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卓摩让明翰开眼(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卓摩让明翰开眼(散文)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5发表时间:2017-12-30 18:14:11

1983年12月,来自温州乐清的陆氏兄弟生意失败,从包头带着积压的存货服装经过北京,出乎意料的是在地摊上被抢购一空!于是他们就留在了北京南苑,发展到1985年,这一地区“浙江村”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十万!明翰也混迹其中。
   改革开放之初,明翰与卓摩参加过一次自行车采访活动,去千里外的温州,感受过一回中国人只要给他们一点点自由,就会激发出无限创造活力的感动,那时候称之为“温州模式”。
   那天到嘉兴著名的“五芳斋”用餐,邻桌坐一个脚穿雨鞋的乞丐模样老人引起了明翰的兴趣。一打听,却正是从温州而来,说是要一路乞讨着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因为他怀念以前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也怀念越穷越光荣的平均主义。见有人理他,顿时兴奋起来:“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卓摩一把把明翰拉了过来,“这种疯疯癫癫的人,你也理他!自己都救不了,还要解放全人类?”但卓摩也感叹违背常识的人,比遵守常识的人更坚强,强大的信仰却常常与愚蠢的程度成正比。
   车队刚过嘉兴,天就下起了雨,到乐清转为暴雨,洪水淹没了公路,一时进退都是一片茫茫流水。好在大家车技不错,车队仍在没膝的水路上行,远远望去,象一队浮在水面的鸭子,且队伍拉得有几公里长。那天来到了会墅岭下,此地正是李白诗中天姥山的北端,早在东晋就因谢灵运开山凿道,留下了“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岭,高高入云霓,安期还可寻。”等诗篇而著名了,岭下有传说中唐玄宗时那个讽刺卢藏用走“终南捷径”的著名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应诏出山行至此而后悔的“司马悔桥”。
   会墅岭峰峦险峻,大家事先对这里“东南沿海丘陵地带”认识不足,连干粮都没带,遇到这么一段高陡漫长的公路,找不到一家平时特多的路边小饭铺,着实让人感受了一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的滋味。登上会墅岭,正在饿得走投无路时,终于在卡车拖起尘埃的雾团里露出一家小店,货架上装着散装的花生米和罐头食品,却有太多的霉斑和锈迹,卓摩和大家只好悻悻离去。下山时几位又累又饿的骑手四肢发软,纷纷“落马”摔下碎石路上。一路滑行了几公里有,地势才渐趋平缓,远处渐渐的可以见到云雾缭绕中天姥山主峰“拔云尖”了,而夜雨中的前方只有灰蒙蒙的山路,和同样是灰蒙蒙的河流隐约在黑暗里。
   卓摩车技好骑得快,明翰他们爬上会墅岭时已是半夜,又累又饿中叫开那家小店,把能吃的都投进了饥肠。风雨中长途跋涉时,他和不少人曾发誓说: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自讨苦吃的旅游了,但旅行采访结束后又都改口说:这是自己一次一生中值得自豪的壮举。
   温州街头美女多,特别是温州姑娘的肤如凝脂,给明翰留下了从此抹不掉的映像,所以服装市场兴起后,他就与互为影子的好朋友卓摩分手了。他参与了服装生意,卓摩则参与了见证挤垮国企友谊商店的过程。
   友谊商店相当于日后的免税商店,是专门为来华外国人和港、澳、台人以及外国华侨提供购物的商店,“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年代就在一些大城市存在了。
   大桥的北端是外宾下榻的宾馆,南端是友谊商店,所以外国人总要从大桥经过。上世纪70年代初,卓摩和明翰跟着外语广播讲座自学日语,曾经在此交替着找日本游客练习口语,因为需要一个人望风,生怕哪里突然钻出个国家安全局的人,把他们抓起来,说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没想到如今卓摩开着花了1.2万买的意大利进口的“霸伏”轻型摩托,腰里还挎上了2.3万元的“大哥大”。他让明翰帮他送了几箱“海藻减肥皂”到日本游客住的宾馆时,早已跨入“万元户”的行列。
   《参考消息》上有篇短文说的十大高收入人群中,就包括了卓摩这样的人。明翰见到当了日语导游的卓摩正和同事、司机在分回扣,就像扑克牌发牌一样,厚厚一叠钞票你一张我一张地发着瓜分。外币黄牛也来了,刻图章的把刻好的图章送了来,还有景点拍团体照的也来了,他们和卓摩一样都宣称自己是“抗日的队伍”。
   卓摩告诉明翰:“以前是101生发水,现在是减肥皂,日本人爱好追求时髦,追求一样,我们就大赚一笔,价钱立即升了十倍以上!。”但这还不算什么,“打枪”才是最过瘾的!
