于钱教谕无心公务、精心捞钱的行径深恶痛绝,经过深思熟虑,妥善安排,决定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断了他的这条财路,刹住他的这股歪风。
到了这一天,上至衙署书吏,下至教师生员,更有众多学生家长,凡是敬畏钱教谕权力或有求于钱教谕开恩办事的,全都争先恐后,登门贺喜。钱教谕家中宾客满座,贺礼成堆,礼桌前等候交付礼金的人们成群结队,水泄不通。钱教谕眼瞅着礼账上越来越多的钱财,高兴得心里乐开了花。
就在钱教谕挥手吩咐准备开席的时候,潘安领着一个老汉,推着一车棒槌来到了礼桌前面。潘安对钱教谕拱手说道:“你我同僚,理应贺喜,送钱太俗,送画太雅,而棒槌则是居家女人日常洗衣必用之物,送此最为适宜,礼轻意重,万望笑纳。”钱教谕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来,摸不清潘县令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只好随口接道:“受此大礼,不胜荣幸,只不过家中女人用不了如此许多,实在有失美意。”潘安哈哈笑道:“这有何难?在场宾客众多,各家自有贤妻娇女,一人一个捎它回去,让她们与您家三夫人同喜!”潘县令话音刚落,众宾客立即蜂拥而上,将满车棒槌抢了个精光。众人手持棒槌,欣赏把玩,欢声笑语,非常兴奋。在满院欢笑声中,推车老汉一屁股坐到地上哭了起来。全场静默,众人愕然。潘安询问其故。老汉道:“满车棒槌精光,钱在何处?”潘安恼道:“如此小家子气,真是没见过世面,堂堂教谕官邸,岂能少了你的棒槌小钱。今日所收礼金,全付与你,也该足够,省得你败坏了今天的喜庆,玷污了官府的体面。”潘安怒气冲冲走到礼桌跟前,将所有礼钱用桌布包起,凶巴巴地塞到了老汉的怀里。老汉手捧布包,坐在地上还是不走。潘安问道:“是否嫌钱多了,认为是不义之财,不敢拿走?”老汉不语,只是点头。潘安肃然起敬,双手扶起老汉,面对众人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者不取不义之财,堪为官场楷模,我等自愧不如。既然如此,老者可在其中自己取够自家棒槌价钱,剩余之钱,教谕必定不会再收回去,与你这等小民争利,有失儒家斯文。我替你捐赠给县学公用,定称众人之心。”老汉磕头谢恩,推起空车,满意而去。众人细品潘县令话中有话,含义深刻,莫不点头叹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争相夸赞潘县令足智多谋,一心为公。钱教谕见到这个架势,赶紧随风转舵,满脸堆笑,高竖拇指,连夸上司决策英明。
潘县令送棒槌当贺礼的事儿很快就传遍了全县,老百姓普遍认为潘安送棒槌寓意深长,给了贪官污吏当头棒喝,怀县官场为之一清。从此以后,怀县的各级官吏在潘县令的威慑下,再也不敢巧立名目搜刮民财了,请客送礼开始绝迹。全县老百姓讴歌赞颂潘县令为官清正,“潘安送棒槌”这句话就作为历史典故流传了下来。
赔情看瓜园
武陟县的沁河滩里有的地方是沙壤土,非常适宜种西瓜。结出来的西瓜呀,个大汁甜,营养丰富,清热解暑,止渴生津,堪称瓜中珍品,是武陟县的一大名贵特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武陟县农村还沿袭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俗,就是在西瓜成熟时节,瓜庵旁边总是要立上一个草人,协助瓜农看守瓜园。究问其故,瓜农们就会顺口吟出一首民谣:
潘安赔情沁河滩,草人戴帽把瓜看,
西瓜有情千年赞,廉洁官风百代传。”
这首民谣引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民间传说。
那是在晋朝的时候,潘安在怀县(今武陟县)当县官。有一天,潘安独自一人微服下乡访察民情,坐船过了沁河,走到了小董村南的沁河滩中。烈日当空照,浑身热汗流,潘安鼻嘴冒火,喉咙生烟,精疲力尽,口渴难忍,望见远处有一片绿油油的瓜田,就舍命直奔而去。
潘安到了瓜园,只见西瓜遍地,瓜色鲜艳,清香逗人,垂涎欲滴,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个圆溜溜的大西瓜。切开一看,皮薄肉厚,鲜红沙瓤,汁多籽少,芳香扑鼻。咬上一口,醇香醉人,味甜似蜜,不禁狼吞虎咽,霎时啃了个干净。然后细细回味,甜到了心里,爽遍了全身,不由得高声叫好,赞不绝口。
没想到看瓜老汉不以为喜,反倒生悲,愁容满面地对潘安说:“西瓜越好越是招灾,明年说啥也不敢再来种了。”潘安听了,迷惑不解,追问缘由。老汉答道:“县衙差役,经常索要,不见付钱,但见纸条。乡村恶棍,吃拿带捎,分文不给,还惹祸苗。汗摔八瓣,没有回报,谁再种瓜,就是傻屌。”潘安听了,羞愧满面,沉默不语,悄然离去。
到了第二天上午,潘安带领一大帮属官、书吏和衙役来到了那个老汉的瓜园。那个老汉见了,就像一个小老鼠碰上了群猫,吓得浑身直打哆嗦。当他知道了面前的县太爷就是昨天来的吃瓜人时,深为自己昨天的实话实说感到后悔,心想,祸从口出,果然不差,真个是现说现报,死到临头了,不由得稀屎拉了满裤裆,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声哀告求饶。
潘安强忍住心酸,用力欲搀起老汉,老汉却伏地不起。潘安两眼含泪,“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哽咽着说:“苛政猛于虎,百姓惧怕到如此程度,实非国家之福也。”众人赶忙上前,拉起了老汉,搀起了潘安。潘安回头对众人厉声说道:“老汉种瓜,实在不易。百姓利益,不容侵占。谁欠瓜钱,务必结清!”众人听了,都低下了头,很多人红着脸纷纷将所欠的瓜钱交到了老汉的手里。老汉楞在那里,似笑非笑,如在梦中。潘安拱手向老汉赔情说:“属下犯错,责在主官,吾向老人家赔罪,自罚在此替您看守瓜园。”众人听了,都说县太爷公务繁忙,情愿以身相代。潘安突发奇想言道:“汝等谁也代替不了本官,不如扎一个草人,将我的衣帽穿上,权当夲官在此受罚。”众人不敢违拗,只好照此办理。
打那以后,穿戴着潘安衣帽的草人就在瓜园日夜看守,不光县里的官吏衙役不敢再来瓜园白吃,就连乡村的地痞流氓也不敢来此骚扰。老汉喜上眉梢,瓜园喜获丰收。县境里的各个瓜园闻知此事,纷纷效仿,都扎了草人看守瓜园,流传下来,竟成了武陟县的一个千年不衰的有趣民俗。

前八个故事就在本文,最后的七个故事请看本栏目四天前(26日)发表的《潘安的传说》一文。
前八个故事就在本文,最后的七个故事请看本栏目四天前(26日)发表的《潘安的传说》一文。
前八个故事就在本文,最后的七个故事请看本栏目四天前(26日)发表的《潘安的传说》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