   “打枪”有“枪店”,就是可以和温州浙商媲美的桂系涉外生意。经营者一般都是桂林人,卓摩之前在他们那里打工,当了日语导游,还去兼职。桂林老板的生意也极具渗透力,除了苏州等少数几个地方势力比较强的旅游城市,几乎处处都有桂林老板的商店。不是开在宾馆,就是著名的美术馆等馆所,几次血光之灾以后,甚至部队疗养院了也出现了,还冒名为“友谊商店”!
   明翰也对这个行业发生了极大兴趣,相比自己的服装生意毕竟差距太大了嘛。但他还是怎么也不相信友谊商店会被桂系商人挤垮。于是提出要跟卓摩去实地考察一次。时逢黄金季节,卓摩又带着日本旅游团去青年会宾馆的餐厅用餐。餐桌四周墙上早就挂满了各种字画,没等到几道菜一上桌,“枪手”就开始介绍起字画来。开价是三万、五万日币一幅,最后砍价到一万五,有人说:
   “这面墙上的我都要了!”
   那面有人不甘示弱,说:
   “那一面墙上的都归我了!”
   余下的也有买一二幅的,桂林老板用盒子装好,系上打包绳,让他们吃完饭挎在肩上拿走,还真有几分挎着枪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打枪”,包括卖其他商品。
   行程上有友谊商店,所以拖到最后卓摩才带着旅游团去了那里。自以为在服装上赚了不少的明翰起先和卓摩一样,对友谊商店多少是有点神秘感的,那里不用人民币,而是用外汇兑换劵。常有游客在卓摩面前表示不满,问为什么差别对待?卓摩立即回答:“我们国人是付了税的,你们没付,当然不能一视同仁啰!”反正当导游就得如此究竟什么原因不必弄清楚。更重要的是,把他们手中的兑换劵截下来,外汇黄牛就会为他增值超过30%。
   之所以有信心挤垮友谊商店,是友谊商店给的佣金不到5%,而桂林老板给的是30%-50%!
   “然而桂林老板卖的不都是假货吗?我看到刚才三希堂的名画也才一万五日币,哪有可能是真迹?”
   见明翰这么说,卓摩笑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特点嘛,对于浅薄的人,最适合的就是假货。印在千元日币上的日本作家就说过‘日本近代的开化,是一种浅薄的开化。只是模仿西洋人的外表,没有发现灵魂那样的东西。’”
   商店里有导游司机休息室,里面人头攒动,熟人相遇,话题无非是团上赚得如何?
   卓摩家里也有一堆字画,明翰去他家玩时,打开一幅画一看,居然是吕纪的仙鹤图!卓摩见他眼馋的样子,很大方地对我说:
   “喜欢就送给你,随便挑!”
   “都是假的?”
   “三十元一幅,桂林老板转移到别处时不方便带,就转让给我了,我就拿来作零售了。”
   数年后明翰终于看到,各地的友谊商店纷纷消失了,就是留下一二处,也成了与普通百货店一样的商店了,当然,外汇劵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

共 27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叙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1983年、1985年的事,那时候确实有“友谊商店”,也叫华侨专柜,是专供“老外”的,明翰和卓摩就是在这个时候做起了挤兑“友谊商店”的生意。由于年代久远,时代烙印明显,距今似乎陌生了些,但文章是切入了那个时代,是富有时代感的。作者以叙述的形式为我们揭开那个时代的面纱。问好作者!推荐赏读!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17-12-30 18:14:58
  问好作者!推荐赏读!期待作者更多精彩!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